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春秋》:知過非難 改過為難

《春秋》:知過非難 改過為難

導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犯錯是難免的,知錯不難,重要的是能夠切切實實地改過、補過。

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就非常慶幸自己有過,能夠及時為人所知,所謂「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在《周易·繫辭》中也有「無咎者,善補過也」的說法。

顯然,在孔子看來,知過難得,改過更可貴。這一思想也貫穿在《春秋》的編纂之中,書中有著諸多知過或改過的例子。

齊頃公是齊桓公的孫子,繼位初期,他憑藉齊國廣大富饒和齊桓公的霸主餘威不免有些狂傲,不交好其他諸侯。華夏諸侯之間的會盟如清丘、斷道等經常被他放鴿子,實在不得已也只是派一些卿大夫參加而從來不肯親自參加。

他還帶兵攻打相對弱小的魯、衛等國,伐魯魯國軍隊不敢出來迎戰,伐衛則大敗衛國軍隊,這進一步助長了他的驕傲情緒。

有次,晉國正卿郤克和魯國正卿臧孫許同時出使齊國,郤克腳瘸了,臧孫許則瞎了一隻眼睛。

為博得母親蕭同叔子一笑,齊頃公也派出跛腳的官員去接待郤克、瞎了眼睛的官員去迎接臧孫許,尤其是看到郤克一瘸一拐、步履蹣跚的登上大殿,躲在帷幕後面蕭同叔子不禁開懷大笑。

這一怠慢和不敬使者的舉動讓郤克、臧孫許等人感到非常屈辱。

回國後,他們糾合晉、魯、衛、曹四國之兵聯合伐齊,在鞍之戰擊敗了驕傲輕敵的齊國軍隊,俘虜了齊頃公。

齊頃公被迫獻出國寶向晉國求和,並割讓土地給魯、衛兩國,一度淪為天下諸侯的笑柄。

戰敗逃跑後,齊頃公勵精圖治,痛改前非。此後,他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極簡生活,不聽音樂,不飲酒,不吃肉。

對內關心民眾疾苦,弔祭死者,扶救傷者;對外交好諸侯,尊敬使臣,經常親自參加會盟。

由於善於補過,齊頃公在位後期,國家安寧,本人也得到善終(春秋時趙盾和隨會期,被俘的國君往往不得善終)。

晉景公得知了這個情況後,非常畏服其德、義,主動讓魯、衛等國退回了齊國此前割讓出去的土地。

《春秋左傳》中也有國君知過而不能改過最終落得個被弒的結局。

晉靈公荒淫無道,他經常在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以此取樂;廚師給他做熊掌不熟,便殺掉廚夫,讓宮女用筐抬出去賣掉。

趙盾和隨會看到了便去規勸晉靈公,晉靈公表面上說:「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但實際上,依然故我,還謀劃除掉進諫忠言的趙盾,結果卻被趙穿殺死。

季文子曾經說過:「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作為統治者要改過,作為普通百姓也需要改過。

王陽明曾指出:「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也。」他還時常告誡弟子,對於過錯有悔意之後及時改過,將悔悟之意轉化為改過遷善的行動。

如果沉溺於自怨自艾的狀態中,日積月累之後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化合作用」。

比如,一個君子可能因為悔過之後,去文過飾非,墮落為小人。而小人在犯錯之後,如果只是單純的悔,可能會更加的巧詐。這就是所謂的因葯發病。

有悔過之心,更要有改過之行,如此方為天下之大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美移民議題又起波瀾
金正恩回應特朗普聯大言論:正在考慮如何對此採取最強硬的反擊措施
半島陷入「射導-制裁-核試」惡性循環,破解朝核問題第一步只能這麼走
美升格網路司令部意味著什麼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