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亡於萬曆?文官黨爭才是真正斷送大明王朝的元兇

明亡於萬曆?文官黨爭才是真正斷送大明王朝的元兇

01

公元1449年,史稱土木堡之變。引起連鎖效應,直接導致明朝國力逐漸衰弱。正史如此記載,瓦刺部落不服大明,在邊境不斷製造摩擦,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反對御駕親征,由於太監專權,不懂軍事,指揮混亂,導致明朝22萬大軍被6萬瓦刺軍圍殲,皇帝也被俘虜。

這一戰明軍二十二萬大軍死傷十去其九,衣甲兵器輜重盡數丟失。尤其是內衛京師精銳軍團,當時世界上最精銳強悍的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遭到毀滅性重創。

這一仗,永樂大帝留下來的家底被敗個精光。要不是後來於謙力排眾議不遷都,力挽狂瀾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把瓦刺趕回老家。明朝也許真的會變成北明南明。

這一戰更要命的是讓大明朝的武將集團損失殆盡。跟隨永樂大帝南征北戰,從血雨腥風裡磨礪出來的一批貴勛,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全部戰死沙場。

02

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得益者是誰?瓦刺?非也。而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此戰武將集團被一掃而空,朝廷從此文武失衡,武將再也抬不起頭,文官一家獨大,後代的李如松,戚繼光等戰功再怎麼輝煌,都不具有朝堂話語權。

有人就懷疑土木堡之變是文官集團利用瓦刺發動的一場政變!目的是徹底摧毀牽制自己的武將功勛。一個「變」字盡說其中奧妙。從而得出幾點疑問?

明英宗為何倉促出兵?也許邊境門戶大開,發生不得不起兵的緊急戰況。

行軍路線為何一改再改?也許有人泄漏軍機導致行軍中途不斷被敵人騷襲。

糧草為何供應不足?也許後方根本沒有調配糧草。

土木堡周邊有明朝軍事重鎮,為何陷入絕境的明軍得不到救援?也許援兵壓根就按兵不動。

一切都是也許,撲朔迷離的迷霧之中只看到零星的碎片根本拼湊不起完整,這些碎片告訴人們英宗如何糊塗,王振如何混賬,他們自然要為失敗承擔責任,但是我所看到更多的是他們的問題被放大了。

真相不重要,結果才重要!結果是文官集團制霸大明朝堂。

03

明朝文官集團的弊端從土木堡之變後就開始顯現,這群頭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的官吏儀錶堂堂,風度翩翩。飽讀詩書,帶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進入廟堂盡心盡責,忠於國家。

易中天有句話說明朝

「自隋唐而宋元,經過七百多年探索,文官制度已經完善,官僚政治已經成熟」。

這樣的完善和成熟靠的就是這幫文官的功勞。

從開國起。朱元璋,朱棣這對父子用重典治國把文臣收拾的服服帖帖,手段兇狠世所罕見,嚴刑峻法花樣百出。砍腦袋都算是輕的。其他諸如車裂,凌遲,閹割,抽腸,挖膝蓋,澆開水,剝皮實草,極刑都被演繹成了死亡藝術。

明朝後期的文臣就站在了老朱家的對立面,既懼怕皇權,又憎恨皇權。大臣不喜歡皇帝,皇帝也不喜歡大臣。離心離德。他們拚死命篡取權力,權力就是最大的安全感。一朝當權,可以在制度上打造更加鞏固自己集團的體制。最終有依據向皇權叫板,他們也不怕有什麼樣的結果。

明初一過不再用重典,大不了被挺仗,熬不過被打死,就博取了直官,諫官的美名,熬過沒打死,那是名震天下,受百姓敬仰。被下大獄,那也一人做事一人當,明朝傳統,文官犯罪往往不牽連家屬。運氣好的如海瑞海青天,都被打入死牢了還有活著出來的機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六品官都能夠流芳千古。

但是明朝文官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海瑞那樣清正廉明。更多的文官是在壞規矩壞秩序壞大事。像是一種報復,報復老朱剝皮實草的行為,報復小朱誅人十族的行為。

最後皇權被壓制到都有虛君思想,差點就是君主立憲,嘉靖20年不上朝,萬曆30年不上朝,皇帝罷工國家機器照樣轉。明中後期言論越來越自由,社會越來越開放,文官也就越來越愛內鬥罵人,最後演變成了黨爭。

04

明亡於黨爭,流寇。黨爭是明朝文臣的大手筆,流寇主要還是黨爭的惡果。無論黨爭還是流寇,明朝文官集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怪不得崇禎自殺殉國時說過一句著名的話:

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是亡國之臣。

其實明朝文官的戰鬥力並不弱,別以為他們只會耍嘴炮,他們是能動口不動手,但真的要是動起手來,連沙場嘶殺職業的武官都要忌他們這群書生三分。

土木堡之變後,發生了一件恆古未聞的朝堂鬥毆事件-武門血案,一群文官當著明代宗朱祁鈺的面,在朝堂上和錦衣衛鬥毆,竟然把錦衣衛都指揮使給活活打死。給事中王竑指責錦衣衛首領馬順是奸黨,雙方廝打,引發群毆,錦衣衛這邊被打死了三個高官。當時于謙勸架,官服都被撕破。鬥毆血濺朝堂的事情,估計只有明朝這些官員能幹的出來。

