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聽見的古琴,是什麼顏色?

你聽見的古琴,是什麼顏色?

杉本博司作品《閃電原野》系列之一

平淡天真 / 古琴悅心

聆聽|美學|人物|琴事|美圖|閑篇

「天恩古琴微刊」每周末原創更新

GIF/2K

(閱讀本文請點擊聆聽古琴,悅耳、悅心。)

卷首

秋日,行車途中小編與天恩聆聽古琴,放在車載音響的一張古琴CD,已聽經年。無比熟悉的旋律迴響耳畔我們卻短暫失憶,竟然忘了曲名,一個說《瀟湘水雲》一個說《流水》......不用一曲聽罷當然年輕人的記憶力與分辨力卓然超群,天恩同學一以貫之的回答正確。

我們又聊,在琴聲中聽到什麼顏色?

我說:像是藍色又有些紫色。自然,草木,麻質,透光,風一吹有些像飄蕩空中大理的草木染。

她說:琴聲是黑色的。

為什麼呢?

她答,沒有為什麼,就是黑色。

小編大驚失色,原來她耳朵里的琴聲是如此與眾不同,充滿個性,或許和當下的心境一致。無可厚非。

今天,我們來做個小調查,看看你聽到的古琴聲是什麼顏色?(文末請留言)

今日秋分。分,半也;秋分至,秋天過了一半,秋分 ,一年中最心安的日子,也是一年裡最宜人的季節,秋日聽琴,敬請回顧:

古琴·聆聽 秋收冬藏:秋、夜、吟琴曲52首精選(值得收藏)祝秋安!

Amazing Grace

「天恩古琴」

音樂是看得見的色彩

音樂和繪畫分屬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音樂是時間藝術,訴諸於聽覺,而繪畫是空間藝術,訴諸於視覺。一個以聲音堆砌,一個以顏料塗抹。一個以運動形式表現萬象,把意境填充於時間;一個把生動的情狀凝於一瞬,把形象展開在空間;

音樂以「描情」擅長,表達人的心靈,繪畫以「狀物」取勝,表現事(人)物的造型。然而它們有著一致之處,這就是表現藝術家心靈深處微妙複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感受。

繪畫引起靜謐的歡娛和幻想

音樂引起靈魂的激情和悸動

音樂與繪畫在發揚各自特點的同時也想方設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繪畫是給人看的,卻可以使人聽到音樂流動的音響;音樂是給人聽的,也可令人看到形象的畫面。而且,在繪畫和音樂中所見所聞的具象性通過「通感」欣賞感受中更為豐富深刻。可以這樣說:耐「看」的音樂是深得到藝術真諦的音樂,動「聽」的繪畫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繪畫。

唐朝大詩人,畫家王維既擅詩畫,也諳音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這首詩何止「詩中有畫」,簡直是「畫中有樂」,畫與音樂相得益彰,王維這首詩可謂盡得音樂的旨趣了。王維在中國畫史上是「文人畫」的始創者,並被喻為「南宗之祖」。他的畫著重「奧理冥造」,只求意到,不務描摹寫實。因此沈括評王維說:「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迴得天意。」王維此種講氣韻,講寫意的畫風,成為「南宗」文人畫的首開風尚。概而言之,這種畫風的形成,和他擅長音樂顯然是有關係的。

色彩是聽得見的音樂

在西洋繪畫史中,最有音樂氣息的畫家,首推15世紀威尼斯畫家的喬爾喬涅(1477~1510)與稍後的法國畫家華托(1684~1721)二人,喬爾喬涅的最大特點是詩人兼畫家,他是在架上繪畫的先行者,又是個抒情詩人,他的風格具有造型柔和,色彩自然的特點,畫評家認為他具有這種畫風,乃得之於他在繪畫中的音樂性。法國的華托雖然比喬爾喬涅晚二百年,但他的畫風公認是威尼斯畫派的延續,他最大的功績是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創造了法國洛可可華麗的畫風。而他具有這種風格的原因,乃是由於他對音樂狂熱的愛好所致。可見,一個畫家的音樂修養,會直接影響其本人的畫風;

