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浪跡江「壺」,得懂些紫砂術語,防防身

浪跡江「壺」,得懂些紫砂術語,防防身

山有山頭,行有行話,古代想在江湖上混,不懂點兒黑話隱語怎麼行?

同理,如今時代土壤不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譬如紫砂壺,自詡骨灰級玩家的您,沒準兒還真有好些個表述不清。

紫砂壺內的茶山

「茶山」不是山

紫砂壺經過長期使用,吸附在壺內的茶跡,人們通常稱之為茶山,養壺盡量保持清潔乾淨,不要養茶山。

「陳腐」即養土

紫砂泥料最後的一道加工工序,將調配煉製好的泥料用陶缸裝好,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的陰暗潮濕處,讓其腐釀陳化。

「泥料」分生熟

紫砂泥開採後必須用人工方法精選出來,露天堆存一段時間,讓其自然風化,分解成黃豆般大小的顆粒,俗稱「生泥」。

然後用機械加工粉碎成所需要的粒度,加水調和揉練,經過陳腐,便成為「熟泥」。

壺內的推牆刮底

「推牆」又「刮底」

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壺內壁出現凹凸不平時,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清潔壺底殘留的泥料顆粒。

工手們用手工去進行整理,這就是「推牆刮底」,手工壺和模具壺都有推牆刮底。

也說「太陽線」

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的泥痕,稱為「太陽線」。

「包漿」勝飲醇

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

通過泡茶用壺、養壺,更顯示紫砂壺自體妍麗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為時人所珍惜,此為包漿。

紫砂壺上「明針」

「明針」有講究

「明針」是紫砂成型工序中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其主要功用是在生坯製作完成時,將生坯表面作精加工的修坯等動作。

明針的材質,以牛角制者為最佳且最普遍,且為了配合紫砂壺造型的不同,明針的樣式也是非常多,常見的有身筒明針、嘴把明針等。

「生刻」與「熟刻」

生刻是指在紫砂生坯(未燒制之前)上直接進行篆刻,就是待坯干後,在印面上進行創作。

有時為了防止線條斷裂,也可在泥坯未完全乾透時篆刻,這時泥坯還有一定的柔軟性,線條不會因為刻刀的衝擊而崩裂。

熟刻是指先將印章泥坯素燒一遍,然後再進行篆刻。這樣可增強泥坯的硬度,使之更便於受刀。

素燒時,不同的紫砂泥坯應使用不同的溫度,最高溫度一般不能超過攝氏900度,超過此溫度紫砂就會結晶,則難以奏刀。

紫砂泥料目數對比

「目數」學問大

紫砂礦料開採後,經風化、除雜質、粉碎,使用篩過濾後泥料的粗細,稱為目數,此過程亦叫過目。

目數也有歷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為55目-60目;(由於1957前一直採用手工練製法,故目數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顆粒更粗,質感更強,這也是辨別老壺的標準之一)

1958年開始出現機械過目,目數穩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機,以風力控制目數,機器粉碎的目數可高達140目-180目。

如今製作的紫砂壺,採用不同的泥料練制方法,基本目數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為基準,相對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反之則越粗。

「跳砂」非瑕疵

跳砂,顧名思義,就是一粒砂在壺表面因受擠壓而飛出,在壺面上留下一個砂眼。

能跳砂的料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砂料非常純正乾淨,二是砂料較硬,越硬的紫砂晶相越好,品質越高。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段泥至細也是砂,而不是泥!
紫砂壺斷面和壺表面顏色不一致是正常現象嗎?
紫砂大師傳人稱號引起的法律糾紛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標準化的紫砂泥料名稱及其意義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