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評價的基礎上靈活實施課程

在評價的基礎上靈活實施課程

評價是我園田野課程實踐中重要的環節,對課程的實施起著一定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它自然地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中。

在實踐中,教師會尊重幼兒的成長步調,通過多種方式觀察幼兒:他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樣的學習?他的個性和能力是否得到了發展?他發展的下一步是什麼?要如何支持?教師在觀察與評價中了解幼兒發展的過程,判斷田野課程計劃是否適宜、是否符合幼兒的需要,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教師據此做出關於幼兒發展和課程實施的決策,從而靈活實施課程,不斷促進幼兒經驗的發展。

這個春天,因為遇見蝸牛,教師基於評價追隨幼兒,師幼開啟了一段快樂的蝸牛活動之旅。

在評價中了解幼兒興趣,順應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很多,教師需要在評價中了解、分析判斷,是否可以挖掘教育價值生成活動,滿足幼兒的發展。

在種植園地活動時,幼兒發現了一隻大蝸牛,立刻被吸引了,圍著蝸牛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發現,還把蝸牛帶到了班級,圍著它繼續交流。蝸牛牽動著孩子們的心,有的孩子還在旁邊畫起了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邊觀察一邊用錄音筆記錄。事後,班級教師一起傾聽錄音,交流審議。教師發現,幼兒的交流圍繞著蝸牛的樣子、行動方式,他們畫的蝸牛也表現了蝸牛最基本的特徵,這是源自對蝸牛的興趣,體現了他們對蝸牛有初步的經驗。但從作品和幼兒的交流中可見,他們對蝸牛的經驗還不夠豐富。

教師相信這個話題利於幼兒進一步認識了解蝸牛,也相信幼兒對蝸牛的興趣足以激發他們繼續關注和發現蝸牛,增強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和美好的情感。於是,教師和幼兒一起進入「蝸牛活動」:在現實的生活中尋找蝸牛,提供放大鏡近距離地觀察蝸牛、發現蝸牛,利用多種方式表現蝸牛。在多種與蝸牛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不斷豐富。

在評價中尊重幼兒想法,深入活動

所謂活動,就是實現想法。幼兒的想法很重要,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傾聽、交流分享的方式了解幼兒的想法,給予積極響應,為幼兒的活動提供情感和物質支持,促進活動的發展和深入。

喜歡蝸牛的幼兒每天早上都會找一個蝸牛朋友帶到班上,放到為蝸牛準備的「家」里,一有時間就會觀察蝸牛,回家時又會將蝸牛送回大自然,這是保護蝸牛的方式。

那天,幾個幼兒跟老師說要為蝸牛造一個樂園,這樣小蝸牛就會很快樂。教師分析幼兒的想法,認為他們已經把蝸牛看成是和他們一樣喜歡玩遊戲的好朋友,這是基於對蝸牛的情感而提出的有趣的想法。這樣美好的想法應該得到肯定和支持。於是,師幼展開討論:蝸牛樂園是什麼樣的?如何搭建蝸牛樂園?

教師鼓勵幼兒搜集材料搭建了心中的樂園,那是一個自然的美好家園,他們相信小蝸牛會喜歡的,也會在那裡快樂遊戲。蝸牛樂園的建立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他們在蝸牛樂園探索發現,觀察蝸牛,和蝸牛遊戲,在和蝸牛的互動中有了更多的發現。例如,蝸牛是怎樣從一個樓梯爬過另一個樓梯,在觀察中感受蝸牛小小身體的力量;蝸牛的糞便有不同的顏色,通過觀察飼養發現了糞便和食物的關係;發現蝸牛的身體花紋不同,爬行會留下長長的線;最驚訝的是,發現蝸牛還會生寶寶……

基於這些發現,教師鼓勵幼兒把活動的照片和發現記錄、繪畫作品形成蝸牛檔案,幼兒每天都會愉快地閱讀分享,還會和家長一起閱讀分享,有的家長還搜集一些不常見的法國蝸牛帶到幼兒園,和幼兒分享蝸牛的信息,幼兒活動的興趣更濃了。

