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大團圓結局?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大團圓結局?

悲劇雖能更加引人深思

可誰又會和快樂過不去呢?

幾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是悲劇

最出名的莫過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木心說莎士比亞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他後來的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愛情悲劇。西方的悲劇顯而易見都是成為了名著,而喜劇卻少之又少。

中國歷史上的悲劇《竇娥冤》,至今仍是保留劇目。雖然劇情大起大落,六月的飛雪、冤屈的竇娥、三年大旱顆粒無收,可結局仍然是團圓,竇娥父親中舉後做了廉訪使,到楚州調閱案卷,竇娥託夢訴冤。便捉了張驢兒、賽盧醫,各定罪名。

其實,在這假性的團圓當中,還是悲。悲從何來?人在世時不能聲張正義,卻在死後,借鬼神之說得以定罪,申張冤屈。有冤難申,寧信鬼神。

《竇娥冤》

其實要說真的悲劇第一是屬於《紅樓夢》的,從大家族的沒落映射到一個大時代的蕭條,這是大悲了,而這也是中國悲劇的一個特殊。反觀西方與東方的比較就能看出對悲劇的定義,中國的悲劇:喜—悲—小喜;西方悲劇:喜—悲—大悲。

朱光潛說,「悲劇滿足於作為一個問題展示在人面前的那些痛苦的形象」。「換言之,悲劇不急於作出判斷,卻沉醉於審美觀照中。」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喜歡看悲劇的,以前在宿舍室友們的娛樂方式永遠都是綜藝節目,笑的前仰後合之後第二天還是會沮喪著臉,一如往常的喪氣。

雖然看完悲劇之後很難過,但卻更容易引人深思,從心理學角度講,悲劇比喜劇更能引起警示性共鳴,更有震撼力,悲劇造成的人體化學反應時間和化學物質分泌對精神抑鬱的作用。

相比喜劇造成的效果影響更為明顯,所有憂患意識可能比樂觀態度更在人的潛意識裡佔上風,所以大多數人記憶深刻的往往是悲劇。

雨果的《悲慘世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到中國余華的《活著》,都是大悲了,所以《活著》剛開始是被禁止的文學作品,因為悲到不忍心讓人們看到。

但是在這大悲之下展現的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劇照

悲劇之所以可以成為名著的寵兒也必然有它的道理,「人們愛現實里深入骨髓的悲,太難得,深夜痛哭的人不過爾爾。輕視超然的瀟瀟洒灑的樂,太易得,一瓶花酒後自詡太白的人太多。總歸是快樂來的太快太短暫,悲卻像低燒,可以持續好多年。」(來自知乎)

我們愛大團圓,

不過是為了彌補現實的蒼涼

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結局永遠都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對大團圓的最好解釋,自古以來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團圓」的理想世界。

變成了「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魯迅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一書中分析東西方喜劇悲劇的原因,西方:人生有限,時不我待,強化了西方人堅持抗爭以捍衛價值觀的莊嚴悲劇感。

東方:生命無限輪迴、因果報應的觀念,則使東方人以喜劇的態度對待苦難,以苦為樂,視死如歸。

中國的藝術作品大都傾向於團圓結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會中的種種壓迫讓他們先後殉情,似乎大悲卻在死後化蝶雙飛,給人們受傷的心靈帶來一絲安慰。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因慘遭分手之痛,讓情侶遠在天邊,卻又用另一種方式讓他們成為了「異地戀」好安撫人們的小心臟,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國所有愛情故事不可變更的定論。

結婚永遠是大結局,後面就不能寫了,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後估計還會離婚,所以要就此打住,安撫中國人就要像安撫小孩子一樣。

但這也是人們現實世界中的體現,我們樂於消費喜劇人物的不幸,看喜劇的時候更多隻想知道這事有沒有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

就比如徐崢、王寶強的那些電影《人在囧途》、《泰囧》,為什麼成為了喜劇?其實電影的故事本身是不幸的,一路上都是水逆、各種倒霉,可是這不幸卻給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

喜劇的原因其實人們並不關心,因為一旦關心,就會發現這些細節苦難彷彿在契合自己。 一旦喜劇創作者把這一部分赤裸展現,讓觀眾意識到自己跟電影里的劇情差不多,或者是自己跟劇中角色有一樣慘的可能性,觀眾就笑不出來了,也不會買賬了。

然而在今天的社會中,大多數人其實不是為了獲得更優質的生活品質而努力工作,更多是為了生存掙扎,很多人認為現實生活已經夠悲慘了,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錢花時間和精力去電影院、劇院去看悲劇讓自己哭泣流淚呢?這不是自作自受嗎?花錢買淚流,誰喜歡這樣作?

老實講,我雖然更加喜歡悲劇不過是在家裡獨自看,來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入思考,但是去電影院還是更願意看喜劇類的,誰會讓自己和開心過不去呢?

