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驥才:我拉著生命的馬車不放手

馮驥才:我拉著生命的馬車不放手

75歲的馮驥才是個大孝子。多年來,只要在天津,他每個周二周六晚上一定提前一小時下班,去看母親。他說,母親老了,我要把她當女兒珍惜!而母親則提前梳妝打扮,有時還會穿上旗袍,等候兒子……

01

孝子馮驥才

按時看望母親,老人身穿旗袍等候

馮驥才是個大忙人,寫作,繪畫,投身文化遺產保護,帶研究生和博士生……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知道,平時只要他在天津,每個周二周六,一定提前一小時下班,去看母親,陪母親聊天。所以,這兩天的下午5點,他們是不會打擾、耽擱他的。

馮驥才說,一般去北京等地的短途出差,他都不告訴母親,以免老人家惦記。「必須給她安全感,讓她知道,我隨叫隨到。」如果出差時間長不能去看母親,他會每天給母親打好幾個電話,隨時「彙報情況」,讓母親心安。

馮驥才72歲本命年時,母親為他親手縫了一條紅腰帶 馮驥才工作室供圖

而每逢周二周六,母親必定梳妝打扮,有時還穿上旗袍,等候兒子。兒子自然領會母親的心——希望以最好的狀態、最佳的面貌和兒子相處,讓兒子覺得她很精神,很健康,讓他放心。

馮驥才動情地說,現在母親是我的女兒!母親老了,我把他當女兒一樣愛惜她,擱在手心裡,保護她……

記者問他:「9月19是周二,您陪伴母親的日子,您一整天在開會,直到晚上七點多才結束,沒能去看老人家,媽媽怎麼說?」馮驥才拿起手機,快速滑動屏幕,滿臉笑容地說:你看,她一早給我發來微信:今天風和日麗……我心繫大會。這是一封簡短的賀信,母親對兒子的關心、信任、自豪和開心之情從屏幕里撲面而來。

馮驥才的母親今年99歲,老人精神健朗,思路清晰。她上網,玩微信,知道兒子每天休息晚,有時自己睡不著時還給兒子發微信,分享好內容。提到母親,馮驥才的表情是柔和的,暖意十足的,他又從手機里找出一張照片給記者看,說到,「我母親前幾天剛出院,這是和醫生的合影。」照片里,老人微笑端坐,銀絲柔順,戴一條水粉色長絲巾,眼神清透,清雅溫婉。馮驥才說,「還有3天母親100歲。我要和家裡人商量給母親過生日。」看著媽媽的照片,聊著和媽媽相處的時光,馮驥才時而像個大家長,時而又像個小孩子。

02

激情馮驥才

忘記年齡,永遠年輕

一灣池水錦鯉悠遊,一座明代木結構門楣,木質斗拱飛檐,徐志摩塑像靜立樹間,幾塊縴夫石散落,建築外壁爬滿綠植,幾何形狀的架構空透處的天空藍得純粹。這裡是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現代主義風格掩映下的儼然是一個微型村落,這裡承載著馮驥才的人文理想。一牆之隔,走進院子,人就會霎時安靜下來,隨著它的創建人一起,慢下來,思考,審視。

馮驥才研究院一景 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攝

馮驥才是著名作家,同時也是頗有造詣的畫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馮驥才在全國舉辦個人巡迴畫展,畫展間隙他總愛四處逛逛、探訪當地有名的民間藝術。一次民間採風中,他發現,傳統歷史文化遺存亟待保護。從那時起,他衝到田野里去,到民間去,開始新的征程。

馮驥才畫作《激蕩》 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攝

馮驥才一直在和時間賽跑,為各項文寶事項閃轉騰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缺乏專家,他便身體力行,「把書桌搬到田野上」,帶領專家組奔波在田間地頭。籌措資金出現困難,他一著急就買畫。1991年12月,在周庄發現柳亞子南社的活動場所——迷樓面臨拆除,他立刻賣畫促使其得以保存。這些年,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記不清賣了多少幅畫。學院剛創建時,馮驥才邀請莫言和余華前來,說話間有人找他談文化遺產保護的事,他放下電話,撇開兩位老朋友,坐車去北京。

