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夢參老和尚:對三皈依生起決定的信心《二》

夢參老和尚:對三皈依生起決定的信心《二》

我們前面講過,受了三皈依,隨時要正念現前,要念佛、念法、念僧。如果做不到,不能隨時都在念佛、念法、念僧,睡覺的時候念十聲,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睜眼睛,也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看來很簡單,為什麼做不到?這叫業。我們經常說業障、業障,業障在哪裡啊?業障沒有形相的。就是應該做的事你做不到,應該制止的你也止不住,這就叫業障。不該做的,你勤快得秀,非常精進;應該做的,你就懈怠了,你不做。

不論從美國,乃至於到大陸,到加拿大,我所走過的地區,接受三皈依的弟子,最初我都囑咐他:「晚上睡覺念十聲,起來一醒就念十聲。什麼事別做,把這個事做了。」過一段時間再問他,十個弟子差不多十個都沒做。為什麼?我們經常說:「啊!我業障重啊!」在哪兒表現業障重呢?這就是具體的表現。應該制止的,就是不要有想害人家的心。我們經常關心別人的幸福,關心別人的愉快,不要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你絕對不做這種事。

同時你受了三皈依,就是戒了,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還怕鬼神,還要敬鬼神。遇到一點什麼事,就求神保佑,或者求關聖帝君保佑你發財,求財神,那就是皈依鬼神了,你犯了皈依戒了,這就不是皈依佛了。

皈依法,一切外道典籍不皈依。那麼,學不學世間典籍呢?菩薩講究五明學,要學,學不是皈依,學了拿當工具。你要是不學文字、不認識字,你還能學佛、能看經嗎?把世間典籍當工具,不是皈依,你經常這樣子的來考驗你的心裡。

皈依僧,我們受的是清凈福田僧,你就不要起分別心,哪一個清凈,哪一個僧不清凈,你不知道的;你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你看見現象,看不見他的本質。

我們對於一切三寶,不用分別心,我們無分別心去信仰、去恭敬、去做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先講精進心。你受了三皈依,要能夠經常的不失掉三皈依的體,就是要念誦。多了不能夠,十聲一定要念。本來還有皈依頌,三皈依的頌。我們學密宗、受灌頂的人,必須得先念十萬,有這麼一小本,叫做皈依頌,就是頌佛、法、僧的功德,要念十萬;然後,就不要念十萬了,就常常的念,不失正念。你必須得有精進心。

有了精進心,你正念不失。所謂正念者,就是不失掉念佛、念法、念僧,經常的因覆著念。要是你遇到了痛苦,或者危險,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有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吧?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也可以。專念一佛、一菩薩名號也可以。

但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一切僧人,包括這些菩薩,包括羅漢,包括凡夫僧。佛是一切諸佛,像我們所知道的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的不動佛、多寶如來等等,你皈依的佛是一切佛。法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諸佛都有說法,不僅僅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皈依僧,過去的、現在的一切諸僧,你都皈依,而不是哪一位。這就是經常不懈,有這樣的精時心。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諸位是兼業的,不是正業的,信佛是兼業,是你們的副業。對我們和尚來說,可是專業。專業者都沒做到,副業者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必去分別他做到沒做到。不然你問哪個師父:你是不是晚上睡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你是不是早上起來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專業者不同。或者他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十大願王;或者他是專門修凈土的,念著「阿彌陀佛」,他就念『「阿彌陀佛」了。專業的,各念各的。

可是我們剛受三皈依的,你還沒有專修哪位本尊,你可以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具足了,功德很多。不要起分別心。如果你說「我常誦《地藏經》」你就念「地藏菩薩」;「我常念《普門品》」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你誦十大願王,就念「普賢菩薩」。哪一個菩薩都使你消災免難,你學哪一法,跟哪一個有因緣,你就學那一個。

面對我們的道友,我不勸他說你學哪一法;不會因為我信哪一法,我學哪一法,叫你也跟我學哪一法,我不會這樣做的。你學的是佛,要學佛祖說的法,法有八萬四千之多,比這麼還多,你跟哪個有緣,你先見到哪個了,跟你有緣,你就專心修那個,一定能成就。不要因為這個師父說念佛好,你跟著念佛;那個師父又說讀《華嚴經》好,你就讀《華嚴經》;再一個師父說《法華經》成佛的,你也去讀。讀到最後,你什麼也沒有得到。要專一,看你自己的緣。

因此,你受三皈依之後,要有精時心,精進就是不懈怠的意思。有了精進心做什麼呢?就是念三寶。念三寶,我們前面講過,簡單重覆一下,念三寶,念佛的功德。因為佛說法,我們才聞得到。除了念佛的功德,還有念佛的恩德,我們要報恩。怎麼樣報法呢?有些道友就問我了,怎麼樣報恩啊?你念經就好了,乃至於四句偈都好,念四句都可以,隨便你哪四句,哪部經上的四句話都可以,也算報佛恩了。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宗性法師:活在當下!該幹嘛就幹嘛!
緬懷南師:紀念南懷瑾先生辭世五週年
文化視角:有才的人全敗給「傲」,平庸的人皆輸在「懶」!
養生文化:中醫養生有「七傷」,你可能每天傷了三四次!
夢參老和尚:對三皈依生起決定的信心《一》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