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把刀毀了一部電影?《倭寇的軌跡》只是裝X片?

一把刀毀了一部電影?《倭寇的軌跡》只是裝X片?

2012年,徐浩峰導演執導了武俠片《倭寇的蹤跡》。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極為創新也是極具試驗性的片子。整部電影中拋棄了傳統武俠中極具觀賞性的打鬥,比較真實地還原了古代武術對決中的情況。而這部影片貫穿始終的,正是其中男主所使用,自稱來自戚繼光抗倭所使用的仿倭刀。這種吸收外國軍事技術以及使用技巧所創建的「新事物」,與電影中的那些中原傳統武學的「舊事物」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可以說就成了這部電影的主題。

《倭寇的蹤跡》劇照

所以,這部電影中,最令人影響深刻的莫過於男主所使用的仿倭刀。不過,按照電影的說法,仿倭刀刀刃只有前段一掌左右開刃,這樣整把刀也就可長可短。其實不只是電影中的仿倭刀,一些人還聲稱,歐洲的一些雙手劍同樣也是劍身只有劍尖開刃。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同時,東西方和中國傳統重型刀劍到底應該什麼樣?

歐洲雙手劍

需要雙手使用的重型刀劍,從歐洲到中亞都不是一件稀奇的武器。這種近戰兵器相對於單手使用的刀劍在步戰中更具威力,其沉重的重量,足以讓他們的使用者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不過重型刀劍最大的弊病也正在於其沉重的重量,重型刀劍往往會對使用者的體力與技巧有著極大的要求,並且沉重的刃部也會導致這些重型刀劍的平衡性極差。

歐洲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雙手劍

如果說對於使用者的高要求姑且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那麼這些重型刀劍本身平衡感的問題上所具有的劣勢卻是難以彌補的。在歐洲,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往往會採用加大劍的金屬格手來使雙手劍的重心向後。同時一些比較高檔的雙手劍,他們的配重往往是昂貴的金銀,這自然不僅僅是為了貪圖華麗,這種金銀的配重球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能夠使得這些雙手劍的重量更加的協調。尤其是金銀相對於鐵密度更大,因此效果更佳。

日本大太刀

與歐洲的雙手劍相比,日本的大太刀顯然並沒有採用如此的設計。究其原因,這種大太刀在日本一開始實際上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騎馬武士在馬上相互廝殺,炫耀自身武力的產品。這種武器受眾的狹窄,自然也就限制了大太刀的發展。到了「應仁之亂」後的日本戰國時代,在激烈的戰爭中,實用性不強的大太刀很快就基本退出了戰場。

《倭寇的蹤跡》劇照

不過即使如此,戰國時代大行其道的太刀基本仍然是需要雙手持握的重型刀劍,而且與電影《倭寇的蹤跡》中類似的一點是,戰國時期日本的太刀,刀刃大多較直,並且刀刃厚重。而日本刀上普遍出現的原型刀鐔,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調整刀的平衡。很多影視作品中,沒有刀鐔的,大多是在神社中供奉,非實戰性的御神刀,或者是一些貧窮的浪人所使用的廉價刀。

戰國時代的太刀

不過設計上,對於重型刀劍的改進依然是比較有限。除了平衡問題,還有就是讓這些沉重的鐵塊能夠使出更多的技巧性戰術。因此無論東西方的劍客們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一種方法,那就是將劍刃後面不開刃,通過握住劍刃後部,以此來調節重型刀劍的平衡,並且這種使用方法也能使得這些重型刀劍更加的靈活。

歐洲武術練習

不過這種使用方式,其實並不代表古代的重型刀劍是只有局部開刃的「鐵棍」。正好相反,無論是日本的太刀還是西方的雙手劍,往往都只是在劍身根部一小部分是不開刃的,或者依然開刃,只是在使用的時候,在後部包裹一層皮革來保護自己的手不會被鋒利的劍刃劃傷。這種有限的不開刃,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對於重型刀劍劈砍能力的影響,畢竟很少會在戰鬥中使用到這些刀劍的根部。所以電影《倭寇的蹤跡》那種只有劍尖開刃的所謂「仿倭刀」其實根本就是臆造產品。