田野調查,捐修賀秘監祠,「激活」弘揚重要的民間藝術遺產,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等等,多年來,馮驥才沒有寫過純小說,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文保和堅守文脈上。去年一年他基本沒畫畫,他說心裡有好多東西要表達,但是根本沒時間畫。他的夫人說:看到有些文化遺產來不及保護,他著急,會發脾氣。

馮驥才夫婦 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攝

多年來,馮驥才和他的同路人,熱誠奉獻、一路心酸、一路感懷,無怨無悔。他說,看到老百姓自知自覺保護文化遺產,我最開心了。比如,最近在幫助紹興胡卜村研究重建。這個村子有1000多年歷史,當地村民將村整體從水庫淹沒區遷出,還挖了幾十噸土帶走,這令馮驥才特別感動。

馮驥才說,2013年在法國演講時說要保護中國的古村落,法國人不相信他70多歲。他說:「我也經常忘記自己的年齡,忘記年齡的人永遠是年輕的。這裡有兩方面使然。一是,我永遠與現實,與生活,與生活的前沿,與生活的問題糾結在一起,我一直在生活的漩渦里,不會覺得自己老了。二是,我在大學裡,與年輕人在一起,培養研究生、博士,充滿活力」。

充滿激情的馮驥才說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生命有多長理想就有多長,不能忍受不美和庸俗。他的理想是文明,「我所有的寫作、所做的文化遺產保護都是為了更加文明。」

朋友們深情話「大馮」

馮驥才說:

最有力量的是我們的脊樑,知識分子是脊樑里最有力的那塊骨頭。我今年75歲了,不知不覺進入人生的下一個季節,如何演奏好這一樂章,必須要總結自己,要活得明白。我自己還有理想,摯愛真善美,關切天地人。我是跨界的,大家說我趕著四駕馬車: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這些年,我拉的每一駕馬車都沒有放手,我也不會停止。請大家幫我總結,幫我思考未來更主要的方向。

馮驥才(中)和朋友們在一起,右三為鐵凝,左三韓美林 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攝

鐵 凝

他的生命和事業是遼闊的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談起她眼中的馮驥才,真摯地說:

文學界的老朋友平時都稱他「大馮」,是因為他身材高大。我也想說,他的生命和事業確實是大的,是遼闊的。

「馮驥才是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獨具風格的畫家,更是一位文化遺產的執著守護者,這些年來,迅猛的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急劇改變著我們所棲居的城市和鄉村的面貌,一切都來得太快,人們還來不及沉吟、來不及細想,有些事物就可能被放棄,有些事物就可能失落。好在還有很多人,他們具有更長遠的眼光,他們意識到,不管變化來得多麼快,多麼令人欣喜,有些事物我們必須珍重地傳承下去,那些古老的建築,那些凝結著前人的靈感和心意的雕塑,那些世代相傳的故事和歌謠,這一切都是美好的,是我們得自前人也必須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這些人成為了我們文化遺產的執著守護者,馮驥才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這些年來,他奔波勞碌,既致力於深入田野的普查和搶救,又不知疲倦地向公眾宣講和呼籲。他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統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強烈責任感,他身體力行的示範和推動,感染和帶動著越來的越多的人,有力地促進了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現在,中國已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而馮驥才先生正是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最初倡議者。」

鐵凝在觀看馮驥才的畫作 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攝

鐵凝說,無論馮驥才先生有多少種身份,我們都不會忘記他是一位傑出的作家。他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他的《鋪花的歧路》《啊!》《雕花煙斗》等小說被認為是「反思文學」的代表作。而他的《三寸金蓮》《炮打雙燈》《神鞭》等,從地域傳統和民間經驗中別開生面,創造了傳奇性、具有豐厚文化意涵的藝術世界。他深愛著萬家燈火、人間風致。無論是作為作家、畫家,還是作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馮驥才都在執著地、深情地傳達著我們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韓 美 林

他有真正的家國情懷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與馮驥才的友誼已經有35年,他們年齡之和超過150歲,藝齡之和超過100歲。二人一見面便熱情擁抱。韓美林風趣地說:「我比馮驥才大6歲,81了,我是矮大哥。」馮驥才回應道:「我是高小弟。」

