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能掀起多大的浪

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能掀起多大的浪

(2017德國選舉分析系列·四)

24日就要投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到目前還是「沉悶」依舊。不過沉悶歸沉悶,深入其中,還是能發現令人感興趣的變數。

其中一點,就是近年飛速崛起的「德國選擇」能在選舉中掀起多大的浪,在選舉之後,又能給德國政壇帶來什麼變化?

「德國選擇」,又譯為「德國另類選擇」,從其名稱可見,它對傳統的左派右派都有些不滿。

的確,所有人都知道,「德國選擇」,是一個疑歐、排外、反伊斯蘭的極右翼政黨。

不過,該黨一開始雖然激進,但還沒有這麼極端。

「德國選擇」,是由漢堡大學經濟學教授貝恩德·盧克和一些政界和媒體界人士,為了2013年選舉而創立。

當時主要是由於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德國學界、媒體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對歐盟深化及歐元政策日益不滿,認為歐元根本就是錯誤,南歐國家就是因為加入歐元區才陷入貧困。歐盟的發展也過度侵蝕了國家主權。

「德國選擇」就是反歐元、反歐盟深化進行鼓與呼。該黨一開始「檔次」也挺高,骨幹是教授、資深記者和政界人士,其中不少人有博士學位。

2013年的聯邦議院選舉,「德國選擇」得票率是4.7%,沒能進入議院。(有關聯邦議院選舉制度及小黨資格的問題,可參看本系列分析第二、第三篇)

在2014年的州議院選舉中,「德國選擇」有些斬獲。

不過這個年輕的政黨很快陷入激烈的內鬥,2015年春季,年輕的弗里克·佩特里女士(1975年生於當時東德的德累斯頓),向盧克的領導地位發起挑戰。

「德國選擇」領導人佩特里 (圖片來源:dw.com)

佩特里觀點更加激進。她是典型的排外、疑歐、反對伊斯蘭的政治人物,而當時難民問題正引起德國社會的震動。佩特里的反伊斯蘭、排外的立場頗引起一些人的共鳴。

2015年7月,佩特里成功奪取「德國選擇」的領導權,而老領導盧克(1962年生)則認為,「德國選擇」已經變成排外、反伊斯蘭的極端政黨,就和其他一些「老同志」離開該黨。

隨後,在2016年的州議院選舉中,「德國選擇」斬獲更多。那次選舉後,在全德16個州中,有13個州議會裡有「德國選擇」的議員。

非但如此,「德國選擇」還和法國、荷蘭、義大利的民粹政黨彼此呼應,聲勢浩大,一時歐洲為之震動,佩特里還被稱作「德國特朗普」。

不過有分析認為佩特里其實比特朗普更極端,因為她公開宣稱,伊斯蘭教的本質是政治,德國不能接納穆斯林,還公然說如果有必要,警方可以對難民動用武力。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極端,所以德國無論大黨小黨,都早早聲明,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與「德國選擇」結盟——大有「人見人厭」的感覺。

然而,雖然政黨都嫌棄「德國選擇」,但它的一個特點卻讓人驚訝:那就是無論是從地域,還是從收入等標準來看,它的支持者分布都很平均。也就是說,「德國選擇」的支持者在全國人數雖然不多,但各個地區都有,而且各個階層都有。

雖然移民問題的熱度已經下降,默克爾的基民盟和社民黨穩居民調前兩位,但「德國選擇」現在支持率超過10%, 居第三位,進入聯邦議院十拿九穩。

「德國選擇」進入聯邦議院,必將給德國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直嚴格控制極右翼勢力的德國,極右翼終於堂堂正正地進入聯邦立法機構,這是個「失守」,更是重大心理衝擊。

二,因為沒有人願意和它聯合,「德國選擇」註定是個在野黨。但是因為它能夠在聯邦議院有幾十個席位,那麼就可以設置議程。

比如在過去,沒有極右翼在聯邦議院,極右翼關心的話題,比如如何鐵腕對待難民、如何反歐元、恢復德國貨幣等話題,也就不太可能在議會提起。

但如果「德國選擇」的議員在議院,可以想見,它會隔三差五提出這些議題,令議員和媒體不得不關注這些話題。

尤其是如果下屆政府還是得票第一的基民盟和得票第二的社民黨聯合執政,那得票第三的「德國選擇」就儼然是聯邦議院中最大的在野黨了。這自然會擴大它的影響力。

三,「德國選擇」如果堂而皇之進入聯邦議院,自然是對歐洲民粹派的鼓勵。這個「歐洲影響」也不可忽視。

因此,「德國選擇」雖然無法撼動默克爾的地位,但是如果它進入聯邦議院,那也算掀起不小的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克錦外媒筆記 的精彩文章:

應對颶風襲擊贏得認可,特朗普支持率小幅回升
看看其它國家,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教育孩子
德國選舉「大局已定」,那些小黨為何還要湊熱鬧?
特朗普為何在聯合國「老虎變貓」?
德國選舉制度與美國不同,默克爾選情不會出「意外」

TAG:錢克錦外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