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令人心寒·他放棄300倍高薪毅然回國,用22年堅持做一件事,造出領先全球20年的中國天眼,病逝卻罕為人知

令人心寒·他放棄300倍高薪毅然回國,用22年堅持做一件事,造出領先全球20年的中國天眼,病逝卻罕為人知

他是偉大的科學家

卻為了建「FAST」即「中國天眼」

做了幾十年的推銷員

親力親為甘願當一名工人

為了中國的天文事業奉獻了22年

甚至沒來得及等到慶祝

「FAST」工程落成一周年的日子

就9月15日深夜如今安靜的離開了

享年才72歲

隨後國家天文台隨後發布訃告稱:

遵其遺願,喪事從簡

不舉行追悼儀式

他一生都很低調

即使離去了也依然如此

但他對世人做的貢獻

卻不應被我們忽視

很多人都不知道「FAST」工程

它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個鍋

但它的存在可以讓

人類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

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

甚至能用來捕捉外星生命的信號

2016年9月25日年竣工的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FAST」也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望遠鏡

也許在未來它都會早20年領先世界

所以在它建成的時候

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英國媒體說:「中國的巨型射電望遠鏡是其遠大科學雄心的象徵」。

荷蘭國家射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理查德·斯特羅姆博士說:「相信以後的許多科學研究成果都將會由此產生」。

而更讓人敬佩的是

「FAST」也是

他放棄國外高300倍的工資

只因北京天文台需要他

他就回來了

然後力排眾難所建成的

可以說沒有他就不會有「FAST」

也不會讓中國在天文界獲得巨大的進展

這樣的科學家也值得大家一生銘記

他就是南仁東

1945年出生在吉林遼源

從6歲開始他的成績就十分優異

(學分5分制)

家裡的獎狀更是數不勝數

不僅是老師眼中的三好學生

更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在高考的時候

他又憑藉平均分98.6的高分

(百分制學分)

成為了吉林省的理科狀元

考進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成為當時他家鄉里十年間

唯一考入清華的高材生

作為一名理科生的他

在繪畫上也極有天賦

這就是他讀書時的隨手畫作

在大學裡他不局限於自己的專業

還主修俄語自修英語

甚至熟練到能夠用俄語寫詩

因為熱愛音樂

還親手抄歌譜

大學畢業後

他被分配到吉林長白山附近的車間

俗話說優秀的人在哪都能發光

他因為既會開山放炮、水道、鍛造、電鍍

還會畫毛主席頭像

被工廠的人列為重要培養對象

後來他就很順利的

坐上了無線電廠技術科長的寶座

如果是普通人

也許就一輩子這麼安穩的做下去了

但他偏不

年紀輕輕的他

不願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下去

於是他就想著,不如考研吧

最終他還真成功了

作為中國科學院天文學的研究生

在當時天文專業十分冷門

考研的人基本不會選擇這個專業

但他卻特立獨行

而他的理由更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因為自己喜歡看星星

覺得這個專業的複習資料是最薄的

所以肯定很好考

也許當時的他不會知道,自己漫不經心的決定竟然會改變自己的一生,也改變了這個世界。

從研究生到碩士再到博士,他一步步累積自己在天文學上的專業知識。然後還去到荷蘭做了兩年訪問學者,在全世界各國間進行演講和做研究。

之後又在日本國立天文台做客座教授,在那裡他一天的薪水相當於國內一年的酬勞。

但他最終卻回國了

只因北京天文台需要他

他並不覺得自己的決定多麼高尚

他只希望能用自己學到的東西

讓我們國家的技術能打敗其他國家

到了1993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在場的科學家希望在全球電波環境惡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

那時作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長的他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十分激動的推開吳盛殷的門(吳盛殷代表中國參會),說了句:「咱們也建一個吧。」

也正是這次契機

他用了22年時間專註做這一件事

一個簡單的想法能脫口而出

但實際去做的時候

卻困難重重

剛開始沒有人看好這個項目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無法實現

一是建這樣大體型的射電望遠鏡

不僅需要足夠大的佔地面積

對周圍的電波環境更是要求嚴格

附近不能有一點點的電磁干擾

二是1994年的技術條件

還有經濟條件根本無法支撐

想想成本12億的大項目

還不能保證它能成功

誰願意投入那麼多的精力

在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項目身上

中外科學家在考察大窩凼時與

當地住民在選址現場合影

但他卻對這個項目異常執著

於是他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

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

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

即一個幾百米的山谷

正好被四面山體圍繞

還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參加早期的大窩凼選址

他知道憑藉一己之力太難

就向各界打探

後來聽到別人說了

雲貴高原的喀斯特窪地這塊寶地

為此他幾乎踏遍了那裡的所有窪地

用了十一年的時間

翻山越嶺去找衛星地圖上300多個窩凼

終於有一天

他發現了這個大窩凼窪地

完全符合他心中要找的地段

那一刻他十分興奮的說這裡好圓

還追著當地人較真發問

「下雨了會不會有落石滾下來?」

「這裡天氣到底怎麼樣?」

最艱難的第一步他跨過了

他就提出了建設射電望遠鏡的想法

但更難的困難又來了

即使地址選好了

這個項目的立項卻十分艱難

如果不立項就沒錢沒團隊

那些跟他一起勘察地形的人

也各做各的事了

只剩下他一個人忙碌著

為了能找到贊助

他從一個科學家變身為推銷員

奮鬥在第一線跑遍整個中國

從哈工大到同濟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他一家挨一家地去談

直到他的立項申請書上

最後出現了二十多個合作單位

寫起來大概有3厘米厚

除了國內他還不遠萬里跑國際,因為這種項目需要國際評審會通過,於是他利用一切機會參加國際會議,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

