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聊聊千年女帝武則天,死後無字碑為何一字不寫

聊聊千年女帝武則天,死後無字碑為何一字不寫

提起武后,那真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隨著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武后的大名定會流傳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世界大家庭中。

要知道,一位柔弱的女性憑藉自己聰明的頭腦、莫測的城府、過人的手腕以及勤奮的努力,參政掌權達半個世紀,稱帝足足15年,想廢帝就廢帝,說殺人就殺人,還是在那個號稱萬惡的、封建的、腐朽的、落後的男權社會,是誰說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歧視女性的?

我想,武后手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是有些心裡話要說的。

比起那位,在職場中打拚十年,才在男人堆兒里,站穩腳跟的女強人唐晶,武后幾十年的打拚經歷,那才更叫一個醒腦提神、催人奮進、蕩氣迴腸。

她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實力夠,理想和現實之間,是可以無縫對接的!

同時,還不辭辛苦、現身說法,向廣大新時代女性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個年代,男性是受到歧視的,因為,說好的「婦女能頂半邊天」,很明顯,武后把另一半,也頂了。

好了,還是先平復下激動的心情,來看看武女士的簡歷吧。

聊聊千年女帝武則天,死後無字碑為何一字不寫

武則天畫像

姓名:武則天,本名珝,後改名曌,則天是她的謚號

生卒年:624年-705年,享年82歲

國籍:原屬唐,後自立周

籍貫: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生於長安,也有說生於四川(沒辦法,礦產是資源,名人也是啊,那就搶吧)


家庭出身

父親武士彟,早年經商(倒賣木材),因致大富,後傾盡家財,助李淵太原起兵。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讀過歷史,並且很崇拜政治投機小王子——呂不韋。事實證明,他的眼光很是不錯,之後李淵建立唐朝,封武士彟二等功臣,累遷至荊州都督。可惜,武士彟命不長,59歲就去世了,武則天時年12歲,後來楊氏母女孤苦伶仃,被武氏異母長兄百般嫌棄,致使後來武氏發跡後打壓哥哥,不過卻重用了多個侄子。

母親楊氏,那,出身相當了得,是隋朝宗室楊達的女兒。

總結起來,楊氏至少有三大特點:

第一,長壽。楊老太太比武則天更長壽,雖然不知道晚年的她一口氣上五樓費不費勁兒,但身體很健康是一定的,因為並不是每個老太太都能活到92歲的,真不是一般的長壽啊!

第二,有才。據說,楊氏自小就聰明好學,尤通文史,也正是在母親的影響下,武則天從小讀書,後來兼涉文史,頗有詩才。這充分說明了,父母不一定非要給孩子留多少錢,教育,那才是影響一輩子的事。

第三,私生活不檢點,很不檢點。雖然,和「強漢盛唐」一道傳頌的是有一句「臟唐臭漢」,但武氏親口說,楊老太太和親外孫子有不正當關係,還是讓人驚了個呀!

從以上三條來看,再結合武氏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靠譜的結論:武氏,是很隨母親的。


傳奇經歷

637年,14歲的武氏被招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649年,26歲時,李世民駕崩,武氏入長安感業寺為尼。入宮十幾年,武氏身份從始至終都是才人,且未給李世民生一兒半女,說明什麼?

651年,28歲的武氏被高宗李治召回宮中,很快生下兒子李弘

652年,武氏被拜為二品昭儀

654年,武氏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後夭折

655年,武氏32歲,李治不顧大臣反對,將其立為皇后

683年,李治駕崩,三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

684年,61歲的武后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立第四子李旦(唐玄宗之父)為帝,實為傀儡,武后自攝朝政

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都洛陽,稱「神都」,時年67歲,是歷代皇帝中登基時年齡最大的。

要知道,秦始皇享年50歲,漢武帝壽終70歲,唐太宗52歲駕崩,就連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終年也就是69歲,換句話說,很多皇帝都沒活到這個歲數,武后她老人家以67歲高齡,才姍姍來遲,剛剛登基,名副其實的,大器、晚成!!

705年,太子李顯帶領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複位。同年,武則天病逝,享年82歲,以皇后身份與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一代女皇,隨風而去!