正德皇帝駕崩後,因無嗣子,所以大臣們從旁支選擇王子繼承,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卻引發了一件我的爹我不能叫爹的奇葩事件,歷史上叫大禮儀之爭。一群文臣要新繼位的嘉靖皇帝認朱厚照為親哥,認朱厚照爹為親爹,原因是嘉靖的皇位從他們那兒繼承下來的,實際情況朱厚照是嘉靖的堂哥,朱厚照的爹是嘉靖的伯伯。認爹認哥都好說,過分的是要嘉靖改口叫自己的親爹為叔父。嘉靖堅決不幹,不僅不幹,還要追封自己老爹為皇帝。一開始君臣文斗,最後演變成了武鬥,文官不服,那就打板子,有100多個官員被打,200多個官員被下了大牢。敢給皇帝指派老爹的事情,估計只有明朝這些官員能幹的出來。

萬曆皇帝想立最喜愛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偏偏礙於宗法制度,明朝有立嫡立長的傳統,群臣擁戴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卻提出要三王並封,雙方僵持不下,整整爭了20年,最後以萬曆皇帝妥協而結束了這一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期間雙方劍拔弩張時,群臣提出集體辭職來抗議。萬曆是中國歷史上被大臣罵的最慘的皇帝,有人罵他喪失志氣,有人罵他貪財好色,有人罵他沒病裝病,更有人大膽到罵他禽獸不如。深受立儲之苦,罵聲之苦的萬曆乾脆不上朝,既然掙脫不了禮法約束那我就不上朝不管事不見你們免得煩心。敢和皇帝僵持到如此地步,估計只有明朝這些官員能幹的出來。

05

歷史上宋朝也是重文輕武,宋朝文官集團也很強勢,為何宋朝的文臣普遍比明朝文臣綜合素質要高?宋臣給人的感覺是儒雅有序,明臣給人的感覺是失控無序。

這要歸功宋朝良好的政治體制與氛圍。宋太祖開了個好頭,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對文人的保護上升到國家憲法的高度,整個宋朝富養文人,君臣同心同德,亦師亦友,宋亡後有十萬宋朝遺老遺少投海殉國,他們是真心熱愛這個國家和政權。

明太祖開了個不好的頭,把文臣推倒了自己的對立面,皇家刻薄寡恩的形象就永遠銘刻在了讀書人心底,讀書人一朝當官,別指望他們能和皇帝同心同德,明亡後,不難理解自殺殉國的只有皇帝一人,其他大多朝臣跪在那裡迎接李闖王的到來。

宋朝文人有良好的個人修養與領悟。宋朝讀書人思想開放,心性豁達,你看他們愛繪畫,愛寫字,愛填詞。一朝當官,往往對事不對人,司馬光舊黨,王安石新黨,蘇軾蜀黨,劉摯朔黨,程頤洛黨,爭鬥再怎麼厲害出發點始終是為國為民,黨爭失敗最高處罰是流放,流放哪裡呢?富庶之地。你看蘇軾貶官後去了杭州,王安石罷相後去了金陵,傳統形式是過不了多久又會被重新起用。罷官流放,那恭喜了,下一步就是陞官了。

明朝文人深受八股文毒害,並且將「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奉若神明,思想禁錮,不講實際。一朝當官,往往對人不對事,沈一貫浙黨,黃彥士楚黨,亓詩教齊黨,湯賓尹宣黨,顧天埈昆黨,楊漣東林黨。彼此傾軋,相互詆毀,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群狼式的圍攻、暴風雨式的謾罵。將團體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主觀上早已失去了為國貢獻的意願。黨爭失敗是身死抄家,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黨爭本就不是好事,明朝文臣將黨爭演繹到了極致,極大消耗內力,加速了明亡的過程。

熊廷弼經略遼東,居功至偉,滿清被打成縮頭烏龜,努爾哈赤稱他為「熊蠻子」。他倒在了黨爭的旋渦里。

盧象升率領天雄軍破高迎祥,敗張獻忠,把闖王李自成打得沒了脾氣,人稱「盧閻王」。他倒在了黨爭的漩渦里。

孫傳庭總督西北,連戰連捷,擒獲高迎祥。《明史》下了這樣的定論:"傳庭死,明亡矣」。他倒在了黨爭的漩渦里。

最後的救命稻草袁崇煥照樣被群黨彈劾,誹謗勾結外敵,被凌遲處死後,罵聲還絡繹不絕。首級傳視九邊,看到忠君報國的主帥如此下場,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難道沒有降清的思想嗎。

明朝的救星都毀在自己人手裡,明朝實亡於文官黨爭。到明末的時候,儘是一群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的嘴炮,標榜清流,自視清高,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在國破時作鳥獸散。書生誤國文人亂政,古人誠不欺我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凹凸創意 的精彩文章:

晚清刺馬案,由湘軍高層謀劃死士張文祥實施的驚天命案
民國第一好前任,嫁給領袖仍不忘給前未婚夫升官發財找老婆
民國新潮文藝校服
33年沒有愛情的相伴,他傾家蕩產只為供養陸小曼
穿越時空的美,民國女神級的名媛

TAG:凹凸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