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樂視網被爆融資300億?知情人揭秘:實際不足三分之一

樂視網被爆融資300億?知情人揭秘:實際不足三分之一

日前,多家媒體報道樂視在融資、財務、股權質押等方面的問題,爆出「樂視網融資300億」、「賈躍亭質押股權融資310億」等,引發廣泛關注。不過,讓人奇怪的是,這些報道的數字和觀點,最早來源基本上都是一些自媒體,後續缺乏權威機構的調查取證,也沒有參考樂視網歷年公告。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很多權威媒體的報道中,實在是匪夷所思。

這讓我聯想起前幾天,一家門戶網站爆料褚時健去世的消息,瞬間轉發報道無數,不到半小時卻又被撤的怪異事件。當自媒體泛濫,新媒體層出不窮,競爭的壓力,難道讓權威媒體最基本的客觀調查都失去了嗎?

作為一個與樂視有過許多接觸,買過很多樂視股票,與樂視許多投資者,高管和普通員工都有過密切交往,最近還持續看好樂視的一個普羅大眾,不妨就我最近了解到的一些情況進行一些說明,讓困惑的人對真實的情況有更多了解。(對於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群體,我們可以彼此忽略,因為你永遠也看不到陰影背後的陽光。)

媒體報道一:上市七年來,樂視網累計融資300億元

實際情況:該數字最早來自自媒體的臆測,後許多媒體未經核實就直接引用。實際上,樂視網上市以來,通過IPO、發行公司債以及定增等股權融資累計不超過80億元,上市時募集7.3億元,非公開發行48億元,公司債:23億元(已經全部兌付),融創戰略投資23億。加上融創投入樂視致新和樂視雲的部分,也不過110億,這個300億不知從何而來。另外,樂視網今年半年報披露,銀行短期借款是21.1億元,長期借款是29.76億元。不過銀行借款屬於企業正常的行為,到期歸還自然無可厚非。

媒體報道二:賈躍亭30多次股權質押,融資超310億

實際情況:我和朋友向多家券商和機構了解的情況,對歷次股權質押進行測算,賈躍亭目前的股權質押額度還有約60億元。股權質押的融資金額是按照市值來計算,會根據當時的市值進行打折,例如,當時市值100億的股票,金融機構頂多給你60億,他們會考慮市值變化的風險性。當然,如果媒體覺得金融機構足夠傻,真的就不好評價了。

另外,金融機構不會接受重複質押,只有解除上一筆質押才能進行新的質押,將已經歸還的質押貸款累計是不客觀的。

媒體報道三:樂視網曾經市值高達1300億元,如今卻因為1億負債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實際情況:樂視網從來沒有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因為負債1億元,被列入失信黑名單的是樂視控股和樂視移動兩家公司。樂視網與樂視控股、樂視移動等非上市體系有清晰的界定,財務上也是相互獨立。而上市樂視網市值超過1300億元,目前運營正常,沒有異常還款情況。

媒體報道四:賈總及其家人通過股權交易等共獲176.4億元,還在美國買了別墅

實際情況:賈躍亭及其家人將其股權交易所得,全部用於樂視生態各個體系的業務運營和發展。在上市公司體系,賈總將樂視網股權交易所得全部無息借給上市公司,2015年至今,賈躍亭減持資金借予上市公司的最高額為47.1億元,累計超過113億元。

賈躍亭在今年上半年收回給樂視網的無息借款,是在特殊情況下為了解決樂視體系債務及發展問題,不得已而為之。而7月初,招行20倍超額凍結其資產後,導致樂視非上市體系資金流動性被封死,業務經營停滯,讓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關於某自媒體曝光的賈躍亭在美國的別墅,實為三年前樂視汽車在美國創業初期陸續購買,並不屬於YT個人,而是樂視汽車生態美國洛杉磯駐美辦兼接待辦,此處臨近樂視汽車研發總部,同時也是樂視汽車生態全球高管階段性住所之一,為給全球非洛杉磯的汽車生態高管提供更好的生活居住條件。正因為樂視造車初衷就立志紮根美國,立志在洛杉磯整合全球頂級人才資源、頂級技術資源,以及推出真正具有變革性的完全自主研發的產品。

媒體報道五:引用某分析師觀點,質疑樂視電視銷量造假

實際情況: 2015年華安基金分析師楊曉磊於在第一財經一節目中提出樂視網電視銷量造假一說。在2016年1月18日,北京朝陽法院公開審理了樂視網起訴楊曉磊名譽侵權一案。法庭上,楊曉磊代理人表示認錯,並願意賠償相關損失,並在其微博公開道歉。

媒體報道五:其實大家都很關心樂視非上市體系債務解決的情況,現在進行的如何?

實際情況:從去年年底至今,非上市體系一共償還債務近200億元,其中160億元為對金融機構的欠款,另外30多億元則是對樂視手機供應鏈和供應商的相關欠款。此前,賈總曾承諾「盡責到底」,會把金融機構、供應商以及任何的欠款全部還上。現在,公司在以實際行動來落實。請外界給予樂視一些時間,公司會按照之前的承諾盡責到底,一定會解決好債務問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新媒體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