劍刃後部包裹皮革的德意志雙手劍

究其原因,電影《倭寇的蹤跡》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重型刀劍最為重要的作用,即它們巨大的體型與重量,所帶來的強力劈砍能力。這種劈砍能力的強弱,基本決定了這些重型刀劍使用者的生存力。因為在戰場上,使用這些重型刀劍的往往是用來打開戰局的重要戰士。對於普通的士兵甚至騎兵來說,這些士兵都是危險的敵人。然而電影《倭寇的蹤跡》中那種仿倭刀的使用方式,實際上只是將這種長刀當作是一把沉重的長矛來使用。這種方式雖然可能在民間武術或者練習中確實有可取之處,但是在戰場上,這種犧牲重型刀劍最引以為傲的劈砍能力,而增加重型刀劍的靈活性,無異於是一種舍本求末的方式。

重型刀劍的劈砍

對於重型刀劍來說,其平衡性和重量帶來的笨重,對於這些武器來說確實是發展的硬傷。尤其是在15、16世紀,長矛和火槍為主要武器的步兵,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重型刀劍很快變成了一種極為雞肋的武器。畢竟長矛更為的廉價,並且對於士兵的要求更低。最重要的是,長矛方陣在當時的大規模流行,使得重型刀劍武裝起來的精銳士兵已經沒有多少發揮他們凌厲劈砍的機會,因此他們逐漸變成了一些輔助性的士兵。因而《倭寇的蹤跡》中所描述的,仿倭刀的使用方式只能寄希望於流行於民間,實際上也並沒有什麼意外之處。畢竟歷史確實如同電影所說,如果仿倭刀這樣的重型刀劍已經開始退出戰場。

中國雙手劍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中國也有傳統的重型刀劍及其武術,諸如雙手劍、朴刀、斬馬刀、苗刀等等重型刀劍的種類。因此對於在中國的武術中,重型刀劍並不算是什麼「新事物」。尤其是朴刀、斬馬刀、苗刀等等這些武器,他們在中國步兵武器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畢竟在步兵對抗騎兵時,除了長矛和弓弩,重型刀劍也是一種極為實用的利器。不過與《倭寇的蹤跡》中不同的是,中國的這些重型刀劍大多並不是太過看重平衡性的協調,雖然這樣看似讓這些重型刀劍使用起來手感極差,不過這倒也是有著中國重型刀劍發展的獨特原因。

朴刀

明代長刀

因此,明代抗倭的歷史上,雖然當時的明朝的確借鑒了日本刀劍以及他們的劍道之類技術,但是並不代表中國沒有本土的重型刀劍。中國的重型刀劍由於針對的首先是令人生畏的騎兵,所以士兵們往往對於重型刀劍的劈砍能力更加的重視。這種情況下,重型刀劍的不平衡性以及沉重的重量,在劈砍時可以帶來極大的慣性,所以這些劣勢往往也因此反倒成為一種有利條件。不過即使如此,中國的重型刀劍在軍隊中的使用,到了明末也開始逐漸衰落,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這些需要長時間訓練的重型刀劍的使用者,變得極為不划算。因此到了清代,重型刀劍基本已經只剩下民間的習武者在使用。

中國長刀武術

無論何種武器,它們的發展終歸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戰爭的需要。正如電影《倭寇的蹤跡》中所說的那樣,戰陣與民間習武並不相同。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看看歐洲典型的四分之三甲到底長啥樣?
古代軍陣如何調度?岳飛為何總能用兵如神?
「史上最牛房產哥」腓特烈二世的數學城堡:八邊形的蒙特堡
重現歐洲騎士榮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御用鎧甲有多精美?
底拉西烏姆會戰:諾曼人靠夾槍衝鋒全殲拜占庭瓦蘭吉衛隊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