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搶救病人反被「訛」,醫生豈能背鍋?

搶救病人反被「訛」,醫生豈能背鍋?

搶救病人反被「訛」,醫生豈能背鍋?

男子突發肺栓塞致心臟呼吸驟停,經中南醫院急救醫生全力搶救,終於轉危為安。不過,患者的父親事後找到院方,稱醫生搶救兒子時剪掉了衣褲,導致其褲兜里的500元現金、身份證等物品遺失,索要1000元賠償金。(9月22日 澎湃新聞)

救死扶傷是每個醫生的天職,危機時刻解救病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更是醫生兢兢業業的表現,照理說,面對這樣的醫生,病人及家屬都該感謝萬分,卻不料,報道中的李先生一家卻並非如此。李先生在工作時突然昏迷倒地不省人事,被送進急救中心搶救,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臨危不懼、沉著應對,為安插呼吸機,方便實施搶救,就將李先生衣褲剪斷扔到角落,誰知,這一扔卻導致李先生的現金、身份證等均遺失,於是李先生的家屬憤憤不平,認為醫院應該賠償財物損失。

不難看出,正是由於是醫護人員的妙手回春,才讓李先生化險為夷,成功脫離危險期,如此看來,本是一樁白衣天使懸壺濟世的佳話,本該是受傷病人對搶救醫生的感激不盡,誰知李先生父子的舉動讓人大跌眼鏡,不僅沒有對再世恩人感激涕零,反倒有恩將仇報之嫌疑,雖然故事的結局是以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將湊的1000元錢,給了患者家屬。但此事一出,不僅惹來眾多網友口誅筆伐。

人們普遍認為李先生父子的做法是狗咬呂洞賓,認為醫生搶救病人反遭訛詐,是費力不討好,更覺得這就是一出現實版的「農夫與蛇「,醫生千辛萬苦的搶救沒有換來感恩圖報,反而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筆者看來,姑且不論李先生父子要求賠償是否合情合理,但是賠償的錢由醫護人員承擔,筆者卻不敢苟同。

急救本就是與時間賽跑,生命重於一切,危急時刻,就醫生們而言,全神貫注搶救病人,顧不上身外之物,這是人之常情,更是醫生們的職業天性。就李先生父子而言,財物丟失乃是事實,並非胡亂捏造,雖然於情不合,但卻是有理有據。所以筆者認為,搶救病人反被要求賠償,醫生不能背這黑鍋,救人反被訛,好人沒好報的背後,究其根源,還是在於醫院管理的缺位。

倘若醫院管理得當,對被救對象財物管理有嚴格的制度約定,並能有明確的負責人員,醫護人員就能合理分配工作,不會手忙腳亂,更不會匆忙之中忘記病人財物的保管。倘若醫護人員熟知管理規定,嚴格按照規矩辦事,這樣的摩擦與衝突或許就會少一些。

時間就是生命,醫生的每一分一秒都是在和死神搏鬥,所以情急之下剪掉衣褲並不未過,關鍵在於醫院必須加強醫護人員的管理,加強規章制度的建設,才能讓醫護人員們各司其職,才能讓醫生心無旁騖的治病救人。(文/蘇玳)

帶「痴母」授課並非「忠孝兩全」

大學副教授帶病母上課4年校方:既不支持也不反對(9月22日,中國網)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胡鳴,上課期間,帶著85歲的「痴母」到課堂。胡教授在台上講課,其母坐在後排,據副教授說,既照顧了母親,又放心教書,胡教授成為一些師生心目中的「孝星」,筆者以為並非「忠孝兩全」。

其一,如果老師在台上授課,課堂上有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在打盹兒、打呼嚕,或拉屎拉尿在褲子上,勢必影響學生聽課質量。

其二,如果課堂上有空座位還好,如果沒有座位,老奶奶要麼站在講台邊,要麼站在門口,將影響授課質量和教學秩序。

其三,老奶奶是神經類疾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老奶奶要上廁所,豈不是要由胡教授親自帶到女廁,勢必影響其他女生、女老師如廁秩序,將在一定範圍影響學校管理。

