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謚號、廟號、陵號、尊號、年號、國號到底有何區別

謚號、廟號、陵號、尊號、年號、國號到底有何區別

關於皇帝的謚號、廟號、尊號等等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儘管如此,在很多歷史題材的作品中,時空錯位的歷史性常識依舊屢見不鮮,更是誤導了眾多讀者和觀眾。

那麼,謚號、廟號、陵號、尊號、年號、國號到底有何區別呢?

謚號

謚號,謚號是死後的蓋棺定論。上一任帝王死後,繼任的帝王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個稱號就是謚號。另外,古代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也稱為謚號。

《逸周書·謚法解》說:謚,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因此謚號帶有一定的評判性,所以有褒貶之分。屬表揚的美謚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判的惡謚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中謚有:哀、懷、愍、悼等。

廟號

帝王死後,在放在太廟室內奉祀,特立名號,這便是「廟號」,得廟號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廟號。《禮記》雲:「祖有功,宗有德」,只是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去世後而入太廟奉祀的才能立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祖」、「宗」的這種用法,大體在唐朝定型。

年號

年號是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新帝王即位後,一般要改換年號,大多選用吉祥的字眼,如「永」、「乾」等。漢武帝是第一個用年號的,明清以前一個皇帝往往會使用好幾個年號,如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

明清一般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像萬曆、嘉靖、康熙、乾隆等都是年號,因而後世往往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等。之所以不用謚號是因為謚號太長,少的十一二個字,多的二十多個字,例如乾隆的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陵號

簡言之,就是為歷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所起的尊號。如唐太宗的陵墓稱作「昭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稱為「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稱為「孝陵」等。元朝的皇帝多埋骨於草原,陵墓不設明顯標誌,所以也就沒有陵號。

尊號

尊號是指對帝王、皇太后在世時的稱呼,這種稱呼大多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場合。帝王的尊號是不需要「避諱」的,高官、百姓都可以叫。尊號多是褒義的詞語,因此讀起來很長,如唐玄宗的尊號為「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慈禧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

國號

國號是一個國家或朝代的名稱。開國之君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確立國號。國號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比如開國之君的發跡之地、世襲爵位、讖語或文義等等。比如趙匡胤曾在宋州任節度使,因此建國後便稱為「宋」;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故稱王后便以「漢」為國號;元朝的國號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稱為元的。

弄清了謚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之間的區別,就不會被一些不嚴謹的作品給誤導了,更不會在影視作品中出現「我孝庄也是修佛之人吶」的笑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