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國的漢奸偽軍,為何會把日本鬼子稱為太君?
抗戰時,中國的漢奸偽軍,為何會把日本鬼子稱為太君?
文|歷史部落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只要一發生戰爭必定會漢奸出現,「漢奸」作為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專用詞,應不遲於元代胡震編纂的《周易衍義》,當時指漢朝的奸臣,現在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
在近代的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大家有300萬漢奸偽軍左右,這些人在大敵當前,不為國家做貢獻,反而投靠侵略對付我國,非常的可恥,相信大家也是看過很多抗日的影視劇,在電視裡面,這些漢奸和偽軍都把日本鬼子稱為太君,太君在我國古代是官員母親的封號,另一個意思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例如說楊家將裡面的佘太君,等等,那麼這些漢奸把日本鬼子稱做太君又是什麼意思呢?
稱呼「鬼子」的「太君」一詞,大量地出現在有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內容的回憶與文藝作品當中。因此,追溯該詞的出處,還得從這個歷史背景談起。
自1904年起,日本在其佔領的旅大地區進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後,更是將日語稱作「國語」,學校教育中則強行以日語為通用語言。雖然當時東北地區的百姓中,流行著一句「日本話不用學(xiáo),再等三年用不著」的順口溜,但面對現實與生存的壓力,人們不得不學習或使用日語。
其實太君這個此是當時的漢奸自己造的,在當時來說,很多中國人不懂日語,舊日本軍隊是按照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這樣編製的,大致相當于軍、師、旅、團、營、連、排,部隊的長官分別是軍團長、師團長、旅團長、聯隊長、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
在日語中「隊長」的讀法和中文「太君」的讀法很類似,就像香港人管英國佬叫「阿瑟」(a sir)一樣. 北方日佔區的中國人是隨著日本人對長官的叫法來稱呼日軍的,南方由於方言比較複雜,中文「太君」和日文「隊長」的讀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音,所以稱呼日軍「太君」僅局限於北方。太君也用作日本兵對上司的尊稱。
在抗戰時期侵略者本來是非常可恨的,但是我們漢奸竟然用這樣的尊稱來稱呼他們,實在太令人憤怒。


※中國這個城市曾被日本欺負的很慘,如今非常霸氣,禁止日本人踏足
※古代的人為何能千杯不醉?知道這些原因,你可能比古人還能喝
※袁世凱生前背負一身罵名,但死前留下一道遺照,讓人看後十分敬佩
※我國最後流失的一塊寶地,1994年才與中國分離,如今此地美女如雲
※古代土匪非常兇殘,但為何從不敢搶劫上京趕考的弱書生?
TAG:歷史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