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連平民的衣服都要扒掉換錢,為何這皇親國戚的玉卻不敢偷?
劉寶瑞先生有段長篇單口相聲,叫《官場斗》,裡面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參皇上」,說的劉羅鍋把乾隆給彈劾了,罪名就是「盜皇陵」——乾隆為了修建乾清宮,把明皇陵的上好木料給盜回京城,修了自兒的宮殿,按《大清律》,掘墳盜者,斬。
乾清宮
為此,君臣之間展開了鬥智斗勇,結果是乾隆輸了,得以下江南的名義變相流放自己,劉羅鍋呢,則把頂子給混沒了。
這雖是個笑話,但是,從一個側面也告訴人們一事實,歷朝歷代都不乏盜墓者,而歷朝歷代對盜墓者都是重刑侍候的。然而,盜墓之風卻代代不絕,雖然有許多人為此丟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原因何在?當然只有一個字——「錢」。有利益驅動,就有鋌而走險。
這「利」來自何處?緣於古人的厚葬之風。如果人人都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光著身子就給埋了,哪還有盜墓賊展示才幹的舞台呢?只是,有楊王孫如此覺悟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所以,厚葬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也難有大的改觀,這就給一代又一代的盜墓工作者提供了健康成長的條件。
1/都是厚葬惹的禍
上古時代,中國人有個固執地認識,人死不滅,死後也會像生時一樣生活,所以,大多奉行人死「厚葬」——生前享受什麼樣的生活,死後也得把這待遇帶到「陰間」,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帝王墓里珍寶無數。
帝王死後,陪葬多少,基本上是以死者生前財富擁有量和地位來決定。生前撈得多,死後葬得多;生前權力大,死後葬得豐,這在帝王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慈禧葬禮
如中國歷史上的實際女皇慈禧,掌管大清江山那麼多年,是歷史上有名的奢侈女人,生前酷愛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等寶物,在她死後全陪葬了,市價高達億兩白銀。當全部寶物殮葬完畢後,送葬的人發現棺內還有孔隙,就又倒進了4升珍珠和2200塊紅、藍、祖母綠寶石,光這些用來填空的珠寶,就值223萬兩白銀。
只是,到了1928年夏,慈禧墓就遭軍閥孫殿英盜挖,死後的財富沒保住,還遭到毀屍之辱,這是她生前所難預料到的。
孫殿英盜挖慈禧墓
正是因為人死後把許多寶貝都帶到了「地下」,才催生了一個古老且生命力又頑強的職業——盜墓者(賊)。雖然歷朝歷代都將盜墓定為重罪,逮住了多會被砍頭的,但是,由於有著巨大的利益驅動,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卻從未消失。
「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正是因為墓葬當中有著豐厚的隨葬品,所以才刺激了盜墓者們斂取財富的貪婪慾望,使得他們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之下,無視法律的嚴厲制裁以及傳統道德的無情唾棄,仍然是走上了發掘他們古墓的罪惡之路。
2/平民墓也難倖免
不僅僅是帝王、貴族大墓,有時即使是平民小墓,也難逃盜墓賊之手。在那些個盜墓瘋狂盛行的年代裡,所有的已知的大墓全部都被盜一空,而小型的,甚至是平民的墓葬也難逃此劫,就算是沒有金銀財寶等隨葬品,只有隨身衣物,也照樣會被盜墓者們席捲一空。
平民簡葬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當中就曾提到過「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萬數」,由此可以看出,盜挖平民墓葬以此來獲取衣物的事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是司空見慣的。到了東漢末年,軍閥李堪率軍攻入長安城內。但是,軍士們全部都缺少衣衫,李堪沒有辦法,於是便縱兵發掘平民家的墳墓,將死人身上那些個還沒有腐爛的衣服全部都剝了下來。
金鏤玉衣
3/盜墓賊不敢盜玉
上個世紀90年代那會兒,徐州發掘了著名的獅子山漢墓。墓主人是劉邦後代漢景帝的堂兄弟,屬於漢王室分封的諸侯王等級,有皇親國戚之尊,地位顯赫得沒話講。可哪成想,考古學家們清理到墓里才發現,這個漢墓早已令人遺憾地被盜了。
盜是盜了,可沒盜空,盜墓賊們卻沒偷墓里那些精美絕倫的玉器,像玉壁、玉璜、玉沖牙、玉蓋杯等,都幾近完好地放在墓里沒動。最叫人納悶的是,裝殮遺體棺槨上鑲嵌的各種形狀的墨綠色玉片,特別是收斂遺體用的金縷玉衣,盜墓賊只是抽走了玉片上面的金絲,卻沒有把玉片盜走。
金鏤玉衣玉片
按說這些玉片也好,玉器也罷,在當時都是名貴的寶物,為什麼那些貪得無厭的盜墓賊會不屑一顧呢?原來,這些玉器都是皇室標誌性器物,絕非一般人用的起的平常凡品,盜墓賊膽子再大心再黑,他們不敢盜出見世。假使真的盜出去,也沒有任何用處,你一出手,別人就知道你是盜掘皇室墓葬所獲,不但無法換成金錢,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不是不想盜,實在是不敢盜,盜了往哪兒銷,哪個又敢接盤啊,都是掉腦袋的事!
可見,盜墓賊也不是什麼珍寶都敢盜的,只要社會上有相應的措施和法則,並且執行得力,盜墓賊的賊膽再大,貪心再重,也不得不夾著尾巴,收斂著點。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現在最令人憤恨的一點就是,一幫有錢人把古玩市場「搞活」了,無論什麼級別的贓物都有人敢要,這就給盜墓賊銷贓提供了便利,從而也刺激了盜墓者的貪心。
就像姚明曾做過的一個廣告中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