後來他自己都調侃說:「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

而他的執著付出和努力

也感染了他的學生們

大家都說:「連夜要趕項目材料

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辦公室

逐字逐句推敲,經常干到凌晨。」

但也正是這份執著勁

讓他們的內心更加熱血

更加堅持做這件事的決心

FAST項目也因為他這些年的逐漸有了名氣

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進展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2006年,在一次中國科學院院長大會,十一五科學工程的立項申請回報進行時,他搶著發言,向路甬祥院長」喊話」:

「第一,我們幹了十年,沒有名分,我們要名分,FAST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有沒有可能立項?這麼多人,二十多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

路院長指示著:「秘書長,給個小名分。但啟動立項進程之前,必須有國際評審會。」

第二,我們身無分文,別人搞大科學工程預研究,上千萬,上億,我們囊空如洗。」

「計劃局,那就給他們點錢。」路院長笑答。

2006年,立項建議書終於提交

在最後的國際評審中,他用英文發言

評審最後國際專家開玩笑:

「英文不好不壞,別的沒說清楚,

但要什麼說得特別明白。」

終於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

大家都以為他能夠放心了

卻沒想到他變得更加忙碌了

從光機電、熱工、鋼結構、地理地質

工程的每一個小細節

他都要親自參與

作為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他卻很實在的說:

「造不好,怎麼對得起人家?

我特別怕虧欠別人,國家投了那麼多錢,

國際上又有人說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負點責任。

你往辦公室一攤,什麼也不做,那不是個事!」

在他助理姜鵬看來:「術業有專攻,在FAST項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

因為能懂這其中幾樣就很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就好像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是為他而生的。」

事實證明沒有他這個項目真的無法進行,他的學生就說:「南老師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

國家標準是10萬次,我們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師自己提出了特殊工藝,後來支撐起FAST的外形。」

一開始的時候他完全沒有任何參考,只能自己摸索,從失敗中找經驗,終於他用了一年半時間,克服技術難關。

僅僅一個索網技術,就形成了12項自主創新性的專利成果,發明專利就有7項。

在他這個主心骨的帶領下

往後的時間裡

一千多號人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建設工作

他完全沒有科學家的樣子

和所有工人一樣下到工地里

親身參與所有的搬運到安裝

都為這個共同的目標努力著

最後在所有人的努力下

6670根主索,2225個主索節點

2225個下拉索,被成功安裝

總重量約1600餘噸

2016年9月25日,FAST項目終於完工

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

像一口大鍋坐落山中

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

這個成果一面世就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在技術上甚至超越了此前著稱於世界的兩個最大射電望遠鏡相比:

一個是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FAST的靈敏度比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提高約10倍。

另一個是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比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提高約2.25倍。

除此外FAST還能

在觀測時會變換角度

接收更廣闊、更微弱的信號

它最起碼能幫助我們在天文事業上

領先世界二十年

在所有人還在為這個工程的成功賀喜時

他卻因為身體原因病倒了

常年積勞成病他患了肺癌

即使做了手術身體也大不如前

為了能夠去到工程的竣工儀式上

他不顧醫生的勸阻

也要和所有人一起見證為之奮鬥的成果

2016年是他收穫頗多的一年

不僅完成這輩子的心愿

還站上2016年的科學盛典領獎台上

他說:「我無法用這一兩分鐘

概括我們那麼多人

花了幾十年時間去付出的努力

這個獎來得太沉重

但我相信這個榮譽是屬於

所有為FAST工程付出過的每一個人的。」

這番話讓人聽完不禁感嘆道

他終其一生為了實現這個夢想

不是為了自己能功成名就

而是甘願做奠基石

讓中國走在世界天文界的前列

但他卻看不到了

在今年9.15日的深夜

他因為病情惡化永遠的離開人世

而他所要求的只有簡單一句話

「」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他用一輩子做了這件偉大的事情

卻從不苛求聲望和名氣

這樣的科學家風骨令人欽佩

如今他靜靜地去世了

小編只願我們回以他的是滾燙的內心

而不是冷冷清清的漠視

因為科學精神的執著和堅持

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編輯/伍姑娘

本文系創意果子原創文章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朋友圈隨便轉發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小達人 的精彩文章:

天造地設 竹編
百年老古董被他改造成辦公桌,網友看到後,都說他虧大發了
數百米長的小行星,正朝著地球方向飛來,專家稱已經造成了威脅
女孩溺水致腦部嚴重受損,科研專家利用新技術成功逆轉損傷

TAG:科學小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