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不必非要和父母和解,但一定要和自己和解

你不必非要和父母和解,但一定要和自己和解

GIF/301K

文 | 陳禹霏 中山大學心理學碩士

「重塑自我,28天深度心理課」專欄作者周小鵬推薦閱讀

主播 | 賈落

對原生家庭觀念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性格影響真的很大。為什麼要說「原生家庭」而不僅僅是「家庭」呢?

很多人在成年後,漸漸發現自己在情感上和人的關係疏離,距離感、孤獨感、抑鬱和焦慮,源於沒有和別人建立足夠的親密關係。

這種感覺始於童年。所謂原生,正是針對我們的童年,不論父母是怎樣的人,孩子不會區分對待,會吸納父母的情感模式。

比如,有一位年輕的男士習慣酗酒,他很厭惡宿醉醒來的自己,可到了晚上,心慌、孤獨、抑鬱的感受又再次促使他拿起酒瓶。他有一個嚴苛的母親,從小對他處處挑剔,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醫生。他用混亂的生活對抗母親冷漠的情感:

看啊,你那麼希望有個成功的兒子,你從來不知道我是誰!

有時候我們感到父母在自己身上犯了錯,然後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不斷尋求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正是如此不斷影響著我們。

你的父母可能正是「不成熟的父母」

在童年時情感沒有得到照顧的人,通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不敢肯定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做法、風格心存疑慮,感到心虛;

有負擔感,認為自己一定要照顧父母,照顧別人,當做不到的時候感覺內疚;

內心空洞,找不到喜歡做的事,難以專註持續地努力、奮鬥。

這些都是缺乏情感親密的表現。情感親密是一種敞開式的交流,感到對一個人可以敞開自己的感受而不擔心收到傷害,對方的接納讓自己感到很滿足,感覺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自身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的內心感受,也不知道該如何在情感上支持孩子。

在《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作者琳賽·吉布森總結了四種不成熟的父母:

情緒型父母:讓人感到情緒不穩定,難以預測,會把情緒放大,讓孩子跟著自己經歷激烈的情緒。孩子感到自己需要照顧父母的情緒。

驅動型父母:追求完美,目標性強而且很忙碌。很少對孩子有真正的同理心,但是會花很多精力來控制孩子的生活。

消極性父母:有一种放任心態,避免處理任何讓自己心煩的事情,容易把教導孩子的權利交給另一半,甚至對孩子受到的傷害視而不見,讓孩子感覺不可依靠。

拒絕型父母:不喜歡情感親密,也不喜歡被孩子打擾,對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很低,當孩子很需要情感回應時,會變得容易憤怒甚至有暴力舉動。

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在一起生活,讓人感到很孤獨。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從小的衣食住行父母都照顧到了,但是對情感聯繫的疏忽,常常讓人感到內心空虛。

有人會因此對父母感到非常憤怒:我小的時候你怎麼對我的!總是拿我和我別人比!到底誰是你的孩子啊!相對應的,他們的父母對情感親密一片空白,當你憤怒的時候,父母一片茫然,想不起自己曾經做錯了什麼。

既然童年讓我痛苦,為什麼長大了不改變?

這首先是因為,我們的安全感來自熟悉,而不來自「正確」。

作為孩子,雖然父母沒有給予情感上的照顧和支持,但自己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們體驗到的空洞、孤獨、不自信,變成了一種習慣,童年經歷儘管會讓人痛苦,也會讓人不斷重演經歷。

南南很恐懼承諾,一想到結婚就要逃開,經歷了兩次分手後,她甚至連戀愛都不想談了。對結婚後的穩定生活,她的第一聯想是:我會擔心他是不是突然就會消失了?哪一天他出事怎麼辦?他因為什麼原因想離開我怎麼辦。

童年的經歷讓她習慣:我愛的人是會突然消失的。

她曾經在母親身上體驗到強烈的不穩定感,由於工作繁忙,母親常常不在家,臨時出門也不會專門告訴她。這種不穩定給了南南很多次喪失的感覺,以至於她在無意識中形成了一道防禦:我不能讓任何人成為愛的人,他會消失的。

其次是,想改變的願望太過強烈,也會局限我們。那些父母身上讓人討厭的地方,會反過來局限自身的發展。

任先生的太太出軌了,為此他非常痛苦,但是他沉默了整整10年,也痛苦了10年。

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只要不順心,可以從母親到兄弟姐妹暴打個遍,無論怎麼求饒他都不會收手。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想到,要做一個和父親完全不同的人。

改變的願望演化成一種對婚姻強烈的內疚,他認為,如果自己爭吵就會變得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可怕的暴徒,如果提出離婚就是背叛家庭,是一個負心漢。為此他付出的代價是長期的痛苦,但是家人並不理解他。

不斷重演讓很多人感到走入了「死局」,如果自己想改變,那麼真正的改變該從何做起呢?

