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時期和華佗齊名的福州神醫,是「杏林中人」真正的鼻祖

三國時期和華佗齊名的福州神醫,是「杏林中人」真正的鼻祖

新媒體管家

往前追溯的話,福州這個名字是從唐開元十三年開始叫起的。

當時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兩岸的這塊地方還叫閩州,是李隆基在這裡設了福州都督府,才改閩州為福州。

那麼,福州為什麼要叫福州?

嘻嘻,這是哪裡?留言猜對有獎

根據《元和郡縣誌》裡面的記載,福州是「因州西有福山,故名。」

說起福州的山,一旗二鼓,耳熟能詳,但是福山的名氣卻小了不少。福山在長樂古槐鎮境內,如今當地的人們更習慣稱它為「董奉山」。

從福州驅車前往長樂董奉山,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山腳下是農戶、農田和果園,沒有遊客。

董奉何許人也?

經常玩「三國殺」的朋友也許會有點印象——「春滿杏林 董奉」。從卡牌造型和稱號看,董老先生毫無疑問應該是一位醫生。

事實上,史書里對董奉的記載非常零散,通常「記載零散」有這兩種情況:

A、這個人非常不重要,但是恰巧出席了很多重要場合,於是總能在不同的故事裡蹭到露臉的機會;

B、這個人的經歷太玄乎了,技能太逆天了,但凡寫史的人遇到故事圓不回來了,就把他搬出來救場;

董奉明顯屬於第二種。

沿著董奉山開車上山,路過一片公墓,就能看到董奉草堂,在草堂外的石碑上,寫著董奉的生平。

董奉生於三國時代,字君異,號拔墘,候官縣董墘村人。這個村就是如今的長樂市古槐鄉青山村。董奉的名氣不大,但是當時和董奉齊名的兩個人都是「老神仙」級別的。

這兩個人,一個叫張仲景,出生在河南,《傷寒雜病論》就是他寫的,這書被後世稱為「中醫的靈魂」,是中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沒有之一;另一個人叫華佗,這就不用介紹了。

在當時,張仲景、華佗和我們的老鄉董奉被並成為「建安三神醫」。那是中醫最好的時代,這些中醫大師們行走四方,懸壺濟世,留下了無數傳說。

董奉山步道階梯口邊上,有「建安三神醫」像,三人圍坐而談,

但是在歷史上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三個人其實從未見過彼此。

董奉的傳說比華佗還要傳奇。

看「三國殺」里董奉的技能,第一個叫「醫道」——治病何求,為醫之本分爾——這個很好理解,老中醫嘛,行的當然是醫道。

第二和第三個技能就好玩了,「栽杏」和「杏林」,配音說的是——重病癒者栽杏五株,輕病癒者栽杏一株;欲買杏者,不需報奉,但以一器谷換一器杏。

這就牽扯到了關於董奉的第一個故事。

董奉草堂入口處的照壁上有這四個大字,是中國書協副主席劉藝的墨寶。

董奉年輕的時候雲遊四方,途經鍾離(今安徽鳳陽)時,看到當地村民由於三國爭戰而貧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鳳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個貧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來,為村民治病。

他定了個規矩,給人看病,分文不取,但是重病痊癒者要在山中種五株杏樹,輕病痊癒者種一株。

董奉的家鄉青山村,正在以董奉文化為主題,嘗試發展旅遊業。

幾年之後,這座山上就「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了一座倉庫,用來放他的杏子。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以一器谷換一器杏」,有點類似於現在無人超市的模式。

但是董奉的「無人超市」是有監管的。傳說,當時人們上山以谷換杏,如果拿的多了,山上的老虎就會撲過來,追逐的過程里,杏子會散落到地上,老虎看掉得差不多了,杏子和穀子配平了,也就不追了。但如果遇到偷杏子的,老虎會尾隨到家裡把他咬死,鄰居們發現了,第二天會恭恭敬敬地把偷的杏子送到山上,還給「神醫」。

GIF/224K

當時的場景差不多是這樣……忽略豹子和老虎的區別!我特么認識老虎長啥樣!

