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理科普——秋分

地理科普——秋分

9月23日:今日秋分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2017年9月23日4時2分將迎來農曆24節氣中的「秋分」,晝夜在春分之後又一次平分。

秋分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曆9月23日前後。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把光芒和溫暖平均分配給南北兩半球。古籍《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從秋分以後,陽光的直射點日益偏向南半球,白晝短於黑夜,日甚一日,直到冬至。

秋分時節,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美好宜人的時節,同時,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

日期起源:

秋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9月23日前後。秋分所在的日子就是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地球上距赤道越遠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獲得的太陽光熱能越少。一般北半球9,10,11三個月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這是對於中國所在半球,即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正與此相反。也就是說,南半球9月23日前後是春分日,3月23日前後是秋分日。

秋分的天氣變化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氣象專家介紹說,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秋分與農業生產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準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秋分與養生

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有這樣的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後的天氣特點亦十分明顯:氣溫迅速下降,早晚溫差更大。高巍說,按照傳統說法,秋分後意味著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過去曾認為到了秋天即意味著「陰陽不和」,其實都是自然現象。

這節氣起才始入秋,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在精神養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複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危險。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廣東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蘿蔔陳皮鴨湯、玉竹百合豬瘦肉湯、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沙田柚花豬肝湯、無花果白鯽湯、霸王花蜜棗豬月展湯等都是家庭養生之品。

養生記住「345黃金原則」 幫你平安度過「多病之秋」

「3」三個地方不能凍

頭: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受涼後會引起頭痛等。另外,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時最好戴帽子,洗頭時用水要比平時熱一點。

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採取經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寒助陽。

腳:腳是人體各個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而腳又彙集了全身的諸多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足部寒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4」四個養生的食療方

1. 緩秋燥——清肺梨取鴨梨1個,川貝5克,冰糖、蜂蜜各適量。一種做法是把內部掏空,放入川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帶皮切塊,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後可拌入蜂蜜,趁熱吃效果最好。三是將銀耳泡發後,和梨一起放到涼水中煮湯,根據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棗等。1日3次,早中晚分服。

2. 止秋咳——白蘿蔔汁秋季咳嗽是最惱人的,喝蘿蔔汁見效最快、效果好。將新鮮的白蘿蔔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蘿蔔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對胃的刺激也較強。一周喝1~2次即可。

3. 防感冒——蔥白薑片粥怕冷、臉色蒼白、痰多,秋季天氣轉涼,風寒感冒也找上門來,可以喝點「蔥白薑片粥」,平時喝點也可以預防感冒。先將粳米熬成粥,準備一小段蔥白切碎後加入,快出鍋時放入薑片,再煮5~10分鐘即可。

蔥白和生薑都有驅寒、散熱的功效,可以驅散體內的寒氣,有利於消除咳嗽等感冒癥狀。另外,蔥白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4. 解秋乏——西洋參石斛瘦肉湯 「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勞,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參石斛瘦肉湯」。石斛和西洋參同煮也都有養陰生津的效果。二者與瘦肉一同烹製成西洋參石斛瘦肉湯,不僅對長期因為糖尿病、或者冠心病、心衰造成的口渴、乏力等氣陰兩虛的表現有效,而且也能緩解酷暑損傷的元氣,緩解秋乏。

「5」五種食物要多吃

1. 柑橘:柑橘性溫、味甘,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之功效。

2. 梨:梨有「百果之宗」美譽的梨性寒、味甘,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有潤肺清心、消痰止咳等功效。

3. 蘋果:蘋果性平、味甘,是健脾開胃的良品。粗纖維含量高的蘋果含有蘋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4. 蘿蔔:蘿蔔性涼,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順氣利尿和清熱解毒之效。每日臨睡前,吃點鮮蘿蔔,可增強心臟功能。

5. 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澀,鮮柿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僅次於柑橘,而高於梨和蘋果。柿蒂可治呃逆、噯氣等症;柿餅炙炭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瘡等症。

秋分與民俗

舊時,「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在這一天要祭月神。高巍說,這與傳統自然崇拜中的月亮崇拜有關係,「古時祭月神是列入國家典制的。明代北京城建立後,便設置了日壇、月壇等等,在不同時期進行祭祀,如春分祭日之類」。

偶爾,皇帝會委託相關大臣代理進行祭祀,比如負責禮儀的官員,但一般會親自前往。高巍半開玩笑地表示,這是因為過去都認為,人間的最高統治者如果能代表百姓去祭祀,才能顯得虔誠。

「就祭祀內容來說,首先要準備如香燭、蠟扦等很多禮器,並奉上豬牛羊之類作為獻品,儀式規格等級均高於民間。」高巍介紹,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後,皇帝還需行禮,並舉行樂舞表演作為酬神項目,「以表達虔敬之情」。

飲食與娛樂:某些地區「吃秋菜」民間玩「豎蛋」遊戲

秋分到來,人們在飲食方面也有一些講究。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嶺南地區的某些地方存有這樣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

飲食之外,「秋分」時節的遊戲也有,但並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流行的「豎蛋」實驗,玩法簡單易行、富有趣味:挑選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固然失敗者頗多,但也有人「挑戰」成功。高巍分析,這有可能是因為秋分屬於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豎蛋』並不是秋分獨有的習俗,在春分這一天人們也會玩兒這個遊戲。」高巍稱,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有「燒塔」習俗,即把秸稈壘起燒掉,「大概這也是象徵著生命旺盛,體現人們的一種祈盼吧」。

正是因為秋天的蕭瑟,讓人感到了時間的緊迫,在之後的節俗中才有敬老、珍惜時光等種種說法,「這些內容在秋分前後也都是很重要的。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重要的是調整好人和自然地關係」

秋分詩句詩詞詩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雲淡風輕,層林盡染,萬物開始凋零,大雁啟程南歸,總是會激起我們心中的感慨之情。古人常常以詩抒情,或者表達人生哲理。大家不妨一同來欣賞一下古人眼中的秋色!

《燕歌行》

魏晉·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舊鵠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犢,憂來思君不能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秋風辭》

漢·劉徹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秋分後頓凄冷有感》

宋·陸遊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清·曹雪芹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知地明理

歡迎關注與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

您的關注就是對葫蘆娃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