和父母和解,這個努力方向錯了?

經常有人詢問,是不是可以帶父母來做心理諮詢?當問到是否是父母自己的意願,回答通常是:不,是我想讓他/她做諮詢,他/她讓我太痛苦了。

如果父母改變了,自己的痛苦會得到治癒嗎?事實是,父母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你內心經歷了什麼,但是他們也不需要知道。

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我們會有兩種主要的應對方式:外化和內化。

外化的方式是:有人會來解決我的問題,對自己的權益、受傷很敏感,想要通過別人的給予,來解決內心的痛苦。有時會因為沒有得到幫助,而心中憤憤不平。

而內化的方式是: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問題。對自我的感受就像一個存儲器,敏感地將周圍的人和事吸收到心裡,對所有關係都有建立情感聯繫的渴望,當需要別人幫助時,會感到內疚。

兩種方式並沒有對錯。在童年時我們幻想這樣的方式可以緩解內心的痛苦,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也的確保護了我們,避免我們感受到強烈的痛苦。但不論是哪種方式,最大的影響是限制自身的發展,因為這樣離真實的自己很遠。

所以,你不必非要和父母和解,但一定要和自己和解。

你會看到,為了應對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你覺得真實的自己是不被父母接受的,而隱藏了自己。但是,能夠體驗到包容、讚美和認可,做一個真實而自信的人,才是真正的目標。與自己和解,就有力量去抵禦成長經歷的痛苦。

如何帶著創傷與自己和解?

與自己和解是一件值得花時間的事,它不會那麼快到來,但會讓你對自己的感受越來越好。記住三個原則:

第一,從幻想中醒來。根據前面所提到的「不成熟的父母」類型,你可能已經對應上自己父母的一些表現,因為他/她的不成熟,所以做不到像你期待中那樣的父母。

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感到很受傷,因為曾經的幻想受到了挑戰,讓你不得不面對,有時會感到低落、鬱悶。提醒自己,這個過程是正常的。

第二,不過分攪入。和自己和解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挑戰來自,你還是得面對自己的父母,經常讓人有功虧一簣的感覺。但如果真的和父母切斷聯繫,和自己和解會更艱難。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的情感需求調低,保持有溝通、有交流的狀態即可,你不需要再去驗證,父母真的沒辦法在情感上回應你。

第三,專註在真實而不完美的時刻。沒有人「真的」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想要什麼,只是有時並不擅長專註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

如果有一些事情讓你覺得放鬆而自在,和一些人相處時你感覺自己是真實的,投入到其中,哪怕做得並不完美也專註地做。

在童年時,我們依賴父母,父母的愛和關注是建立自我的關鍵。雖然成長的經歷中有痛苦和失望,但至少現在你知道,你可以不用做那個必須被人照顧,或者只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人。

如果說,痛苦來自真實的自己沒有被父母接受,那麼痛苦的解決,來自我們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閱讀背景

為了幫助更多人更好的成長,心理學專家周小鵬老師強烈建議有書君將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閱讀。

有書君推薦大家報名有書課堂上新課程:「重塑自我,28天深度心理訓練營」

周小鵬等5名著名心理學家為你講解:「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如何管控情緒、如何構建自己的安全感、如何自我心理療愈、如何提升個人影響力」5個版塊的知識。

用28天時間陪你做深度心理訓練,帶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訂閱指南

安卓手機用戶或者蘋果手機用戶:

長按掃描,立即報

也歡迎大家幫周小鵬老師一個忙,將這篇文章推薦給自己的家人好友閱讀,幫助他們成長。

歡迎你把有書推薦給你的家人朋友

有書君負責每周帶ta讀完一本書

- 廣告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真正成熟的人,活成了什麼樣子
原來最美的愛情是這個樣子
生活要講究,不要將就
高級又不費力的美,從何而來?
黃磊:這一點,才是保持婚姻長久的秘訣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