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不畏強御,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四大英雄

歷史上不畏強御,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四大英雄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

肝膽洞,毛髮聳; 立談中,生死同。

一諾千金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江湖夢。

或馳騁沙場,夜燭秋點兵。

或劍走廟堂,行俠塵世間。

那麼,江湖是什麼。

有人說,江湖就是人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多了,江湖上的紛爭也就多了。

俗話說,無恩怨不出豪傑,無波浪不成江湖。

且看歷史上那些不畏強御,敢於同敵人誓死血戰到底的英雄。

1、冠軍侯——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名將,官至驃騎將軍﹑大司馬,率領漢朝農耕民族的騎兵全程花樣吊打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一直攆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畔。匈奴騎士不得不掩面而泣:「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可以說,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擁有最強主角光環的人,職業生涯無一敗績,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雖然從未系統性的學過兵法韜略的霍去病,指揮作戰時卻比任何軍事專家都要嫻熟靈活;他還自帶GPS衛星導航定位功能,千里奔襲有如老馬識途;單騎闖敵營時,王霸之氣四溢開來,嚇得匈奴渾斜王小心肝兒一顫,就此乖乖受降。

霍去病父親是平陽縣小吏霍仲孺,母親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他有個尷尬的私生子的身份。還好是在民風開放的漢朝,要是換作程朱理學佔上風的南宋和明清,別說位極人臣了,能不能夠活下來都是個未知數。

長大後的霍去病,在十七歲引兵八百追擊匈奴,殺死相國當戶,生擒單于叔父,斬首兩千;十九歲三征河西,斬敵四萬,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納入漢朝版圖;二十一歲長途奔襲兩千多里,殺到瀚海深處,殲敵七萬,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每次遠征,除了把地位崇高,有利用價值的王公大臣收作俘虜以外,其餘人盡皆梟首,不留活口。

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為作戰宗旨,令對方即戰力喪失殆盡,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彌補己方人員不足的弱勢,擴大戰機。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狂人希特勒,運用「閃電戰」奇襲,一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般的拿下波蘭、比利時、荷蘭和法國,震驚世界。

其實這都是兩千多年前的霍去病用爛了的招數,他才是「閃電戰」的創始人,千里奔襲出其不意猝不及防迂迴縱深穿插包圍直搗黃龍,任你匈奴小兒奸似鬼,也得喝將軍我的洗腳水。

霍去病信奉「兵在精而不在多」,將騎兵的機動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次都是以少勝多;並且最早運用「以戰養戰」的手法解決補給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當時匈奴國境廣袤,多是沙漠曠野,生平經歷大小戰役七十幾場的「老司機」李廣也難逃迷路的下場。那會兒又沒有谷歌地圖啥的,尋路多憑個人經驗,霍去病愣是「精確制導」,一打一個準,更顯得他能力超凡。

霍去病第一次出戰時才17歲,是個毛頭小子,卻能指揮八百人脫離大部隊,孤軍深入,那種險境,一個不慎就可能全軍覆沒。

詩人王維在《少年行》里有言:「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這些驕兵悍將和霍去病都是羽林軍(宮廷禁衛軍)出身,是精銳之中的精銳,人才之中的人才,平日里侍奉天子左右,就沒有一點驕奢淫逸?

霍去病卻能統領全軍,如臂使指,不得不佩服他馭下有術。

霍去病去除了劉徹的心病,打得匈奴膽破魂飛,他離世後,漢武帝再也沒有對匈奴開展過大規模的作戰。可他卻沒能去除自己身體上的疾病,天妒雄才,英年早逝。

霍去病的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勝過千首萬言蕭瑟節峻的邊塞詩篇。激勵著無數熱血少年前赴後繼;

霍去病作為忠勇愛國的標杆,被歷史銘記,被後人瞻仰,歷經千載,熠熠生輝!

2、投筆從戎——辛棄疾

在中國歷史上,遍覽文壇諸豪。

但真正斬過大將,奪過旌旗,從屍山血海里爬出來的辛公稼軒才有資格稱為文武雙全。

辛棄疾是南宋文壇領袖,胸有千斤奔雷,心藏萬里山河,其文雄健頓挫,力透紙背,英氣勃鬱,雋壯可喜,肺腑衷曲,直泄筆端,被稱為「詞中之龍。」

早年的辛棄疾意氣風發,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抗擊金兵,所向披靡。可在25歲南歸之後,空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國步蜩螗之際,他那雙屠鯨剚虎的巨手,不能用來扭轉乾坤,卻去執杯持蟹,這是人間何等不平之事。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終日醉里盤桓,以至於56歲那年,「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徒惹人嘆息。

辛棄疾「家本秦人真將種」,祖上出過不少驍將猛士,不過他自己卻是淪陷區兒童,在金人統治的山東長大,從小看著金人頤指氣使,而漢人唯唯諾諾卑躬屈膝,心裡很是憤慨:「思投釁而起,以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仇」。

辛棄疾十四歲中舉,二十一歲登高一呼,聚眾兩千,在淪陷區打起了游擊戰;本來就此自立山頭亦無不可,但是他毫無私心,為了起義軍更好的發展,投靠擁兵二十五萬眾的耿京,甘願在他手下做一個掌書記(文職)。

