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地人是如何誤會上海孩子都能上大學的?

外地人是如何誤會上海孩子都能上大學的?

看帖子標題,估計大家一定以為寫的人是上海人。其實不是,我是外地人,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誤會,但是在娃讀書之後,確實發覺對於上海的娃,想考個大學或者好一點大學真不容易。(原諒我曾經年少無知)

今年高考結束,因為工作關係,約了一位高考成績還不錯的同學寫稿,自主招生進了華東師大,高考成績576。在處理這篇稿件時候,正好當時有位實習生,我讓她幫忙查下華東師大今年的錄取分數線,我的本意是要通過翔實的數據來誇下這位學霸取得優異成績的不易。查好之後,實習同學跟我說,老師,您還是別加了,華東師大今年在上海錄取分數線才552-555(文理略有區別)。她說太低了吧!

然後我知道實習同學跟我當年一樣誤會了上海的高考,我說這個分數已經很高了,今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滿分660分。而誤會的最根本緣起就是把上海高考的滿分等同於外地的750分了。

為什麼說這成績已經算很高很好了,這位學生是上海一所第二梯隊市重點高中前20名的學生。而且這個市重點是除了四大名校之外相對排名靠前的高中(俗稱的八大金剛吧)。按今年的統計數據,上海共有高中249所,市重點高中僅68所。戳2017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一覽表(共68所)

而在上海新高考之前,其實上海一直實行的是「3+1+綜合」的模式,3是指語數外,每科是150分,1是在物化生史地政里任選一門,分值為150,綜合分為理綜和文綜,但是上海的綜合卷分值只有30分,跟外省市或者全國卷的文綜或者理綜是有很大區別的。(那個一般是300分)

所以在上海新高考前,上海高考滿分只有630分,而且據我所知,大概2012年左右取消了綜合,這樣滿分只有600分了。但問題是外地的考生看到的都是錄取分數線,一致質疑的聲音,500多分怎麼就能上復旦交大了,放在我們這裡,也就是本科線嘛。誤會基本就這樣以訛傳訛吧。也為難上海的考生,每年這樣躺著中槍。

記得高中班裡有位學霸同學考進了華東師大,當時聚會的時候,她很羨慕地說, 她的一室友跟她說她沒考好,所以考進華師大了,她的很多同學都考進復旦、交大了。當然套路就是我們這種江蘇的考生,太苦逼了,拼死拼活才能考進去呀。要是生在上海,憑她成績那不是隨便清華北大了。很多年後,她說真是誤會了,因為她的那個室友可是排名NO.1的上海中學學生,而她一直把「上海中學」誤會為「上海的某個中學」了。

說到「上海中學」,這個牛校的招生不能說千里挑一,但是遠遠超過百里挑一的。每年高考結束,媒體關注的或者能夠廣泛傳播的,基本都是這些名校考生的去向,越發造成的印象就是上海學生怎麼隨隨便便就能考復旦交大呢?

當然,這種誤會在我心裡也一直存在,尤其在我了解上海填外地院校還能加分這些優惠政策之後,越發覺得上海的學生是幸福的。這種誤會的根本改觀是在我來上海若干年後,在我家妞同學進入大班的時候徹底扭轉了。

反正大班之前我跟娃過得都是優哉游哉的生活,當時在老家工作的同學還跟我交流過,你們上海幼兒園都教些什麼呀,我說我們素質教育,不教學科性知識的,她似乎羨慕嫉妒恨地對我說,上海真好呀,不像我們這裡,幼兒園小班就開始aoe,算10以內加減法了,家長認這些東西。我當時居然在心底很慶倖幸虧當年自己留了下來,讓娃不用受這些應試之苦。

然後到了大班,才發覺整個認知被顛覆了,一腳踏進幼升小的江湖,才發覺深不見底。很多幼升小課程是要搶的,要秒殺的,更加熱門的課程是要一出生就要去蹲點排隊的。

我當時還毫不客氣地質疑過商家飢餓營銷,上個小學至於嗎?後來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個課程,開始還自我感覺良好地帶娃去上了幾次,然後把娃放在當中一比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管過程教得是什麼內容,總有孩子能答出來,有些題我看看都要想下的!

說到這裡,就是有很多外地還誤會一個上海的地方,覺得上海的教材簡單,上海很多東西都不考的。事實是有些知識是作了刪減,但是想擇校,都是通過課外補回來了。還有上海的英語難度真是國際大都市的水平。有次我分享朋友圈曬了位學霸,我說這孩子好厲害,高中把高級口譯都考好了。很多家長評論說,這沒什麼,上海很多小學生已經開始考中級口譯了。

課上多了,了解多了,才發覺上海這個入學競爭真是白熱化,然後心態一下子務實多了。才發覺,上海的娃可不是想考什麼大學就能考上的。

這種升學競爭無限前移的根本原因就是升學率,如果你給孩子的要求是能夠考上一所還說得過去的大學,那麼必須保證中考能考入市重點高中,而市重點高中至少一半的學生來自民辦初中,而民辦初中的一大半生源則來自民辦小學。而民辦小學是要考的,這就是為什麼幼兒園就開始雞娃的根本原因。

而中考這個分水嶺是很殘酷的,高中的錄取率在60%左右。也就是說有40%的孩子連高中都沒機會讀的。而60%考上高中的學生中,能上市重點高中的幾率又要打個大大的折扣。

而市重點高中里必須要名列前茅的同學才有機會考上復旦交大這類院校。

這就是家長為啥要拼盡全力帶娃拼民辦。如果這一輪拼不進,常規公辦學校的路徑走下去的話,考上好學校就成了小概率事件,雖然再差的學校也可能有天才,再好的學校也會有學渣,每個孩子成長都是個案,但是作為家長的一員,我理解家長們的心思,我們努力只是為了提高統計概率。

前兩天我去所在區的(非徐匯這種教育強區)一所初中,我看了下他們2017年的中考成績,這個初中還算我們區公辦學校排名第二的初中,對口的小學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名校了。(這個小學對口的學區房大概8萬一平,80年代老房子)2017年中考150名學生,考進四大名校的2人,考進本區最好的市重點高中21人。

所以,對於上海孩子來說,競爭壓力確實很大,想讀個好學校確實非常不容易!!

作為一線城市,資源可能更好一點,好學校更多一些,但是確實沒想像的那麼好考。

有感而發,隨便寫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娃上民辦 的精彩文章:

TAG:J娃上民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