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茶社會美學:身在城市,心歸桃源

茶社會美學:身在城市,心歸桃源

身在城市,心歸桃源。

泉溪漱漱,清冽在耳

不出城郭,也有山林之樂

明窗疏疏,幽景在目

不出家門,可賞四時之景

暗香栩栩,百花在嗅

不出庭院,而得清雅之境

朝有晨風,故人伴落花

暮有微雨,倦客枕晚霞

曲廊綿綿,倒影歷歷

庭院深深,花影重重

園林,精緻的東方審美

我們身在城市,心歸桃源

雅緻的園林生活對我們來說,是流淌在文化中不可抹去的記憶。中國文化以儒家的內外兼修、莊子的逍遙自在,從古到今滋養著我們的性靈,到南北朝的時候,儒釋道三家融合,山水詩畫的出現,為中國人的寫意靈魂,留下了永遠的歸宿。我們的根於此,心亦當歸於此,我們身在城市,心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

依歸「天人合一」的哲學

以山水自然為追求

千百年來,滋養著華夏兒女

千百年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園林「明軒」

亮相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它以驚世絕美的詩情畫意

柔軟著西方世界

東方文明貴在傳承

華夏園林的審美和哲學生生不息

從"明軒"享譽西方

到四十年後

「桃花源」向聯合國描繪東方園居

華夏生活美學再次驚艷西方

上海「桃花源「作為現代園林藝術

繼承了中國的審美和哲學

在這裡,園林有三層意義

第一層 棲身,尋幽逸

第二層 棲心,凈塵慮

第三層 棲靈魂,歸自然

白牆映黛瓦,竹影搖蘭香,游廊分庭院,小閣臨清夢。園林,千百年前,就是東方精緻生活的棲息,它集古典美學與哲學於一體。陶淵明《桃花源記》有一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雖不言造園,卻是對園林最早的眷戀。先人說,居山水間為上,上海桃花源作為現代園林藝術,以山水園林傳承著先人的清夢,滲透著東方的哲學與美學,這無疑是當下的一股清流,以園林的興造引領世人的精神莊園。

雅室無須大,花香不在多。中國園林以小見大,以微見長,創造出綿延深邃的意境。山隱水活,林木蒼翠,幽篁虛竹,曲徑通幽。上海桃花源深諳此理,依傳統興造之法,以骨子裡純正的江南氣質,表達著東方造園智慧與華夏審美。園林文化在此得以延續,工藝得以保存,這也正是「為往聖繼絕學」的真實詮釋。一庭花樹,滿園滴翠,花影樹影,搖曳生姿。在上海桃花源中,我們記住了園林的精緻和審美,尋回了園林幽逸的文化歸屬,我們心有所棲,那是活在華夏文化中的踏實。

中國園林是古代文士修身立命的地方,每次踏足園林,都給人一股撲面而來的書卷氣。花木竹石為巧思、疊山溪泉有境界。造園如同作詩繪畫,而文貴得體,畫貴有境,園林也是一樣。畫境是紙上的東西,詩意浮於文辭,園林把它們結合為現實。每一個讀過田園詩的中國人,都會被那種雅緻的生活所打動。「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字裡行間就勾勒出園居畫面。園林就是這樣的優雅所在,在都市中創造詩畫情境的棲居,為心靈留一方凈土。

園林的境界和傳統詩畫是一致的,造園著重在構思,構思和境界是連在一起的。構思就牽涉到美學境界。王國維先生把真景物、真感情稱為「境界」。芭蕉分綠,疏竹橫窗。園林的境界,就是主人對世相大美的領悟。造園所謂「三分匠意,七分主人。」這就要求造園者對中國的美學和哲學有很深的理解,依古典園林興造之法,以文學繪畫的境界,借景借意於天地,在傳承與創新的同時,留下東方審美內核,使人臨其境,有詩有畫,「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從園林興造的那一刻開始,中國人便註定比西方人更懂得生活,那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審美哲思。隨著中國文明的重新崛起,精緻的園居,將重新定義世人的生活方式。當下秋意漸濃,何不踏足園林,讓傳統詩意漱洗塵慮,於城市繁華里,靜觀世間草木知秋,於世間桃源中,細賞天地暖風淡淡。你我且攬滿園詩意,洗凈塵慮,讓熙攘往來成為別人的故事。

園林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就像我們的夢裡故鄉,我們的性靈隨園中景、院中物得以安頓。中國人以感情物化,從而達到人格化。西方人在乎文化的真實,而中國人更在乎真實之外,西方城市中的雕像做得栩栩如生,而中國人更在意似與不似之間。這就是中西方的審美差異,園林中的陰陽結合,虛實相生,剛柔並濟成為最重要的文化內核,具體到實際的應用上,就是窗戶的遠近高低之借意,迴廊的移步換景之畫意。草木的搭配,多一分則枝蔓,少一分則虛浮;山水的結合,意不淺現,境不窮達。似有若無之間,讓園林成為一首活的詩,一幅活的畫,微醺著我們的性靈。

園林是華夏最詩意的驕傲,梨花院落有月,柳絮池塘臨風,月依舊,風如當年,園林是審美和精緻生活最好的載體。城市叢林,我們久在樊籠;身心拘役,我們無所適從。回歸山水園林,萬物詩情才會為你而生。秋聲過日影,疏枝留月痕,園中賞四時,都是心上景,我們身在塵世,心歸園林;春雨落新詩,夏蔭待涼風,秋光聽落木,冬雪滿修竹,我們身在城市,心歸桃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居生活 的精彩文章:

茶,其實才是最好的老師
古人認為「秀色可餐」,我之於茶,亦覺得「茶」色可餐
我真羨慕,愛上茶後的你
茶道二十四品 禪茶十八道
中華千年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

TAG:茶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