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上海:給學生一個多選的未來

上海:給學生一個多選的未來

砥礪奮進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27

選考試科目,選考試次數,選升學路徑……中國恢復高考40年來,從沒有哪一屆考生像今年上海考生這樣,擁有這麼多選項。2017年,是上海新高考元年,也是將在中國高考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年。

時光回溯到2014年9月,作為國家試點省份之一,上海全面啟動高考改革,劍指多年不破的「唯分數論」。取消文理分科,考試科目「3+3」,高考招錄「兩依據一參考」,志願填報按「院校專業組」……3年間,一系列設想從紙上走進了現實。

「選」,把選擇權交給學生

每當有人問金山中學畢業生陸一歆,今年高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名剛參加過新高考的考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一個字:「選」。

沒有了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沒有了文理分科的限制,參加上海新高考的考生,在語數外3門必考科目之外,還可以從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理、歷史、政治6門等級性考試科目中選出任意3門,組成自己的考試方案。

6選3,一共有20種組合。這道選擇題,對陸一歆來說,是從未有過的挑戰,「從小到大,都是考什麼學什麼。突然讓我自己選,還真有點兒蒙」。

高一時,陸一歆心裡全是問號。怎樣選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學科,這直接影響未來大學的專業;如何科學安排分布在高二或高三不同時段的等級考試,「順序安排也可能影響成敗」。

不僅是選學科,關乎高考的每個環節似乎都要選擇。英語有兩次考試機會,是全力以赴參加其中一次,還是考兩次爭取更好的成績?是參加「裸考」還是參與綜合評價錄取?嘉定一中畢業生陳彥昀起初怎麼也拿不定主意。

學生的猶豫,大家看在眼裡。從市教委到區教育局再到學校,不斷開出藥方:開設生涯指導課,班主任變身生涯規劃導師,甚至還情景模擬排班選課,幫著學生尋找方向。懵懵懂懂中,學生們開始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未來要做什麼。

在排列組合了無數次之後,陸一歆最終報考了化學、地理和歷史。現在看來,她的選擇沒有錯。「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文理兼學的優勢一下就展現出來了,可選的專業特別多。」

在糾結了無數個夜晚之後,陳彥昀決定參加一次綜合評價錄取,結果一舉成功,進入了心儀的大學。「我很慶幸參與了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這不僅是綜合評價的要求,更是我的興趣所在。」

統計顯示,在選考科目方面,純粹傳統文科(政史地)或理科(物化生)考生僅占學生總數的10%。也就是說,有90%的考生突破了文理分科的限制,享受到新高考帶來的「紅利」。

「改」,直擊教學最核心的內容

看到新高考方案後,浦東中學校長倪瑞明心頭一緊:「不改不行了。」「3+3」,一連串問題撲面而來——

學生選課會有20種排列組合,這些課怎麼開齊?教師哪裡來?教室哪裡來?課表怎麼排?

從「+1」到「+3」,原來150分的科目,變成了70分的等級考試,學習的內容變了,考核的重點也變了,課要怎麼教?

從兩天四場考試,到三年多次考試,學生的精力怎麼分配、老師又如何排班?

「一開始,非常焦慮。新高考對高中的要求提升了一大截兒,怎麼應對、怎麼轉型,我心裡沒有底。」倪瑞明說。

新高考面前,不好改、不想改也得改了。

上海中學數學教師周珺此前已經8次帶高三畢業班了,但執教這一屆高三是一次挑戰。數學文理「不分家」,考試內容與難度都有了較大改變,原來的經驗與絕招必須拋棄,轉而研究所有學生都能接受的高中數學。

晉元高級中學首席物理教師戴小民也意識到,題海戰術不再有效,物理教師要從基礎抓起,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概念與規律。

外語的變化也很大,「一年兩考」和聽說測試將改變英語教學的重心,教師要更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死記硬背。

困難是高考設計者們早就預料到的。「要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改變一考定終身,學校的改革肯定傷筋動骨,但這一步一定要邁出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說。

在市教委牽頭下,多方力量匯聚到新高考中。專家被請到了高中,給教師們答疑解惑;校長教師被送了出去,到各地考察走班怎麼教。講座、培訓、教研、專題,結合學校教學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專業團隊總會及時地給予支持。

倪瑞明不再焦慮了,而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新高考的選擇多了,機會多了,高中的空間也更大了。老師們從各種試題中跳了出來,開始關注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關注每個人的選擇和發展,教育回到了原點。」

今年,在上海257所高中學校中,開設18種及以上組合課程的學校有197所,佔76%。學生「每人一張課程表」的個性化學習初步實現,走班教學的課時量幾乎達到一半。

「增」,開啟高中另一扇窗

9月,坐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室里,陸一歆開啟了新的人生。說起大學生活,小姑娘特別自信:「高中的研究性學習讓我非常適應大學的節奏。」