董奉把這些收集到的穀子,大多都用來賑濟貧民,幫助往來的路人,人們也很感激他,有一年村民集資打了「杏林春暖」的匾額送到山上給他,後來「杏林春暖」成了後人們稱頌醫家的常用台詞,「杏林」也成了中醫的代名詞。

董奉和華佗不同,他的一生絕少涉及三國爭戰,這也是他能夠得以善終很重要的原因,他唯一一次牽扯到三國亂世的諸侯之間,是在交州。

董奉草堂里有百草園,種有金銀花、枸杞、月季、何首烏等30多種名貴中草藥和1000多株銀杏、大小杏花等稀有葯樹,但隨著景區被摘星,這裡也呈現出頹色。

當時董奉路過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恰好遇到交州太守士燮病危,死了有三天了,滿城舉喪,好多百姓都坐在家門口哭。

董奉一打聽,聽說這士燮性格寬厚,謙虛下士,中原士人前來依附避難的,像袁徽、許靖、劉巴、程秉、薛綜等等,他都好生相待,而且士燮在世時「雄長一州,震服百蠻」,當時周邊的少數民族都被他錘得一動不敢動,縮在山裡,百姓的日子也就太平了很多。

董奉一尋思,說我救他一救吧。

於是,他大刺刺地進了人家府上,把三顆藥丸塞進屍體口中,招呼士燮家人用水灌下,沒多久,士燮就活了過來。

太極廣場的八卦葫蘆是草堂最適合遊客照的地方,

為了拍照,趙英俊在這裡先後踩到了狗屎和牛屎。

這件事情在《大越史記全書》里也有記載:丙午四十年(漢後主禪建興四年,吳孫權黃武五年),王(指士燮)薨。初,王嘗病。死三日,仙人董奉與葯一丸,以水含服,捧其頭搖捎之。少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平。復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復能誤。遂復常。

董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活動在南方地區,蜀國和吳國的地界,為平民治病。《真仙通鑒》里說他醫術高超,駐顏保養有術,年近百歲的時候,看起來還像是三十幾歲的樣子:「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

西晉葛洪在他的書里還說了董奉另一個故事,說董奉晚年回到長樂當縣長,遇到以前的鄰居玩伴們,一個個都老得不成樣子,只有董奉還是黑髮明眸,筋骨強健,大家問他:「哎呀老董啊你怎麼就不會老呢?」

董奉非常淡定地回了句,「運氣好啊。」

職業生涯後期的董奉已經被塑造成了神仙一般的人物。

董奉這個縣長又沒有當多久,就躲到了村子的後山上去煉丹了,這個後山也就是後來的福山。按史書上說,董奉是活了一百多歲,然後去世,去世的時候還是滿頭黑髮。

但也有說法是董奉那時候根本沒死,這種說法和「福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有關,說一直到三國亂世結束,西晉、東晉,再到新的五代十國亂世開啟,這期間總有人在後山見到「野人」,這野人鬚髮皆白,但身體健壯,能說人話,吃野果草木,還會和人分享他的食物,但凡生病的人遇到他,就會病癒,沒病的人也會變得更精神,「遇之得福,故名福山」。

不知為何,生活在福山腳下的人們總是給我一種安閑悠然的感覺,

大概真有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的說法吧。

之後又過數百年,到了唐朝,這裡又因為福山而被命名為福州,這就回到了我們開篇所說的「福州為什麼叫福州」。

當然,從三國時期活到五代十國這應該是民間杜撰的傳說,但中醫治未病,重調理,善保養卻是不爭的事實。自春秋時期開始萌芽,到了魏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到後來的宋元明流派分支繁多,中醫千百年的沉澱,其非凡價值依然歷久彌新。

廣告福利時間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話 的精彩文章:

123年前的今天,福州人和日本人在山東幹了一架
那些埋在心底的真心話,你說出來了嗎?
那些年,你和老師之間不得不說的趣事
七月半,鬼門開,晚上約會你來不來?
上課該看黑板還是腿,她的學生很困惑

TAG: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