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開局形勢大好,為何很快戰火重燃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民國開局形勢大好,為何很快戰火重燃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次月12日清室退位,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期間二十餘天的時間裡,中華民國事實上同時存在著兩位臨時大總統。這兩位人物,無論後世怎麼評價,公平地說,至少都稱得上是人中之雄,一時豪傑。

孫中山去職演說中如此說道:「三月以來,南北統一,戰事告終,造成完全無缺之中華民國……本大總統受職之初,不料有如此之好結果,亦不料以極短之時間,而能建立如此之大事業。」這是大實話,並且他的離職雖不無無奈,但此時卻也無多少戀棧之意。

袁世凱接任時宣誓道:「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盪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達國家於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此時老袁或也未必會想著不久的將來他就要推翻這一番誓言。

不過,一開始,其實袁世凱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達成雙方的和解。清室退位之前,北方革命黨人中的激進派,因不滿意於正在進行中的南北和議,一度自行其是,打算通過暗殺搞掉袁世凱。北方革命黨的暗殺行動,差一點就得手。在那次暗殺行動中,當場炸死袁世凱的馬車夫一人、護衛十數人,以及路人若干,老袁僅以身免。

這次刺殺若是成功,此後的歷史無疑會被改寫。清朝會否還能這麼快完結,中國是否會立即陷入分裂之中,都是難以判斷之事。所幸袁世凱逃過一劫,而且他此時也展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氣度,他不但沒有因此事中斷南北和議,反而為了向革命黨表達善意,把在這次暗殺行動中抓捕到的大多數革命黨人,由外國記者保釋出獄。

不過,袁世凱的「大度」,是因為他著眼於更高的政治目標,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以,革命黨人對他的「善意」,並不怎麼領情。甚至即使袁世凱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已成定局,不少革命黨人仍然很不甘心。包括光復會大佬李燮和等人在內,許多革命黨骨幹原本都曾積極主張北伐,孫中山並曾擬定三路北伐的大計。只是財政上實在無法可想,兵費無著,以至於總統府會議上,黃興不得已放言若和議不成,自己只有剖腹以謝天下。在這樣一種艱難的局面下,南方革命黨自然只好與袁世凱所代表的北方勢力妥協。

可是,如此一來,也就註定了革命黨與北洋系之間,即使在民國成立之後,也難以和平相處,只要平衡一打破,很有可能又要兵戎相見。不幸地是,此後歷史的發展正是如此,並且軍事鬥爭的局面愈演愈烈,終至於不可收拾。

不過,公平地說,在最初的時候,包括革命黨、北洋系、立憲派的各方勢力,確實也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想要達成一個可以讓大家和平運作的框架。

武昌起義後不久,就在南北方代表於上海展開談判的幾乎同一時間,前線的北洋軍也派出了代表(非袁授意,事先袁並不知情),直接與革命軍代表(由黃興直接委任)通過秘密協商,達成了若干互相「諒解」的信條,其中最重要的是「確定共和政體」和「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以及不追究此前「戰時害敵之責任」三條。

這次秘密談判,當時人多半並不知情,卻很可以顯示出這個時代的若干特徵。要「文斗」,不要「武鬥」,這大抵可以說是當時有識之士一度的「共識」。雖然,這一「共識」所系的基礎,其實十分薄弱,民初各派政治勢力之間,尤其是革命黨與北洋系之間,又缺乏適當的緩衝,權力鬥爭也就很容易變得十分激烈和嚴酷。

當然,若是此時各派的大佬都能具有長遠的眼光,為國家、民族謀及百年,則民國政治也未必就不能逐漸走上軌道。遺憾地是,此時北洋系和革命黨的大佬,彼此之間成見甚深,猜疑太甚,雙方有意無意搞的一些小動作,無不預示了民國前途的艱險和叵測。

袁及北洋系且不論,革命黨之作法亦多有可議之處。比如,革命黨人因為不信任袁世凱,所以僅僅一個多月,就由多數贊成孫中山提議的總統制,一下子即改為了要限制總統權力的內閣制。

這樣「兒戲」的做法,不管理由為何,其必然的結果就是造成憲法的威信缺失,淪為各派政治勢力鬥爭的工具,手握實權的人物,則視法律為具文,民國前途如何,也就不問可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的學生兼幕僚神預言:清王朝五十年內必將滅亡
30歲的宋教仁,為什麼能在民國初年的政界脫穎而出?
曾國藩最佩服的人物,有孔子、諸葛亮,也有後世默默無名的人
民國初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離職演說十分精彩
宋教仁20歲時的這一番話,其戰略意義可以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

TAG:孔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