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輔會戰後,德軍為何沒能再重現輝煌?

基輔會戰後,德軍為何沒能再重現輝煌?

1941年7月7日,烏克蘭基輔會戰打響,戰役空前慘烈。兩個月後,基輔城被德第6集團軍攻佔,而德軍第46裝甲軍趕到,並迅速投入戰鬥。與此同時,蘇軍也不斷地投入生力軍,試圖協助被困蘇軍突圍,但均被德軍擊退。至基輔會戰結束時, 共65萬蘇軍被俘,被希特勒稱作戰爭史最大的圍殲戰。

對於德軍而言,此次使得蘇德戰場上雙方兵力對比的巨大變化,並儘可能的拉直了整個戰線,大大改善了中央集團軍群乃至整個東線德軍的戰場態勢,並為其後向莫斯科進攻創造了有利的穩妥條件,也使中央集團軍群在後來從莫斯科撤退的過程中不至於受到嚴重的側翼威脅,並且最終將戰線穩定下來。

此外,也為德軍實施持久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物質條件。要知道,當時的烏克蘭地區,有著豐富的糧食和各種資源,大大支持了德國的戰爭機器;同時還為德國進攻蘇聯的命脈——高加索油田提供了前進基地。

當時蘇德雙方鬥爭的重點一直在南部地區,而這一時期又剛好是蘇德戰爭的決戰階段——正體現了該地區重要性。

但是,之後德軍將領們卻將莫斯科的失敗歸結為基輔會戰!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當時元首是顧忌南方的巨大阻礙,因此才發動了基輔會戰。這的確是個強有力的理由,因為德軍高層對希特勒命令有些不滿。

由於此次會戰的巨大勝利,南方集團軍繼續向頓巴斯進攻,在南方戰區的目的已完全達到,不過,向莫斯科的進攻被推遲了四個星期,更糟糕的是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準備。

當時,德國進攻莫斯科,一共調動70個師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機械化的,這是在戰爭中最高的比例。

此時的蘇軍已經沒有更多後備力量,為防衛莫斯科,蘇聯政府調動83個師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個師是有足夠裝備,而且缺乏裝甲部隊及戰機。唯一的優勢就是:爭取了時間防守莫斯科。且在這次及其他包圍戰中得到了教訓,在之後的莫斯科戰役中,他們避免被德軍包圍,之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他們更反而包圍了入侵者。

綜上,儘管德軍在基輔會戰中取得輝煌勝利,但是失去了天時、地利,更重的是還失去了人和。當時許多蘇聯人,尤其是是烏克蘭人很輕易就放下武器投降了,但元首的種族政策卻把烏克蘭人推向了斯大林的懷抱。

還真的是基輔拯救了莫斯科!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