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你是不是經常被這些問題困擾呢?面色乾燥無光、睡眠不好、整天有氣無力的、女人甚至「大姨媽」都不正常了……如果是的話,你就要關心你的氣血了。

那麼,我們具體怎麼判斷自己氣血充足與否呢?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1、看皮膚 

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則皮膚白裡透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氣血不足則皮膚粗糙,無光澤,暗淡,發白,發青,發紅,生長色素,面生色斑等。


2、看手腳溫度 

如果手足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氣血充足;如果手腳偏熱、出汗或者冰涼,則屬氣血不足。使血液流動起來的動力是溫度,溫度可以決定人體的氣血盛衰。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3、看頭髮

「發為血之餘」,頭髮烏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髮乾枯、脫髮、發黃、發白、開叉,代表氣血不足。


4、看睡眠

成年人入睡快,睡眠深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沉重或打鼾,表示臟腑失調,氣血虧虛。



氣血不足怎麼補?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不要過度勞累,過度減肥

勞累和思慮對血液的損耗極大,氣血不足的人,要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尤其忌諱過度思慮。

另外對於女人來說,減肥不求速成。減肥的本質是消耗大於攝入,無論用運動、吃藥、節食哪種方法,體重都不可下降太快,否則血虛就會找上門來。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常按四個穴位

有四個穴位經常按摩,可以調節血虛,分別是腹部肚臍下方約3寸處的關元穴,肚臍下方約1.5寸處的氣海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處的足三里穴,下肢內踝上3寸、脛骨後緣處的三陰交穴。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飲食調養:補氣血第一方,玉靈膏

食補是最有效的方式,補氣血的食物很多,鴿子蛋、豬肝、紅棗、桂圓、菠菜、桑葚等都可以補氣血。

本文特別推薦一個補氣血的食療古方:玉靈膏。這個方子的原材料特別簡單:


龍眼肉+西洋參粉,10:1的比例進行配備,蒸成膏即可。

龍眼肉很好理解,補血安神,適用於病後體虛、血虛萎黃、氣血不足、神經衰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病症。那西洋參呢?其實我們知道,補氣最好的是人蔘,但是人蔘一是太貴,二是藥性較猛,相反西洋參就平和得多,也同樣補氣。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這個方子來源於清代名醫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著名中醫學者羅大倫博士在央視《百家講壇》特別推薦了這個食方,別小看這個食方,玉靈膏又叫「代參膏」,大補氣血,王夢英認為它勝過人蔘黃芪。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玉靈膏做法:


1、龍眼肉洗凈切碎,加西洋參粉,具體量可以自己定,但龍眼肉和西洋參的比例是10:1,比如用了300克龍眼肉,那就加30克西洋參粉。一起攪拌均勻放在燉盅,不用加水。

2、放入鍋中隔水蒸,至少10小時以上,最好蒸夠40小時。蒸成膏狀,放在罐子里保存。

這一點要說明一下,很多讀者說,那豈不是要蒸兩天?沒錯的,按照王孟英介紹的方法,每天放在飯鍋上蒸,蒸到百次,那就差不多是40個小時以上。一次蒸足這麼久很困難,可以分多次蒸。

為什麼要這麼久呢?我們知道,龍眼雖好,但比較燥火,吃多了容易上火。蒸到10小時,甚至40小時,就是為了使它的熱性消散,平和,這時候效果會更好,吃了也不會上火。

但蒸到10小時以上,龍眼的甜味會消失,變得有點苦,所以王夢英的原話說,加白糖一錢。大家可以蒸的時候點白糖,也可以泡水喝的時候加點紅糖泡就行了。

3、食用方法:每日早晚挖一小勺玉靈膏放入杯中,開水沖調食用。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這個方子,最適合產婦、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的人群最適宜,孕婦和孩子不宜食用。

至於這個食方效果到底好不好,大家可以點下面的「了解更多」,很多用過朋友的評論,可以看看:

氣血不足身體差,一個大補氣血的食方,堪比人蔘黃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水果這樣吃,「三高」都遠離!三高人群水果指南,看這一篇就夠了
秋分|秋季滋補指南,排名第一的菜、湯、粥都齊了!
近視眼的痛,很多人不懂!看完被戳中了很多條,哈哈~
一個治療慢性咽炎的小偏方,比吃藥效果還好,收藏備用~
最傷氣血的5種壞習慣,90%的現代人中招,難怪亞健康!

TAG:養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