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橋聞名中外,為康熙所建,卻因一時失誤而取錯了名字

此橋聞名中外,為康熙所建,卻因一時失誤而取錯了名字

大渡河、瀘定橋在中國近代史上名氣很大,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曾兵敗瀘定橋;工農紅軍曾有飛奪瀘定橋的英雄業績聞名中外。說起瀘定橋大家想必不陌生,而瀘定橋是誰所建,其名字為何取錯了,很多人卻不知內情。

瀘定橋建造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竣工。康熙四十年平定打箭爐西藏營官叛亂後,為了鞏固邊防,解決交通運輸困難,促進川藏貿易,在時任四川巡撫能泰的建議下,在大渡河上修建了這座鐵索橋。

在康熙《御制瀘定碑記》中記載,巡撫能泰上奏康熙帝說瀘河從兩座大山中流過,由於落差極大,河水洶湧,流速很快,雖然瀘河上游有三個渡口,渡船過河卻十分危險,過往的行人只能靠懸在瀘河上的繩索才能通過,這樣給兩岸的交通帶來了不便。

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困難,四川巡撫能泰和提督岳生龍考察了瀘河兩岸的地理形勢,發現距離化林營八十里的地方地勢平坦利於建造橋樑。於是決定建造一座鐵索橋。康熙帝對這個建議非常滿意,於是下旨建造此橋,一年多以後,瀘定橋建成。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用九條碗口粗的鐵鏈為底鏈,左右個兩條共四條鐵鏈為扶手。這13條鐵鏈,每條由862-977個鐵環相扣而成,總重量達到21噸。西橋台建在岩石上,高五米,東橋台高14米。兩岸橋台下均有「落井」,井下埋有鐵鑄的「地龍柱」、「卧龍樁」,為了固定橋身,即將鐵鏈拉伸、讓這座橋呈相對水平狀態的要害所在。

在西橋台的「地龍柱」上鑄有「重量一萬八千斤」的字樣,當年橋東的橋亭上還有一副對聯:「東環瀘水三千里,西出鹽關第一橋。」為此,康熙帝親自為此橋定名為瀘定橋,並作《御制瀘定碑記》。

在碑記中記載,鐵索橋建成後,大大便利了兩岸的交通,車馬行人來往不絕,減少了交通時間,避免了長途跋涉的疾苦,促進了兩岸交流,同時也有很高的軍事意義。鐵索橋建成之後,四川巡撫能泰獻上地圖,康熙帝非常高興,就取名「瀘定」。「瀘定」顧名思義,「瀘」指的是瀘河,「定」指的是安定,表示瀘河一帶已經安定,以褒獎自己的評判之功。

康熙帝所說的瀘河就是指大渡河。明清時期,當地訛傳打箭爐為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的造箭之地,大渡河為「五月渡瀘嗎,深入不毛」的瀘河。清代四川封疆大吏相信了這個民間訛傳,將大渡河認為是瀘河,並以此上報康熙帝。

康熙帝做事一向嚴謹,也是一位博學的皇帝,在為瀘定橋取名的時候也花了不少心思,力圖把這條河的名稱考證清楚,他查閱古籍,對照地圖,可惜的是,康熙在此事上斷章取義,竟張冠李戴,也把大渡河誤認為瀘河。

我們都知道,大渡河南流注入岷江,由岷江注入長江。瀘水指今天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匯合雅礱江的一段江流,雅礱江古時稱「若水」。三國時期,孟獲在四川南部和雲南一帶,諸葛亮南征孟獲怎麼會渡大渡河呢?因此,將大渡河稱為瀘河顯然不正確。

康熙帝的錯誤判斷,將大渡河誤認為是瀘河,瀘定橋也因此得名,康熙帝誤定瀘定橋以後,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所以錯了也就錯了,我們自然也就一直稱為瀘定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她才是雍正的原配皇后,康熙親自賜婚,育有一子早夭與佟佳氏有關
高仿康熙時期鳳尾尊與真品區別詳細圖解
意想不到!康熙皇帝一世英名,卻在這方面開創了先河?
康熙兒子死後陵墓被盜,因墓地沒考古價值,如今年久失修荒草叢生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