教師深深地感受到,把幼兒的想法視為有價值的事情,不用預設的計劃簡單代替,能激發幼兒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幼兒的想法就會增加。在真實的情境中,幼兒充分地體驗與感知,在活動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理論,獲得真實而感性的經驗,「蝸牛活動」也不斷走向深入。

在評價中發現問題,調整策略

隨著幼兒與蝸牛的互動活動,幼兒獲得更多蝸牛的直觀經驗,教師在區域提供材料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表現蝸牛,以提供適宜的挑戰促進他們的發展。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一些材料:軟管、紙管、牙膏盒、粗細吸管、不同大小的圓形罐子、光碟、毛線、畫報紙、膠帶……這些材料是否適宜,能否促進幼兒的表現?

教師邊觀察邊利用項目式記錄表記錄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例如,多多在嘗試表現蝸牛,他將長管捲曲成螺旋形,手一松又彈開了,他換了畫報紙擰幾下,沒有捲起來,最後拿了牙膏盒,粘貼在用光碟做的「蝸牛殼」上……

教師通過觀察和記錄,發現好幾個幼兒和多多一樣,他們嘗試遷移材料變形的經驗進行活動,有的將管子扭扭想變成圓形,有的跟多多一樣把畫報紙擰擰轉轉,但最後他們都更換了材料。通過交流,教師發現材料影響幼兒活動:管子不容易固定,畫報紙太厚不好擰。教師對材料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毛根、錫紙、皺紋紙,還有固定用的黏土、膠帶、各種姿態的蝸牛圖片等,為幼兒的造型提供了支持。

材料調整後,多多嘗試使用毛根、錫紙這些易變形的材料表現蝸牛,形成一件「蝸牛爸爸背著蝸牛寶寶」的作品,生動富有情趣。

在運用多種材料表現蝸牛的區域活動中,教師通過觀察量表,觀察幼兒使用材料情況,發現幼兒的困難和問題,分析判斷材料的適宜度,及時調整材料,減少因材料問題帶來活動障礙的情況,為幼兒的活動提供支架,促進幼兒順利進行創意表現。

在評價中解讀幼兒發展,拓展活動與經驗

在課程實踐中,教師常常在一起審議交流活動,解讀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以期拓展幼兒的經驗,對活動做出下一步的建議。

在和蝸牛互動一段時間後,班級教師在一起再次審議活動,依據幼兒的作品、活動照片、觀察記錄等方式,交流幼兒的活動,評價幼兒的發展。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目標和蝸牛活動的關鍵經驗,教師發現幼兒在尋找、觀察、飼養蝸牛等各種活動中,獲得了很多關於蝸牛的經驗,如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基於幼兒發展的思考,教師認為需要引導幼兒把對蝸牛的關注拓展到蝸牛和周圍環境(動植物)的關係上,從而拓展活動,拓展經驗。

教師借用繪本《花蝸牛爬高牆》《小蝸牛找好吃的》,引發幼兒關注蝸牛的生活世界,和幼兒一起尋找、調查、了解蝸牛的朋友,利用各種材料打扮成蝸牛,感受和觀察周圍世界……幼兒的作品反映了他們的經驗。

遇見蝸牛而展開的活動之旅,源於幼兒的興趣和他們對世界的真實經驗。在活動中,教師帶著傾聽的耳朵,帶著發現的眼睛,懷著包容的胸懷,通過多種方式觀察、記錄、解讀幼兒,在評價中了解幼兒的興趣、問題、想法。教師基於幼兒經驗價值判斷生成活動,基於評價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策略,基於幼兒發展的需要拓展活動……靈活實施課程,「蝸牛活動」不斷發展和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研究者、引導者和支持者,也越來越靠近幼兒的心靈。

(作者:陳丹琴,單位:南京太平巷幼兒園)

圖片為本文作者提供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4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前教育呼喚創新型幼兒教師
上海:給學生一個多選的未來
資金資助+心理「資助」=精準資助
上海首批82名中職生今秋升本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