韓美林說:

我們兩個身高不一樣,但是腳下踩的土地是一樣的,我們所受的民間文化的滋養是一樣的。大馮這些年地毯式地尋找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這是國家寶貴的財富。他的努力讓我們的藝術創作能有更多的民間文化滋養,這是以國家、民族為己任,這是真正的家國情懷。作為藝術家、文學家,我們不能只關注畫面、文字,我們要關懷這個社會、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和大自然中那些不會說話的朋友們,這是我們的天職,也是底線。

趙 麗 宏

他從來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趙麗宏對老朋友「大馮」由衷表示敬意:

朋友們親切地稱他大馮,除了他人高馬大,更因為他從文半個多世紀表現出的氣度和格局。這些年,大馮一直在為研究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奔走呼號,影響遍及海內外。然而,作為一個作家,他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讀者不時能讀到他撼動人心的新作,非常難能可貴。

周 立 民

他的初心始終未變

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說:

儘管馮驥才先生的創作已從最初起步走出很遠,越來越紛繁多彩,可是,他的文學初心始終未變,貫穿了整個創作。很多作家的文學創作源自對文學的熱愛,內心情感的宣洩,馮驥才除此之外,還是為數不多的,一開始就有著歷史敏感性和自覺的歷史意識的作家。

李 輝

他敏感焦慮,四處呼籲,走進田野……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與馮驥才相識30多年,談起老朋友大馮,他有說不完的話。他說:

這位個頭高大的人,喜歡運動,曾是籃球隊員,卻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藝術門類中。從小開始畫畫,居然一次又一次臨摹《清明上河圖》!他喜歡收藏民間大大小小的物件,從而奠定後來全身心投入的文化保護的紮實基礎。當然,對於他,更大的誘惑是文學創作。幾十年來,從小說創作到非虛構寫作,從個人收藏轉而在全國呼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古村落等,馮驥才與現實的對應關係,對歷史文化傳統的愛之深痛之切,令他不能放棄個人責任,不能讓文脈在這一代人手裡斷裂。他敏感焦慮,他四處呼籲與演講,他走進田野考察……馮驥才走上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我們看路上精彩的風景。

馮驥才年輕時臨摹的《清明上河圖》

【記者手記】

愛美,保護美,留住美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一步一景,處處有寶,都是馮驥才個人藏品。其中,大樹畫館給人印象尤為深刻。1993年,馮驥才創建大樹畫館,這裡既陳放作品以及文化珍藏,也是海內外文藝家和文化人以文會友的沙龍。館內儒雅大氣,意境清幽。大樹畫館的「大樹」二字,取典於馮家先祖漢將軍馮異,為國建功卻不思封官,每逢論功行賞,必避於大樹之下,因此被軍中稱為「大樹將軍」。由於景仰先祖「為國不為己」的高風亮節,故以「大樹」為名。文壇泰斗冰心老人生前深會馮驥才的用意,專門題寫了「大樹畫館」四字。

研究院里的徐志摩雕像

9月19日的研討會結束後,馮驥才送走專家學者朋友,已經是晚上七點多。夜色漸濃,他從大樹畫館出來,走過錦鯉池,準備上車回家。在這裡工作多年,每一棵樹、每一片葉他都無比熟悉。上車前,他抬頭,忽然取出手機,走到徐志摩雕像前,身高1.9米的他微微彎腰,拍了幾張,然後才回家。

第二天早上,記者問他為何忙碌一天,臨回家前還給再熟悉不過的「徐志摩」拍照?他說,那一刻,燈光打在樹葉上,光影斑駁,與平時不同,很美。藝術就是將瞬間的美凝固下來。

這,就是馮驥才,愛美,保護美,要留住美!

馮驥才小傳

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於天津。初為畫家,後入文壇。1990年投入城市文化搶救。2002年發起並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12年倡議國家緊急保護古村落。現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

作者:新民晚報記者 郭影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台,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光杯 的精彩文章:

本報獨家專訪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不斷向世界發問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我不是個會「灌雞湯」的父親
龔靜:不斷地知道,不停地升級
錢佳楠:努力加餐飯

TAG:夜光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