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標準化的紫砂泥料名稱及其意義

標準化的紫砂泥料名稱及其意義

對紫砂泥料名稱和種類進行定義,看似是學術題目,實則是利益題目。除紫砂人外,所有做壺的人不願意區分什麼紫砂壺、瓷壺或鐵壺;除擁有本山紫砂泥的人外,其他紫砂人不願意紫砂泥再有本山外山分;擁有本山四號井底槽青的人不願意底槽青再有四號井、五號井底槽青分;沒有本山綠泥的紫砂人不願意綠泥再有本山綠泥和本山段泥分,原因很簡樸,一人得道,雞犬都但願一同升天,只要能升天,雞犬都願成人。

但是產品機能究竟和產品所用材質密不可分,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當然但願擁有更多的知情權,知情後才能做出公道的選擇,才能實現自己的購買和消費目的。  所以即使進行的是材料學的研究,假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於眾,也必然會導致利益格式的變化,必然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紫砂領域更是如斯。作為紫砂文化的鼓吹者、擁躉者來說,根本管理,去偽存真,肯定是自己不二的選擇。真正喜歡紫砂的人,也肯定是樂見其成的,即使是不喜歡紫砂文化、不關心紫砂文化的紫砂從業者,也必將會由於消費者因知情而信賴進而到喜歡、使用購買,由於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增加收益機會,只不外這需要一個過程。

鑒於紫砂品性文化和紫砂人被紫砂文化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反差,真正紫砂文化的推廣,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必將是曲折的。  紫砂泥料名稱的尺度化,大的框架已經建立,就是紅泥(包括朱泥)、紫泥、綠泥的大類的劃分,但這基本上是延續傳統習慣的結果。今天,跟著紫砂市場和影響的逐漸擴大,這種按傳統習慣劃分的局限性已經顯現,其表徵就是從業者指鹿為馬(有意或無意的),市場李逵李鬼並行,消費者真假難辨,良莠不分。市場價值體系混亂、信息匱乏的結果必定會降低市場效率,進而限制紫砂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這種情況在紅泥、紫泥、綠泥中都顯著存在。有幾個人能科學地說出紅泥、朱泥的區別?有幾個人能判斷紫泥的不同(好比,老紫泥和嫩紫泥、凈水泥和老紫泥、老紫泥和底槽青的差別)?有幾個人能分辨出本山綠泥和本山段泥的不同?  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尺度,這一切才可能得到改觀。當然,尺度是否科學,就看這個尺度能不能有效、簡便地解決以上題目。

筆者所進行的,也僅僅只是一個嘗試。只要用純製作的泥料燒結後的成品呈紅色,這種礦料(包括泥料)就可稱為紅泥,實際上,在民國以前,也的確如斯。只是到了民國以後,日本人將紅泥製作的壺作為茶道中的一個用器,才給其一個更加雅的名字:「朱泥」,這種風氣也影響了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於是,後來的台灣人也延續了這個稱謂。當時,黃龍山泥料還未大規模地開採,紫砂泥料主要生產於黃龍山南麓一個叫做「大水潭」的地方,這裡的泥料主要以紫泥為主,包括神話般的「天青泥」。當時也有紅泥,主要產自黃龍山西北的趙莊山。但趙莊山礦帶的泥料和黃龍山礦帶的泥料內部成分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含鐵量較多的粘土,礦料性質為粉砂質泥岩。後來,在黃龍山礦區的開採過程中,發現了一種燒結後也呈紅色的泥料,但這種泥料中石英成分較多,為粉砂質頁岩。因此,固然燒成品同呈紅色,但礦料卻大不相同。後來,黃龍山西北的川埠又發現了一種燒結後也呈紅色的泥料,礦料外觀為團結狀的土壤,連粉砂泥岩都算不上了。

固然燒結後同呈紅色,但是泥和砂燒結後的氣孔率卻大不相同,泥製成品燒結後不透氣,砂質成品燒結後仍舊保持的透氣性。透氣性,決定了紫砂壺的保鮮效果和保溫效果。假如說紫砂材質的特點就是透氣不透水,那麼燒結後不透氣的泥料其實不能稱為紫砂了,固然顏色能呈深淺不一的紅色。

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社會科學的研究也要遵循這一規則。歷史研究的目的並不是改變歷史,而是發現歷史的本來面目,並出於各種現實的需要改變對歷史的解釋。這多少有些類似法律軌制的建設,在不改變法律的條件下,改變或增加司法解釋,就能簡樸知足立法和司法的需要。

今天,假如說紅泥不屬於紫砂,良多人會不興奮的,少部門利益相關者更會成呈群體狀起而攻我。實在,只要不是為了用紫砂壺貯藏茶水,透氣不透氣倒真的無所謂(這樣說,做紫泥綠泥的人肯定也不興奮),更何況紅泥的燒成品在色彩審美上的確能給人以紫泥和綠泥無法實現的情趣呢。但是,這並不妨礙將紅顏色的壺做泥壺和砂壺分,為大化地因循傳統,我將用粉狀土壤和粉質泥岩做成的紅泥料稱為紅泥,將砂質頁岩做成的紅泥料稱為硃砂,以示區別。

紫泥,題目集中在所謂的「底槽青」和「天青泥」。底槽青和天青泥是一個神話,底槽青是近代神話,關乎顧景舟;天青泥是一個歷史神話,關乎周高起。當神話成為一種普遍的需要的時候,戳穿神話其實是冒天下大不韙的行為。限於本文主旨,這裡不戳穿這個神話。我只能說,據我的研究考證,顧景舟的底槽青只是黃龍山四號井的老紫泥,周高起的天青泥只是大水潭的老紫泥,燒結後呈類似暗肝的紫色(老紫泥燒成後都是這個顏色),只不外這種紫泥出礦時礦料呈天青色。

綠泥,更為複雜,由於綠泥的品種更多。綠泥的神話是所謂的本山綠泥,一種只生產於黃龍山,純度很高的綠泥,燒結後呈黃色,根據燒制溫度不同、燒制氣氛不同而又有乳黃、青黃(黃中偏淡綠)別。假如燒結後能泛起青色、綠色、灰色或帶各色雀斑,則是不純的綠泥,即本山綠泥中混有紫泥和紅砂的成分。這種礦料,叫團泥。丁山方言「團」、「段」不分,落在文字上就有了區別,語言經由文字一轉化,團泥就成了段(duan)泥了。   假如泥砂不分,礦址不辯,成分不別,紅泥就可以當硃砂賣,老紫泥就都可以說是底槽青,本山段泥都能稱本山綠泥。學術不規,貿易無德也就可以有德了,這就是目前紫砂市場的普遍現象,也是題目所在。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紫砂大師傳人稱號引起的法律糾紛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在追求紫砂壺泥料的時候如何避免進入誤區?
紫砂壺的獲獎證書含金量到底幾何?
選購紫砂壺時最容易碰到的一些陷阱:泥料篇
買紫砂壺時你必須了解的「三看」和「四不看」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