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憂外患的「大明朝」竟延續數百年?原因令人嘆為觀止

內憂外患的「大明朝」竟延續數百年?原因令人嘆為觀止

大明,一個在眾多影視劇里詼諧而又不堪的國度,一個盛產奸臣昏君的王朝,卻硬是存在了三百餘年, 其背後的眾多原因引人深思,今天小開腦洞,來談談其中一小部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第一點,雖然說大明大部分皇帝都算不上好皇帝,但是,這些皇帝事實上卻非常精明,最好的證據就是明朝相對完善的集權制度與平衡措施。借用當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里打的那個比方,明代的權利基本分為君權,宦權和官權,而大部分時期,國家的天平之上,宦官與大臣的幾乎都處於平衡,而天平有向一方傾倒的跡象時,君權就會及時地站在另一方,就這樣,宦官與大臣這兩股勢力相互牽制,此消彼長,使得大明有了長壽的可能。

說起來,有個不怎麼形象的例子,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上級,他不思進取,手下卻有著兩個或者更多分管不同項目的有大野心的次一級職員,我們從這個上司的角度假設一種最低成本的控制員工的方法。其中的關鍵,簡單說來,是讓這幾個不同的部門「有仇」,那麼怎麼做呢,不妨效仿大明諸位皇帝,我們讓不同部門各自掌握一種獨有而其他部門卻又必需的資源,在讓其面對需求幾乎相同的客戶源。

這樣,幾乎就能實現制約與制衡。

第二,即使有大量的「昏君」,大明的民本位思想還是比較重的。

可能是因為出身卑賤,朱元璋非常關注底層人民。大家都知道,老朱同志殺了幾萬的官員,其中有徇私枉法的,有貪污受賄的,但更多的死者,都是受到牽連的。重要的是,大明時期的民眾是可以根據所謂大誥揭發檢舉官員的。

而悲哀的是,當時的檢舉及揭發制度並不完善,或者說,它更容易被人利用,成為官僚鬥爭一大利器。這一點與如今的互聯網傳播類似,我們關注著基層民眾利用這種工具維護權益等等。但在我看來,現如今更多的人,則是利用這種高效傳播獲取利益。

第三,大明朝堂上官員的思想基本統一。

講到大明,一定繞不開心學的話題。從古到今,圍繞心學對於大明是利是弊的爭論就一直沒有消停過。坦白講,我很喜歡王陽明,並非源自思想,而是他傳奇的人生和強大的個人魅力。談起心學的根源,我不敢苟同他「我心即是宇宙」的說法,但是,有幾個具體領域,心學卻當真起到了作用。

比較明顯的是在教化上,比起程朱的「慘絕人寰」的非人道主義,心學事實上鬆開了大量來自道德教條的鎖鏈,這種思想,用於恢復一個王朝的元氣是再好不過的。我堅信,近乎玄幻的心學更利於經濟文化的繁榮,同時,也減緩了大明內部各種矛盾。

比較有趣的是政治鬥爭領域,大明,尤其中後期,幾乎就是心學不同流派的鬥爭史了。鄙人粗鄙,我更偏向於用「腹黑化「來形容心學對政治人物的改變,徐階,方獻之,李贄,張居正等等人物對於政治鬥爭的分析準確,出手時機的把握也近乎完美。(李贄這傢伙除外)

比較邪乎的是兵法方面,個人最佩服王陽明的地方正是源於他對兵法獨特的理解。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 ,剿滅南贛盜賊 ,這些個事情都被王陽明以較小的代價結束,他用兵守著基本的規則,卻不採取相似條件下根據兵法照葫蘆畫瓢的計策,後人對其兵法最貼切的形容,便是一個「詭」字。

講到這裡,我有一個作死的想法,我們再以悖論的角度往回推。是的,宦官與大臣之間的平衡幾乎完美,可正由此,明朝的危急時刻也容易陷入無人可用的局面(難不成指望公公?);對官員嚴格的控制,使政府職能的運行相當複雜,使得對重大或者緊急事件的處理難以落實,這終究倒霉的還是老百姓;心學減緩了內部威脅,可這種學說在後幾十年里都沒有統一,甚至連合攏都沒有做到,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溫水煮青蛙,這種來自心學的饋贈,反倒是使鬥爭愈演愈烈。當真是成也心學,敗也心學。

這一切,是不是有點諷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巨野縣村莊歷史簡志(二)巨野鎮
假如沒有清朝:只靠明朝那些皇帝 中國領土面積只有現在一半
明亡清興隨筆(二)
揭秘:崇禎皇帝為何弔死煤山都不離開北京城?
此人定居日本為國獻身未曾受過一官一職,背後事迹讓人潸然淚下!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