放眼大陸這些年所拍攝的影視劇,引進的無論是港台還是日韓的影視劇基本都是喜劇,儘管有一些所謂悲劇開頭,但最後都是類似大團圓的喜劇結尾,悲劇的開頭只是為了博取人的眼球,而喜劇的結尾則是迎合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

一位哲人說:「喜劇就是把個人的局限性,完整地展示給世人看」,人總是一個有限的存在,有很多無法超越的局限性,因此,人生中有很多不如意、不圓滿、不順心。

然而不輕易妥協的人們又總是渴望超越自我、突破局限,實現自己的理想。中國文學中的大團圓結局肯定了現實中人們這一信念的合理性,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團圓,正是他們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體現。

大部分的大團圓都是以結婚為結局

好的喜劇都是讓人笑著哭的

老舍說過: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有人說:「中國文學家,經常致敬西方,致敬莎翁,致敬卓別林,致敬司湯達,致敬巴爾扎克,把這群人放在書本里,筆尖里,畫卷里,容不得他人侵犯。把唐詩宋詞里那些寫風月,男歡女愛,喝花酒,青樓娼妓,出入天上人間的故事都放在酒桌上,床上,窯子里,成為談資。中國的浪漫主義享樂精神,被糟蹋了,西方的悲劇人性寫實,被捧起來了。」

《美麗人生》當之無愧是喜劇裡面最大的悲劇了,在二次大戰的陰霾之下,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

說它是喜劇還是悲劇呢?看這部電影時你笑過最後也哭的很慘,這就是悲喜劇的力量。

馮小剛以前的喜劇作品哪一部不是最大的票房號召力?《甲方乙方》、《手機》、都是中國喜劇界的經典,可是後來的轉型之作《1942》讓他票房慘淡。

而在同時間競爭的《泰囧》成為了票房黑馬,為什麼?誰願意過年期間看大悲劇?誰會和開心過不去?我想沒有人吧。只不過馮導是把片子排錯了時間,或者是他覺得中國人的大團圓情節沒有這麼根深蒂固?

頹廢的青春經典電影《猜火車》里,男主拿走金錢之後跑路,看似是一個好的結局,可是他的結尾是這樣的:「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會像你一樣,有工作,有家庭,再整個大電視。洗衣機、小車、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按揭、買房、休閑裝、皮箱、看電視、生孩子、逛公園、朝九晚五、打高爾夫、洗車子、過聖誕節、領養老金、通下水道、改邪歸正、安居樂業、等待歸天的日子……」

頹廢的人生,吸毒、做愛、搶劫、改邪歸正、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住進養老院,等待著人類最終的結局——死亡。

無論喜劇還是悲劇,

不過是人生百態中的一部分

「神話時代的喜劇主角是人,帝王時代的喜劇主角是平民,資本主義時期的喜劇主角是窮人。後現代是喜劇時代,喜劇主角是自己,自嘲成為普a遍的情感遊戲,幽默感成為最有魅力的性格特點,搞笑娛樂成為時尚。自嘲是自信的產物,嘲弄是精神優勢的體現,喜劇是自負的理性寵兒。」

也就是說,喜劇某種程度上,在迴避現實。而我們對藝術作品的價值要求里,往往包含了對現實意義反思的考量。即便它們本身並沒有這個義務,但我們還是希望能看得更真。悲劇正是因為離生活的本質更近,更坦誠直面。

《唐山大地震》劇照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面說:「中國人有個情節,姑稱之為「團員情節」,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凈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木心非常推崇悲劇,悲觀,他說偉大的詩人是悲劇精神和悲觀精神混在一起的,我也認同悲劇作品確實比喜劇有更高水平的升華,中國人是含蓄的,中庸的,所以中國人第一不敢談性,第二不敢談死。

對死的態度從表達上就能說明,中國人對死亡的表達是:駕鶴西去、安息、長眠等等,而西方人就是很直白的「die」就完事。

但其實,無論悲劇還是喜劇,都是在這紛繁世界,芸芸眾生中的一段插曲,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非黑即白。

悲劇起源於古老的傳說,喜劇立足於現實的世界,不同的是世界觀和東西方文化。

「悲劇闡述世界本質核心問題,悲劇是結論,而喜劇只是過程,它是我們抵達彼岸世界所需要的虛假狂歡,心靈按摩器和安慰劑。」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這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中國人希望活在當下,誠然,喜歡大團圓結局不過是想在這紛呈亂世中尋求一點快樂的源頭。

沒有所謂的一帆風順,也沒有一輩子的水逆,只不過都是人生必要的經歷,到頭來所有生物都固有一死,你說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中國青銅器最權威的研究著作,依然出自日本人之手
移動互聯網時代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每個人都注意力分散了
英國不滿穆迪降級,稱其評級依據已過時
AR點亮蘋果iOS11 科技心語
谷歌新手機「劇透」:取消耳機插口 價格與iPhone 8相當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