上海新高考,觸及的不僅是考試內容本身。無論是對學生的評價,還是對高中的評價,都有了新方案。從學生角度講,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和志願服務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板塊,成為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從學校發展看,特色高中建設取代了以往升學率的比拼,成為學校發展的新路徑。

「嘗試解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種體驗與『刷題』完全不同。」回憶起研究性學習,陸一歆依舊興奮。在金山中學,研究性學習被擺在了與考試科目一樣重要的位置上,學生參與100%、導師指導100%、成果答辯100%。在創新實驗室里,陸一歆發現,某些溫度下二氧化鈷的顏色會有變化。追著這個問題,她與同學成立了課題組,向科學問題發起衝擊。

享受研究的不只是陸一歆。曹楊中學畢業生陳康對電子問題感興趣,學校為他找到了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一起組團研究課題。他們的成果還獲得了「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學院創新創意大賽」特等獎。

據統計,上海2017屆高三學生研究性學習報告超過5萬份,研究領域涉及科技創新、社科人文、藝術、環保等諸多領域。

研究性學習打開了高中生的視野,而志願服務則讓高中生走進社會。作為上海綜合素質評價的重點記錄內容之一,上海要求,每個高中生參與不少於60學時的志願服務。

1838個實踐基地、超過53萬個工作崗位,擺在了高中生面前。一些熱門工作,像奉賢醫院「門診引導員」、居委會志願者等崗位總是被一搶而空。「學生的熱情超出想像,他們也想融入社會。」上海市教委德育處處長耿紹寧說。

更加完整的高中教育讓考生們在高考中收穫了成功。今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滬上9所高水平大學大開綜合評價錄取之門,有些高校拿出了五成以上的招生指標。陸一歆、陳彥昀都成為這項改革的受益者。

「高中也想多樣化發展,但一考定終身的框架下,學校的空間太有限了。新高考的評價方式變了,學校的天地寬了。」上海首個特色普通高中曹楊中學校長楊琳感覺,未來可做的事太多了。

「變」,高校直面新考題

按照文理劃分專業,再按分數從高到低投檔錄取的模式,在今年上海的新高考中已經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院校專業組」為基本單元的全新招錄模式,一所高校少則只有一個投檔線,多則有五六個投檔線,每個投檔線要求的考試科目也可能不同。

新規則下,受益的是學生。以往一個本科批次最多可以報10個學校志願,而今年普通本科批次最多填報24個院校專業組志願,每組之內還可以報4個具體專業。

選擇多了,但家長們一開始非常擔心,原來一所大學只有文科或理科的單一分數線,而現在同一所學校里,不同的專業或專業組合,會有不同的分數線甚至相差很大,這樣一來,考生很難從往年高校的錄取分數線中獲得準確的信息,這將增加考生志願填報的難度。

「上海首次把填報志願的時間改在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對考生來說,就有了更多消化新政策和從容理性應對的時間。同時,市教委要求學校召開全覆蓋性的家長會,提前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竭盡全力答疑解惑。」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章波說。

從今年的投檔結果看,505所高校、990個院校專業組的投檔工作平穩推進。更讓政策設計者們高興的是,新的招生方式開始突破原先高校的「座次」,一些院校可以憑藉特色和優勢專業跟「上遊學校」在一個競爭平台上招錄生源。

華東政法大學就是今年的一匹「黑馬」。該校今年有兩個院校專業組,投檔線分別為545分和522分,相差足足23分。投檔線為545分的華政院校專業組(1)所對應的是該校的熱門專業「卓越法律人才班」,培養定位是高層次涉外法律人才。

「過去,高校招生受文理限制,在生源選擇上的餘地比較小。今年實行院校專業組招生後,一些院校的優勢專業受到了高分學生的認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彬指出,高校要從攤大餅式的學科思路回歸到特色和強勢學科建設上來。

在周彬看來,高校必須積極關注新高考帶來的新變化。比如,今年90%的學生是跨文理選科,而多數高校的培養模式卻依然是按照文、理、工等學科結構來進行,如此看來,大學的專業設置顯然還有改進的空間。

「新高考不是對高考的局部修正,而是對教—考—招鏈條的整體設計。在中央的框架下,上海用3年的時間做出了自己的方案。現在看來,從學生到老師、從高中到高校都出現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這也說明我們確實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這樣總結道。(本報記者 張婷 董少校 金志明 陳志偉)

相關報道見三版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3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資金資助+心理「資助」=精準資助
上海首批82名中職生今秋升本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雙特」教師流動激活上海郊區教育
北大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