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分:秋水蹉跎

秋分:秋水蹉跎

秋分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過了一半。春分與秋分都是晝夜平分,只不過春分陽在正東,陰在正西,之後,陽氣越來越佔上風,雷發聲,燕子飛回,夜越來越短。秋分陰在正東,陽在正西,之後,陰氣越來越佔上風,雷收聲,燕飛走,夜越來越長。春分後,春水長流而浩蕩;秋分後,秋水蹉跎逐漸凝滯。

先民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冬至以及春分、秋分。

再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

所以說,秋分是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

秋分時節,天高,雲淡,氣凈,風輕。「飛龍秋,游上天」,真令人想飛。想秋之成熟,是令人輕盈——野色浩無主,秋明空曠間,風在其下。

「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多美的意境!其實,鞦韆就為讓人飛,「鞦韆與花影,並在月明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都是美麗的飛的意象。

秋分有兩個意思: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分三候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中的「坯」字是培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從秋分這一天起,北半球晝短夜長將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幅度將超10℃;氣溫逐漸下降,漸漸步入深秋季節。

如農諺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

秋分習俗

秋祭月:「春祭日,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由於秋分日不一定都有圓月。祭月無月大煞風景,故民間將「祭月節」調至中秋。

立雞蛋: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日,有立蛋的傳統。秋分立蛋的傳統早在4000年前就有之,豎蛋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送秋牛:秋分日挨家送秋牛圖。「秋牛圖」是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並有農夫耕田圖樣。善言唱者的送圖者會說些不違農時等吉祥話。

粘雀嘴:秋分日,農家按習俗要吃湯圓,且要把數十隻實心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兒嘴」,免得雀子破壞莊稼。

桂花糖芋艿,又叫桂花糖芋頭、劉秀遇難糧,是蘇州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每年中秋節,城鄉群眾都喜歡吃。據老人們說,吃芋艿,早在漢代就有了。

芋艿,又叫芋頭、土芝、芋渠,簡稱芋,原產於中國南方的沼澤地帶,現仍有野生芋。

《說文解字》中記載,早在漢代人們已認識到「大芋實根駭人」。

秋分詩詞

《清平樂》

【宋】張炎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此詞見於《山中白雲詞》卷四。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的。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陸行直《清平樂·重題碧梧蒼石圖》序中有「候蟲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流水漫,驚見蘆花來雁。可憐瘦損蘭成,多情因為卿卿。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詞。詞中所言「卿卿」為當時陸之歌伎,才色皆稱。此詞定稿後關鍵字句有較大改動。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詞集時,有意為之。

原詞無非是寫一點「花情柳思」,表達出一種風流艷情,而定稿則將艷情轉向「愁情」——為國破為家亡而發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寫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凈,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人們不難觸發出一股悲憤憂愁的「共鳴」來。

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凄斷;寫秋感,不著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詩人廋信的小字,後其被北方政權所俘。「梧葉」,梧桐之葉,其最易引發秋感。「秋雨梧桐」作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來寫。作者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出孤苦潦落,刻劃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統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而最後一句「梧葉秋聲」又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又成為蓋世佳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月語 的精彩文章:

TAG:花月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