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中華文化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加之自古以來中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差異大、交流不便,且人口眾多、族群並非單一,故而在中國境內存在著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提得比較多的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關中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包括台灣在內的閩南文化,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嶺南文化等等。其中,湖湘文化更因在近代影響巨大深遠而廣為人知。

探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應從兩個關鍵詞入手:一為楚風,一為湘學。


1 楚風:滋養發育湖湘文化的肥沃土壤

楚風即楚之風俗,具體地說即南楚之風俗,這是湖湘文化誕生的基礎。

南楚風俗是由南楚也就是湖湘的地與人形成的。

這塊土地,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位於亞熱帶,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宜於植物生長;它的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是洞庭湖,境內有湘、資、沅、澧四條大河,四條河最後都彙集於洞庭湖;境內多丘陵,少平地,大部分土地不肥沃,南部多紫色頁岩,土質更為瘠薄。對於整個湖南的地理狀況,歷來有「八分山水二分田」之說。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據考古資料證實,遠在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湖湘一帶活動。最古老的遺存,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

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乃至更早以前,湖湘大地上居住的族群主要有五個,即越人、蠻人、濮人、巴人、楚人。其中越、蠻、濮三個族群一向被稱之為南蠻子,他們是湖湘一帶的原住民,對這塊土地所起的作用力最大。巴、楚兩個族群進入較晚,人數較少。

大致在西周末東周初這段時期,楚國的勢力開始深入湖南,並將其大部分土地納入楚國的版圖。

從秦朝開始,湖南在政治、經濟以及官方文化方面與中原地區逐漸靠攏。秦漢時期,為躲避戰亂,一些北方人南遷湖南。他們憑藉先進的生產力和團隊的力量佔據境內的中心地帶,將大部分原住民逼向西部和南部。這批人就是後來的苗、瑤、侗、土家等少數民族的祖先。南下的北方人與繼續留在中心地帶的人群漸漸融合,成為湖湘地區的主體民族――漢族。

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湘這方水土養育的這方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存狀態呢?

對此,古代史冊常用這樣的字眼予以描摹:尚武、好鬥、喜用劍、輕死、剽輕、易於激發等等。用今天的語言來表述,即崇尚勇武、喜歡打鬥、愛好兵器,對死看得輕、剽悍敏捷、容易被激怒等等。

最早記載湖湘這種民風形象的,應屬偉大詩人屈原。當我們讀屈原的《離騷》《國殤》《卜居》《漁父》等辭賦時,感受到的正是這種氛圍。

自古以來所形成的風俗,仍在影響著今天的湘人。

比如說「霸蠻」這個詞,湖南各地的男女老少都會隨口說出。湖南人所說的「霸蠻」,通常有兩個最主要的內涵:一為野蠻、犟拗、不講方式、不循常情;一為霸道、強梁、不講道理、只服力量。這個詞中有一個「蠻」字,正說明這是遠古南蠻子的遺風。


2 屈賈:湖湘精英文化的源頭

對湖湘文化的打造起著重大作用的還有湘學。湘學是對湖湘學問、湖湘學派的簡稱。「湖湘學派」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初期,是當時學術界對以胡安國、胡宏父子為代表的學術群體的稱呼。

在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湖南沒有本土的大學問家,湖南精英層面沐浴的是「流寓學問」的光輝,屈原、賈誼、杜甫、劉禹錫、王昌齡、柳宗元等人,便是流寓者的傑出代表。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屈原、賈誼。

青年毛澤東在送新民學會會員羅章龍赴日本留學的長詩中,就把羅章龍比作屈原、賈誼式的人物:「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可見屈賈在湖湘的地位。至今仍有人認為,屈賈乃湖湘精英文化的源頭。湖南人對屈賈有著一種特別親切的敬重感,汨羅江邊的屈子祠與長沙城裡的賈太傅祠,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屈賈對湖湘精英階層來說,首先是人格方面的影響。

屈原追求高尚的理想,不與污濁同流合污;賈誼對朝廷忠心耿耿,梁王墜馬殞命,身為師傅的他為之憂傷致死。

這裡體現的都是人格上的美好。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壯舉,更為湖湘士人血性的培育樹立了高山仰止的榜樣。

其次是他們借文字為湖湘士人的精神開拓了一片高遠的境界。

《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過秦論》中對秦王朝「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批判,在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心裡敲起警鐘:做官行政,當以民為本、以德為化。

