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分五味各司其性,你用對了嗎?

葯分五味各司其性,你用對了嗎?

現代中藥你會用么?

圖片丨黃芪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藥漸漸揭開了自己神秘的面紗,多數常用的中藥明確了主要有效成分,弄清了化學結構。建立了中藥藥理學。

從傳統中醫的角度出發,中藥的藥性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性味理論,其中四氣、五味歸經是中藥藥性的最核心內容,也是我們日常開方的指導思想。只有正確認識五味藥性五臟調節作用及其作用規律。中藥藥性是藥物施之於機體後產生的作用,功效是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對疾病有治療性的作用,

主要是針對病理狀態所產生的反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證候。中藥藥性和功效如何影響疾病的性質其實是有針對性的,比如說:一般寒涼葯,多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功效。藥性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與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密切相關。

四氣說明藥物的寒熱屬性五味說明藥物的功能特性歸經說明藥物作用的部位升降浮沉說明藥物作用的趨向,各自說明藥物功效的一個方面,與功效關聯的特徵性十分明顯。

掌握了這些規律其實就掌握了疾病的規律,遵循著這些規律我們既能傳統施治,又能科學理論。讓中醫藥變成與時俱進的科學醫療,而不是被中醫黑罵做偽科學。

如何客觀看待傳統中醫家用藥百家爭鳴

由於歷代醫學家對於確定藥物的依據不統一,因而出現了同一藥物而各家記述不一的情況。如天南星《本經》謂其「味苦」,《吳普本草》謂其「」,《藥性論》又謂其「味甘」。這些情況不僅使初學者感到不解。也是中藥學中的一大缺點。

並且,藥物的味感程度不明確多用「」「」「」或「」等以示區別,但這些程度區別只是相對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多數中藥的性能功效是相統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關的。如苦寒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味咸之海藻牡蠣可軟堅散結甘寒之麥冬石斛能清熱養陰辛溫之麻黃蘇葉能發散風寒甘咸溫潤之蓯蓉鹿茸能溫腎填精等。藥性與功效部分相關,但藥性與功效有時又呈現出複雜的離合關係

中藥藥性各要素以其各自的特點,從不同角度、 不同層次上反映了中藥的性質及功能。藥性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和補充,合形成具體藥物的獨特效用。藥性理論賦予了中藥深刻的內涵,並成為中藥功效的內在依據,可以說,藥性是功效的基礎。其實中藥藥性的改變不單單是依附於現代科學的研究,和人本身的改變也有很大關係,如同中醫歷史學派的發展,李東垣針對戰亂時期,民眾飢不果腹而致脾胃後天受損創補土派(脾土),朱丹溪則發揮相火理論而成滋陰派;明清趙獻可、張景岳等溫補派則是針對世醫過用苦寒之弊而力主溫補;再其後溫病學派則針對「疫毒」這一有別於外感六淫而致瘟疫而成;再其後……火神派乃針對時醫濫用苦寒或抗生素之偏。其實不乏看出,中醫的與時俱進更多的在病人本身,人變了,我們也會變,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造成了我們大多處於一個偏陽虛的體質,那麼我們的藥物可能也要順應時代的腳步,在基礎成方里多一些調整。

簡說藥味與歸經

中醫認為中藥五味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內經》中明確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 辛入肺,咸入腎」「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現代中醫基本也是尊崇這種思想,並將其作為中藥歸經、臨床用藥的理論依據。然而,中藥學理論表現內容並不全是如此。五味的作用實際上是由藥物的功效總結出來的,體現了味與功效的聯繫因而具有規律性。一些中藥在藥性與功效上,其主要功效與其藥性相悖或不能從藥性與其功效的關係中得到闡釋,屬於此種情形的中藥大多具有特殊功效(專一性)。而值得注意的是, 多種藥性及其交互作用構成了中藥的整體功效。

在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辛溫類藥物歸經及臨床主治:

川芎

性味:辛,溫

歸經:肝、膽、心包經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心痛、脅肋作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常用方劑:血府逐瘀湯、川芎苓調散

降香

性味:辛、溫

歸經:肝、脾經

功效:化瘀止血、理氣止痛

主治:用於吐血、衄血、外傷、肝鬱脅痛、胸痹刺痛、跌扑傷痛、嘔吐腹痛

常用方劑:化瘀止血湯

延胡索

性味:辛、苦、溫

歸經:心、肝、脾經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

主治:血瘀氣滯胸脅、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痛經、產後瘀阻腹痛、跌打傷痛等

常用方劑:至寶丸、活血調經丸

白芷

性味:辛,溫

歸經:肺、髀、胃經

功效:祛風,燥濕,消腫,止痛

主治: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常用方劑:白芷石膏湯

細辛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腎經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

主治:風寒表證;頭痛,牙痛;風濕痹痛;痰飲咳喘;鼻塞;鼻淵;口瘡

常用方劑:細辛煎

想關注類似中藥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專欄,《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天乾物燥,潤字當頭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蒼朮
第48天 乳根穴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朮
西醫檢查和中醫脈診,究竟哪個不「科學」?

TAG: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