按常理,對於有疾病的老年人,應進行醫治和護理,對此,當地民政部門、殘疾人聯合會也有一定的政策性照顧。如果將老人送至敬老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由專人護理,康復效果也許更好。胡教授帶「痴母」授課一事,突顯民政救助、殘疾人照顧政策「最後一米」問題,當引起當地民政部門、殘聯的高度關注,將黨的陽光雨露灑向胡教授家,以減輕胡教授的生活負擔、工作壓力。

作為一名教授,作為一名監護人,胡教授應主動向學校、向有關部門申請,並獲得一定幫助,妥善護理好老人,讓老人獲得各方面的幫助以安度晚年,不該任性地將老母親帶進學校。

再說了,胡教授家有「痴母」的特殊情況,那麼其他教授家就沒有這樣的特殊情況了?如果都把「問題」家屬帶到學校、帶進教室,學校就會亂了套。因此,將「痴母」帶進學校當「孝星」確有不妥。

教授與孝子,在特殊情況下是一對「博弈者」。作為「博弈論」教授,更要懂得「博弈」效益最大化,要妥善處理好職業與孝道的關係、員工與學校的關係,將當「孝星」與教書育人做到兩全其美,切忌不可遷就、更不可任性而為。

進一步說,大學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最高學府,學校管理者既要管好學生,還要管好教職員工,確保教育教學秩序的正常化、規範化。如果有大量的「痴母」、「病父」、神經疾病類家屬,隨教授、隨學生入校,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發生意外傷害也在所難免,責任誰負也是個問題。找准妥善處理此類問題的最大公約數,考驗著校方管理能力。

作為校方來說,關心關愛教授教師、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本是學校的分內之事。對於校方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痴母」入校的行為,在客觀上來說,既暴露了貴州大學管理漏洞和不作為,也暴露該學對教授們、教師們的關心關愛嚴重不到位,還須進一步採取有力舉措,加強學校管理、建設和諧校園,切實解決諸如胡教授家的實際困難,讓教授們放心授課,孩子們專心聽講,讓高校能培育出一大批大國工匠。(文/杜才雲)

讀懂「八旬老人修補馬路」背後的心酸

一輛老式的鳳凰牌自行車、一袋砂石、一些水泥加上一些從外面撿回來的木板……重慶81歲老人李德沛,靠著這些簡單的工具,穿梭於永川城區大街小巷,為每一條破損的馬路修補。(9月21日 央廣網)

八旬老人在中國古漢語中,一般稱為「杖朝之年」,意思是在古代,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拐杖入朝。在公眾的印象中,一位80多歲的老年人,應該在家頤養天年,需要子女孫輩的照顧,或者是在養老院,得到專業化的服務照顧。可是,我們卻可以發現,重慶永川的這位八旬老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用一些簡單的工具,為每一條破損的馬路修補。很多人看到這條新聞,覺得是一條「暖新聞」,因為老年人一輩子都在修路補路,到了年老時,還在發揮餘熱,的確令人感動。不過,在筆者看來,「八旬老人修補馬路」背後的心酸,更需要人讀懂。

修補馬路本應是城管、建設等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馬路破損了,需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否則便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不便。為何一位81歲高齡的老年人還要在大街小巷修補馬路?就是因為對於破損的馬路,相關職能部門修補不及時,沒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馬路修補處理機制,導致職能部門的「眼睛」還沒有一位高齡老人雪亮,以至於老年人代替職能部門履行了工作職責。

在當下的語境中,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就是因為老年人年齡大了,身體機能在下降,導致在社會上需要其他年齡段的人幫扶。可是,我們卻可以發現,這位老年人出於自己的職業本能,出於自己的奉獻意識,義務修補馬路。但是這種「為社會多做點貢獻」的內心驅動,並不能夠替代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公眾看到一位老年人在修補馬路時顫顫巍巍的身影,便會浮現出職能部門的「不作為」印象。

很多重慶永川市民見到老人補路都紛紛捐款,他們是出於對老年人的敬重。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八旬老人修路背後的辛酸,絕非社會捐資可以彌補,更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及時補位。否則,一條「暖新聞」將會寒了公眾的心。(文/田小典)

編輯:杜新華 監製:張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傳媒經濟 的精彩文章:

誰該把「假摔帝」「扶」起來
2017北馬開跑 選手奇裝異服奪人眼球
圖解:「數說」十八屆中央巡視工作重大看點
「證明卡是真卡」是道偽命題

TAG:中國網傳媒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