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德國選舉今天投票,四個「變數」 值得一看

德國選舉今天投票,四個「變數」 值得一看

(2017德國選舉分析系列·五)

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今天投票。和特朗普對決希拉里、馬克龍和勒龐第二輪單挑相比,德國選舉比美國和法國選舉要沉悶得多。

但「沉悶」並不代表選舉沒有可看性,尤其是德國選舉對歐洲乃至西方都有較大影響,因此還是值得關注。

9月24日投票,是否意味著默克爾第四個任期的開始?(圖片來源:spiegel.de)

由於德國選舉制度設計以及默克爾及其基民盟的實力,「逆轉」之類的結果幾乎不可能發生。因此關注點不在默克爾能不能獲勝。

筆者以為,德國選舉中有以下四個方面值得一看,甚至也勉強可以說這四個方面算得上是「變數」:

第一,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能夠得多少票。

作為本次德國選舉中最為「另類」的極端政黨(該黨的底細,可參看本系列分析第四篇),「德國選擇」在選前民調中,支持率為12%左右,可望成為德國政壇第三大黨。

正如本系列之前文章分析,沒有人願意和「德國選擇」這個極端政黨聯合,因此它只能做在野黨。

但是對於德國政壇來說,反歐元、疑歐、反移民、反伊斯蘭的「德國選擇」,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在選舉中最後能得到多少票,可以讓人們大概有個譜:即支持民粹極端的選民到底有多少,極端思想在德國社會有多大勢力。

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來,德國在限制極右翼方面做得很成功,此前從未有個極右翼勢力能夠進入聯邦立法機構。

在歐元危機和難民危機的刺激下,近幾年德國極右翼思潮的社會基礎在擴大。這次「德國選擇」得票率是多少,是個比較好的驗證。

第二,看看選舉後,各黨派之間怎麼聯合組閣,順便也看一下,要花多長時間才能組建政府。

這是因為從目前來看,沒有哪一個政黨可以獲得50%以上的議席,因此要和其它當聯合才能組建政府。(選舉制度和組建政府,可參見本系列分析第二和第三篇)。

過去幾屆,都是得票第一的基民盟和得票第二的社民黨聯合組建政府。不過最近社民黨內有人表示,與其作為和基民盟聯合當過「小兄弟」,還不如做個最大的在野黨。

社民黨能不能真這樣做? 如果它這樣做,基民盟又會做出什麼相應選擇?這個也值得觀察。

當然觀察的時候一定不能心急。一定要記住,這可不是美國和法國總統選舉,開完票勝者就可以慶祝、敗者也祝賀對手體現風度,然後勝者就著手組閣。

因為要政黨之間協商組閣,德國從選票統計結束到組建政府一般需要比較長時間。

大概要多長時間呢?這裡有幾組數據供參考:計票結束到組建政府成功,2005年那次花了65天,2009年花了31天,而2013年那次則花了86天!

第三,投票率有多高。德國選舉的投票率在西方算是不錯的,戰後歷屆選舉中,投票率從來沒低於70%。

不過在這種高投票率的傳統之下,最近兩屆選舉,即2009年和2013年的選舉,投票率都算低的,分別為70.8%和71.5%。

這大概和德國的政治比較穩定,政黨之間分歧不很尖銳,所以選民覺得選誰都無所謂。

不過這一次,因為出了「德國選擇」這個極端政黨,會不會激起其他選民投票更積極,用選票擊敗「德國選擇」,降低它的得票率。

有記者在現場採訪發現,主流政黨支持者,竭盡全力發動選民,而且不少年輕人都非常支持「默克爾媽媽」,但這些努力能否遏止「德國選擇」,值得一看。

第四,外界輿論反應如何。 因為基民盟和默克爾優勢明顯, 所以國際輿論對德國選舉,基本上中規中矩分析報道,歐洲政要甚至保持沉默,完全不像荷蘭法國選舉時,提醒選民不要被民粹「綁架」。

不過一旦選舉結果出來,德國要組建新政府時,一些問題,比如歐洲金融改革、英國如何脫歐、難民問題怎麼解決等,又會提上議程。

到時外界輿論,尤其是歐洲輿論對默克爾提出什麼期望,也值得一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克錦外媒筆記 的精彩文章:

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能掀起多大的浪
應對颶風襲擊贏得認可,特朗普支持率小幅回升
看看其它國家,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教育孩子
德國選舉「大局已定」,那些小黨為何還要湊熱鬧?
特朗普為何在聯合國「老虎變貓」?

TAG:錢克錦外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