此外,屈賈的文風,特別是屈原辭賦中所表現出的波譎雲詭、氣象萬千的想像力和建立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的橫絕一時的創造性,更成為湖湘士人激情蕩漾、勇於創新精神的源頭。

可惜,湖湘畢竟地處偏僻,萬水千山阻隔了中原文化的流暢進入。屈賈之後的杜甫、劉禹錫、王昌齡、柳宗元、辛棄疾等人,或在湖湘滯留時間短暫,或在當時當地影響力略遜一籌。湖湘的學術星空,一直寥若晨星,亮度不足。

直到晚唐期間,湖湘仍被北人視為地老天荒的蠻夷之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漢民族主流文化,直到那時還談不上對湖湘大地這個蠻荒之國有著深度影響,湖南尚未有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群體和具備自我特色的學術流派。


3 嶽麓書院:擔負起湖南學術薪火傳承的歷史使命

湖南本土的學術活動,應該說是從周敦頤開始。

北宋道州人周敦頤,早年受教於家鄉,成年後離開湖南進入仕途。他在《易傳》《中庸》及道家思想基礎上,提出一個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說,還提出性、理、命等哲學概念,創立濂溪學派,擁有程顥、程頤等一大群優秀弟子。

周敦頤不僅因此成為影響最為深遠的理學鼻祖,也成為湖南學術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周敦頤的再傳弟子楊時將他的學問帶回湖南,楊時的弟子胡宏及再傳弟子張栻對湖湘學術的奠定發揮過關鍵作用。從那以後,湖湘學術逐漸走向繁榮。

相應地,「湖湘學派」也逐漸成為對三湘四水學術群體的通稱。他們所講授的學問,也通常被稱之為湖湘之學。

湖湘學術在宋代之後的繁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長沙有一所千年弦歌不絕的嶽麓書院。

成立於北宋開寶年間的這所書院,因為教學效果顯著,並加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親題匾額並頒賜經書,而有幸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從那以後,不論時局如何動亂、戰爭如何殘酷,這所位於嶽麓山下的高等學府,一直鮮有中斷它神聖的教育事業。它聘請各朝各代當時國內一流學者來此授課講學,廣開山門接納五湖四海的聰穎才俊來此讀書。千餘年來,嶽麓書院擔負起湖南學術薪火傳承的重大歷史使命。


4 湘學的特色:「道南正脈」「學達性天」「實事求是」

湖湘之學即湘學有哪些特色呢?湘學的特色集中地寄寓在懸掛於嶽麓書院內的三塊名匾中。

一為乾隆皇帝所題的「道南正脈」匾。

「道南正脈」四個字,說的是地處南方的嶽麓書院,所傳授的學問是理學的正宗。這四個字,既是乾隆皇帝對湘學的高度評價,也指出了湘學的屬性,即湘學乃官方所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學問。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二是康熙皇帝所題的「學達性天」匾。

《論語》說:「下學而上達」,意謂通過求學而領悟高深的道理。這個高深的道理就是理學所研究的理、氣、性、命等等,嶽麓書院的最高追求就在這裡,故而書院特別重視學子在道德、情操、品性等方面的修鍊。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三為賓步程所題的「實事求是」匾。

這方匾額雖然題寫較晚(民國時期),題匾者的聲望地位(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也遠不及兩位皇帝,但它卻是對嶽麓書院千年來辦學宗旨的最好概括。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什麼是嶽麓書院的辦學宗旨呢?

張栻在《嶽麓書院記》中說:「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培養人才,通過傳承道統來治理民眾。這就是嶽麓書院的辦學宗旨。「實事求是」說的就是這種服務於現實的精神和作為。它既是書院的學風,更是書院的價值導向,即崇尚務實,注重實踐。在這種導向的指引下,湖湘士子普遍把人生價值定位在安邦治國、匡濟時艱上。

就這樣,在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楚風與湘學共同打造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大致說來,湘學是其內核,而楚風則是滋養發育這種文化的肥沃土壤。

唐浩明:「楚風」「湘學」鑄就湖湘文化精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拙誠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拙誠學堂 的精彩文章:

千萬不要輕易看過《論語》開篇
懷念胡遂教授|優雅的唐宋詞
曾國藩三夢劉墉
唐翼明解讀《顏氏家訓》:教子要趁早
古代的都有哪些奇葩的交通法規?

TAG:拙誠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