聊聊千年女帝武則天,死後無字碑為何一字不寫

陝西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是唐高宗洋洋洒洒5000餘字的「述聖碑」,東側相對的是,武則天空無一字的無字碑。

今年年初,乘興一游乾陵,正趕上小雪,雪中無字碑,只能說,莊嚴、神秘、大氣!

聊聊千年女帝武則天,死後無字碑為何一字不寫

生前萬人之上,身後無字豐碑

遊覽之餘,最大的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碑上無字?

說法,那是,相當多。

第一種,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看上去,有些道理,武則天在位期間,造字無數,最有名的莫過於她給自己起的名字「日月當空曌」,那,不是一般的囂張。

第二種,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這和第一種說法,剛好相反,不過從武則天晚年不立武氏子孫,重立李顯來看,她本意也是要還政李唐的,而她早年大肆屠殺李唐宗室,當然也會忌憚在其死後,李唐宗室對他的態度,選擇低調,看起來,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種,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誠然,在那個封建男權社會,武則天獨樹一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年一女帝,後人如何評說,她自己是拿不準的,索性就留張白紙吧!

第四種,根據無字碑上刻有方格,推斷武則天生前或者後世之君已經撰寫好了碑文,至於李顯和後來之君為什麼沒有刻上去,就只能任後人憑空猜想了。

其實,歷朝歷代,對老皇帝的評價基本是新皇帝來定,或者說武則天究竟有沒有留下遺詔,遺詔里有沒有碑文,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從神龍政變,她被迫交出權力那一刻起,她已經是籠子里的鳥了。

所以,關鍵不在武則天,在李顯。對於一個只當了幾個月皇帝就被武則天廢黜,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被武則天監視、軟禁,時刻擔心性命不保,的,新皇帝李顯來說,你指望他對母親大人充滿深深的愛,是,不現實的。

怕,肯定是有,外帶著,應該還有點兒恨。

加之,最終是,李顯和五大臣闖宮政變,而不是武則天順利傳位於李顯,所以,李顯是不會肯定武則天的,不然,你自己的合法性,從哪兒來?就像後來的明英宗為什麼奪門之變後一定要殺于謙,一定不給他平反一樣。不殺?你奪門就沒有合法性!平反?你又沒有打自己臉的勇氣!

因此,李顯是不會肯定武則天的!

不肯定,那就否定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感情,包括友情、愛情、同窗情、同門情、兄弟情等等,但,它們都是後天的。只有一種感情是與生俱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它就是,親情。

在這諸多感情里,親情,大概是我們最不用花心思、花精力去維繫的了,而且,越親,越不用。

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

或許,是上天垂憐我們,在折磨之前,也為我們安排好了,最、無私的情,最、慈愛的人,還有一個最安全的避風港——家。

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猛人,並不需要親情的呵護,比如,上天入地的孫大聖。

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李顯不是孫大聖,因為,他有媽,傳說叫武則天。

打斷骨頭連著筋啊!

所以,否定也是不行的。

一旦否定,她就不能與李治合葬了,雖然李治和武則天並沒有響應一夫一妻只生一個孩子的光榮號召,還一路高歌猛進,前前後後生了四兒兩女6個孩子,但很明顯,李顯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而且,他應該是特別想讓父母合葬的。

如果,只寫皇后經歷,不說稱帝過程的話,她的武周王朝前後15年,你當誰是睜眼瞎嗎?

綜上,肯定的不行,否定的不要。

那,這件事很難辦啊!

沒錯,說多了,都是淚。

不過,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提醒我們,難辦?是、不是,可以不辦?

時間切換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去世,她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道遺囑,她以皇太極入葬很久,卑不動尊,留戀順治帝和康熙帝為由,要求將自己葬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附近。

孝庄的遺囑,給康熙帝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吧,明顯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吧,又違背了祖母的遺囑。玄燁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裡,然後,再慢慢想辦法。

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孝庄建陵。

是不是太忙,忘卻了?

應該不是,在孝庄停靈東陵後的35年時間裡,康熙先後30次到東陵祭奠祖母,你說,他能忘記給祖母建陵嗎?

這件事,就相當難辦,而,康熙就沒辦。要說,還是雍正是實在人,繼位後,麻溜就辦了,我猜,康熙就是這麼想的。

同理,碑文比較難寫,大概不寫,就是個最好的辦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