梵高用畫筆描繪出夏日的滾滾麥浪聲。一筆一划的漫漫走勢,一層一層的細膩上色——筆觸的輕重緩急,色彩濃妝抑或淡抹,分毫畢現。這是畫家對大自然的聲音做出的藝術呈現

德彪西:音樂界屆的「繪畫大師」,用音符勾勒了一幅幅色彩斑爛的印象主義油畫。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是一位善於運用音樂調色板的音樂繪畫高手。我們可以從德彪西的《版畫集》音樂里欣賞到法國美麗的景色。

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由於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天生萬物,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活的藝術化表現形式。真正具有生命敏感度的藝術家都能聆聽到來自一切事物的美妙律動,聲色融合,這是畫家或音樂家自己獨特的聲音具象化表達方式。

聽見色彩

Hearing Colors

豐子愷先生說,人慾有五:『食慾、色慾、知欲、德欲、美欲』。審美,乃是生命品質的一部分。

中國人在欣賞藝術的審美體驗中,存乎一種特性:花木重姿態,音樂重旋律,書畫重筆意等,都表現了要用水磨工夫,才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推敲,蘊藉有餘味,這便是中國藝術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徵,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簡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

從藝術心理學來看,由耳朵得到的外物刺激的聽覺——音聲,也可以構成「音樂的形象」,所以「聯覺」即是由一種感官刺激(如聽覺的聲音)產生了另一種感覺(如視覺的顏色)也在許多人中存在,因而有「音色」之說。在音樂審美中,「音色之美」決定了「意境之美」。

古琴藝術在古代哲學的影響下,呈現出顯著的傳統美學的文化特徵。古琴藝術在自然美的基礎上,衍生成意境美、神韻美、人格美和形式美。「道法自然」,人們將「比、興」手法的自然美升華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是在貌似返回大自然的表象中,追求一種神往的自然美,它和「比、興」手法融化為一體,構成意境美、神韻美與人格美。

古琴之所以成為歷代文人的「四大雅號」之首,主要和琴本身的音色特點有關。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泛音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籟之音,故稱天聲;散音深遠、雄渾、厚重,有如鐘磬之聲,故稱地聲;按音細膩、柔潤而略帶憂傷,極似人的吟唱,故稱人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古琴音樂強調聲韻兼備,聲為按彈音,屬實音;韻為按彈音後手指往返滑動、震顫,出現的滑音和延續音,屬虛音,這種手指往返滑動、震顫的奏法為吟猱。吟猱奏法使旋律線往複於延綿、微弱的樂音之中,給人以輕盈、安祥、圓潤和微妙之感,體現出飄逸、秀麗、空靈、陰柔之美:而它與實間所形成的疏空結構,使古琴音樂具有高低有致和旋律,動靜相間的節奏,散中有序的節拍,體現出獨特的形式美。而這樣的音色正好符合古代文人的審美意境:「清微淡遠」。「清」要求取音準確、指法潔凈、節奏分明;「微」要求一絲不苟,細微處見精神;「淡」要求恰如其分,含蓄溫雅;「遠」要求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國古代文人弄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可見琴是作為一種精神境界的寄託。琴人希望借外在脫離塵谷的環境以達到平和、寧靜的心境,進入天地間的廣闊和空靈,反映在音樂,便是清、微、淡、遠的風格。這種風格所追求的境界自然是恬靜、深沉和輕微的境界。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您的琴聲,又會是什麼顏色?(請在公眾號留言分享)

You May Also Like

Copyright

喜歡請點贊&分享朋友圈

Amazing Grace,Listen to your heart

此篇為天恩·古琴第157篇原創文章感恩關注

部分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引用圖文,專此致謝!

古琴之美 淡而會心天恩 · 古琴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恩古琴 的精彩文章:

講真,宋徽宗彈古琴你想看么?
說句心裡話:左書右琴,隨遇而安!

TAG:天恩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