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二十四 勢至觀根大(二)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二十四 勢至觀根大(二)

勢至觀根大。這一科他的能觀的智是六根,所觀境是佛的功德。蕅益大師說,這一科等於是以第六意識夾帶六根,都攝六根來憶念佛的功德,以第六意識來夾帶六根,來念念憶念佛的功德,依此這樣來悟入圓通法門。




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身為一個他力的法門,佛力加被的法門,這當中當然感應道交就非常重要了。感應道交的整個道理,佛陀在這當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講譬喻,第二段再講合法。




先看譬喻。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二個人,這二個人他們之間的互動,某甲是經常的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經把某甲給忘掉了,他心中已經沒有某乙的存在了,他在想其它的事情。某甲跟某乙這二個人當中,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也就說,他們二個即使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在同一個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產生彼此互動的作用,乃至於彼此都互相能夠見面,也都是視若無睹當面錯過。



這意思是說:人跟人的互動,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產生作用的,一定是我憶念你,你也憶念我,這二個才能產生一定的感應。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假設某甲跟某乙二個人,偶爾會彼此相互憶念,乃至於時間久了以後,二個人因緣比較深了,二憶念深,從偶爾的憶念變成經常性的憶念,經常性的某甲憶念某乙,某乙也憶念某甲,這二個人在未來生命當中,從生至生,從一生乃至於多生,就等同於身形跟影子一樣,彼此就不再分離了。




所以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二個生命體要相逢,我們講相逢就是有緣。那這因緣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我們過去生彼此互相的憶念,二個人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定的作用,會做成母子,會做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過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憶念,才能夠有這樣感應的力量,才能夠彼此的相逢。




這個道理是通十法界的,包括眾生跟眾生之間的相逢,也包括佛陀跟眾生之間的彼此的相逢。




以下合法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在十方如來一念涅槃清凈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麼樣呢?是憐念眾生,經常去愍念一切的凡夫眾生,那種情況,就像是母親來憶念兒子一樣的至誠懇切。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問題,身為兒子,如果一心一意的想要離家出走,而忘失了母親的存在,母親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產生作用的。也就是說,母親一直去思念兒子,兒子去攀緣其它的外境,那他們二個就沒有再相逢的機會了。




反過來,作為兒子,如果經常的去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的至誠懇切,那麼這母子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可以說是生生世世經常的相逢在一起,而不相分離。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眾生跟佛之間二個生命體的相互的作用。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現象,你看我們打一個佛七,二百、三百個人同樣念那一句佛號,但是這佛號對每一個眾生產生的救拔力是不同的。你看打一個佛七,有些人沒什麼感覺,好像沒打一樣,有些人他打完佛七以後,業障消除法喜充滿。這句佛號在他身心當中,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在生命當中產生強大的加持力。我們講事出必有因,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為什麼同樣一句佛號散布在百千萬人的心中,會有不同的效果呢?這地方就說明了,問題不在佛陀這一部份,因為佛陀是平等心憶念一切眾生,問題在於我們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我們講心態決定狀態,你用什麼樣的心情來憶念這個佛號,這時佛號對你的加持就產生一定相應的力量。



這個地方也說出一個道理,就是佛陀不能主動的救拔我們,這觀念很重要,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看這個鐘,你把它做得很好,裡面有黃金,有白銀、有銅,但是這個鐘它自己不能響,再好的鐘具都不能響。你輕輕的撞它,它就出現小的聲音,你要大力的撞它,就出現大的聲音。這地方就說明了佛陀的救拔力,是完全看眾生的心態而產生不同的加持。




這一段是說明感應道交,整個決定權在我們眾生的心態,以心力來帶動佛力。




當我們跟佛產生感應以後,這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功德利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是講念佛的因地,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來跟佛陀感應道交。這以下說明感應道交以後的功德利益。




假若眾生的心能夠依止憶佛,就是一種觀想,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的廣大功德,這一部分當然包括了信心也包括了願力,都在憶佛裡面,念佛偏重在持名。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在現前,在當下的今生,有些人在念佛當中,當下的確是看到阿彌陀佛,或者當來,就是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見到佛陀。



見到佛陀有什麼好處呢?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們見到佛陀以後,我們就能跟佛陀的功德,彼此互相的接觸,而不相遠離。所以我們在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加持之下,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就能夠證得無生法忍,心開就是破無明證法身。



講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的身體是沒有香氣的,但是我們的身體在大殿當中,經常跟香接觸,時間久了,我們身體也能夠沾染香氣。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在五蘊身心當中,是沒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但是佛號是總持彌陀的萬德莊嚴,我們的心經常去跟佛號接觸,使令這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的運轉,慢慢慢慢的在我們的身口意當中,也能夠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師說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以凡夫的這一念心,進入彌陀的功德海,這種情況就好像香光莊嚴,以佛陀的香氣,以佛陀的光明,來成就我們自己的莊嚴,把佛的功德,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大乘法門它的修習是二個不同:第一個是你自己修功德,我們自己心中產生菩提心,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波羅蜜來自我莊嚴,所有的莊嚴都是你自己要創造的。第二個是佛陀已經創造一個莊嚴,那你怎麼能夠轉他為自?說:我自己創造不了莊嚴,但是我想辦法把佛的莊嚴把它轉成自己的莊嚴,我們自己不能發光,我們自己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接觸光明、接觸香氣,我們能夠沾染香光的莊嚴,這就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阿彌陀佛創造了四十八願,在宇宙當中已經存在的東西,但是你怎麼去跟他接觸、怎麼去啟動他的力量,轉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種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說的感應的力量,有四十八種的加持力。




自行化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





大勢至菩薩把自己的修學過程,跟他的利他的方便做一個說明,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先講勢至菩薩自修的功德。




我在凡夫位的時候,我是怎麼成就的呢?我就是靠憶佛念佛,而悟入無生法忍。大勢至菩薩還是靠他力法門,但是他本身的悟入無生法忍,他是在一個娑婆世界的穢土成就的,但是到了末法的娑婆世界,我是攝受念佛之人歸於佛的凈土。




古德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個是攝受利根人,他的理觀強,他可以在今生當中直接悟無生法忍。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是攝受我們末法時代的鈍根菩薩,業障深重,智慧淺薄,所以我們偏重在事修,而事修的人就必須要往生凈土而成就三不退,有這二種差別。你看有很多念佛人今生成就的,慧遠大師他今生就成就了,一生當中三次見到彌陀,都是遍滿虛空。我們一般人當然就是帶業往生,我們念佛追求的目標就是歸於凈土,我們是到凈土以後再成就無生法忍。這地方有理觀跟事修的差別。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悟入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我最好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一念憶佛念佛的心來統攝六根,使令我們的正念能夠念念的相續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楞嚴經講記475】二十五圓通之二十四 勢至觀根大(一)
捨身護戒之旃陀羅
五念門
「佛教一元功德箱」公布地藏菩薩聖誕日放生款項(2017-09-19)
特殊的「親人」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