二十三歲,作為義軍代表與宋高宗趙構商談南歸事宜,回程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當機立斷,輕騎突襲。以五十人對敵五萬,擒張安國,並策反一萬多人(不僅拳頭硬,忽悠能力也是一流)。一時間朝野轟動,「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義端和尚,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領,後來投在了耿京帳下。

他當和尚的時候就守不了清規戒律,這種幹革命的苦又哪裡吃得下呢?於是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然後吃香喝辣,走上人生巔峰。

耿京盛怒之下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識人不明,當場立下軍令狀,誓要追回帥印。

他一路風馳電掣,馬不停蹄,終於在三日之內將這個花和尚截獲,義端苦苦哀求:「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

辛棄疾怒不可遏,我把你當兄弟,你他娘的把我當二愣子?這般賣友求榮,寡廉鮮恥且貪生怕死之輩,某不屑與之為伍,隨即手起刀落,一顆光頭骨碌碌的在地上滾了又滾…

辛棄疾派重兵把守要衝之地,採取剿撫兼用的策略,一個月內蕩平茶商軍,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而選址立營招兵買馬,設立制度訓練「飛虎軍」士兵,「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又展現了他的軍事建設和管理才華。

他在《美芹十論》里,提出北伐主張,系統性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並列出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根據金人戰線拉得太長的特點,在川陝、荊襄、兩淮三地假意屯積重兵,吸引金人目光。暗地裡,組織一支五萬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從山東半島登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金人勢必抽調兵力回防。這時,大軍再全線北上,便可佔得先機,步步為營,從而收復失地。

以四路兵馬為餌,誘使金人分兵來攻,等金人到了門前,卻堅守不出戰。既分散了敵人的兵力,又起到了疲敵之師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暗合《孫子兵法》「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和「避實擊虛」之策。

辛棄疾初到南宋為官時,懷著一片赤子之心,向朝廷上書萬字名篇《美芹十論》,但是符離兵敗之後的朝廷根本沒可能接受他的主張。他不死心,又寫《九議》獻給自己最敬重的宰相虞允文,卻石沉大海,沒有濺起一絲浪花。

後人嘆息,若皇帝納其諫,歷史會不會因此改寫?

辛棄疾摒棄了自身的疾痛,卻沒能消除國家的頑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始終把他看成是一個「歸正人」。本是千人斬,萬人斬的猛將,卻只能治理地方,捉些剪徑蟊賊和採花大盜,一生遭遇九次彈劾,降級免職,無從事功,累及家人。

在他去世七十幾年後,宋軍和元軍決戰崖山,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南宋就此覆滅。

辛棄疾一句「男兒到死心如鐵」,終是沒能一施抱負之心,可憐可嘆。

3、一人滅一國——王玄策

大唐盛世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強盛的時代,其在文化、經濟、外交、政治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成就!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個時代也人才輩出將星璀璨。

知名的有,李靖,秦瓊等人,影視評書對其描述都大為修飾。

但在這些人傑中,有一人雖名不見經傳,卻做出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人滅一國!

這一人指的就是王玄策,一個低調的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這一國則指的是天竺,即古印度,更具體則指得是中印度!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

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貞觀二十一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係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

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

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

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

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係的吐蕃的王中之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

當借用到七千尼泊爾騎兵後,王玄策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叛軍大大地慘敗。

據推斷,叛軍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卻以區區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這實屬不易。

4、孤膽英雄定遠侯——班超

三十六人撫西域,六頭火爐走匈奴。

少懷宏志投筆從戎的班超,燕頷虎頸。在西域沙漠間輾轉三十一年,為平定西域,實現東漢「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立下大功,敕封為定遠侯。

班超是一段傳奇,世人常說,歷史的洪流,非一人之力可以違逆,然而總有一些人,完全個人英雄般的書寫歷史,班超就是如此。

他首次出使西域至鄯善國時,會匈奴使節也在。鄯善王正左右為難不知投靠哪一方為好。班超審時度勢,統一隨行人員思想,先下手為強,夜襲匈奴使節並消滅他們,在形勢上確立己方優勢,逼迫鄯善王作決斷。

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於是率領三十六人斬殺匈奴使團,西域諸國震動,成功斷掉北匈奴的右臂。

在策略上,班超亦有過人之處。

他制定的「以夷制夷」的方針得到了實踐檢驗,成效卓著。

在率兵攻破姑墨國石頭城後意欲蕩平龜茲等其餘諸國時,因兵寡糧少,故作撤退,且鼓聲大作,還釋放俘虜,唯恐敵方不知。龜茲王等果然上當,分兵截擊班超撤退之軍。班超聽聞敵軍已然中計,迅速召集兵馬,直搗莎車營地,大獲全勝,莎車投降,自此一戰班昭威震西域。

後人以詞贊曰,「以三十六人橫行諸國,取其君,欲殺則殺,欲擒則擒,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

說到孤膽英雄,無出班定遠右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楚漢爭霸時期彭越就是利用這種戰術打敗了項羽,穩定了中原
王莽改革如此超前,他真是一位穿越者?其實恰恰相反
漢武帝南征北戰奠定中國版圖,但他還有一項不為人知的偉大功績!
楚朝入關大分封:秦朝滅亡後諸侯勢力的重新劃分
沒有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司馬遷可能不能寫成史記,這是為什麼呢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