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士雅趣——談王鏞硯銘藝術

名士雅趣——談王鏞硯銘藝術

名士雅趣——談王鏞硯銘藝術

名士雅趣

——談王鏞硯銘藝術

一、 硯銘概述

古代文化名人都有一種嗜好,米芾痴石,東坡好硯,尤其對端硯痴迷,在中國藝術史上傳為佳話。對文玩的痴迷是一種雅興,一種時代風尚,與其文化背景、學識、志趣有關。

中國古代藝術家對文房四寶情有獨鍾。筆、墨、紙、硯四寶中,硯台佔有重要地位。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生與具者為硯而已」。古硯由於材質珍貴,造型的多樣性、藝術性,受到歷代文人喜愛。古硯質地堅硬,不易磨損,便於子孫永保,文脈傳承。隨者文化的繁榮、書畫藝術普及。人們對硯台品質有更高要求。不但追求質地精良、外形優美,還賦予硯石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名貴硯石刻上銘文,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硯銘。硯銘是一種特殊文體,內容簡括,語詞雋永,耐人尋味。硯銘作者多有社會名流。有初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宋代蘇東坡、岳飛,明代劉基、董其昌。清代硯銘藝術達到高潮,作者眾多,名家倍出:如朱彝尊、高鳳翰、金冬心、紀曉嵐、吳昌碩、沈石友。乾隆皇帝作為票友,也踴躍參與其中。民國時期大書法家于右任、書畫家吳湖帆亦有不少硯銘遺迹傳世。顯然,硯銘作者不是聲譽顯赫的官宦名人,就是多才多藝的文人藝術家。古硯刻有名家銘文,猶如錦上添花,身價倍增,更受藏家青睞。如《西清硯譜》云:「古今佳硯,固貴質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重」。

古硯雖然有很高收藏價值,但僅限特殊人群賞玩,屬於陽春白雪,精英藝術。從事硯銘藝術收藏須具備相應條件:一、古硯材質稀缺,一些質地優良、造型美觀的傳世名硯更是價值不菲。所以這些稀有文玩多為富有世家所擁有。其二,從事硯銘創作研究,須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多種藝術技能,最好兼通詩文書畫以及篆刻。古硯屬珍稀資源,不可再生,如果銘文平庸,字體、刻石粗劣,無疑是暴殄天物。

二、王鏞硯銘藝術創作

王鏞先生,當代著名書畫家,李可染首屆書畫篆刻研究生。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擅長山水、書法、篆刻、古詩文。成就卓著。中國藝術研究院前院長馮其庸曾高度讚賞王鏞,稱其為「繼吳昌碩齊白石之後書法篆刻第一人」。王鏞先生樸實敦厚,靜心寡慾。數十年隱居北京郊外,潛心於教學和書畫篆刻研究。近來熱衷古硯。鑒賞共收唐、宋、元、明清古硯百多方。在藏硯、賞硯過程中,對古硯銘文進行深入考證研究,逐漸對硯銘創作產生濃厚興趣。兩年撰寫硯銘百多條,並刻於自藏古硯。

2017年9月,國家典籍博物館將舉辦《寸耕堂銘硯展》,展出分兩部分:一部分,王鏞自藏自銘硯台實物;二部分,硯銘拓片題跋。

這次展覽不同於一般古硯收藏展,是王鏞先生綜合藝術全面展示。硯銘製作是一個系列工程,一般由文士作文,書家書丹,工匠刻石。晚清吳昌碩為詩書畫印全才,但由於求畫者眾,應接不暇。許多硯銘詩文都是沈石友代筆,更少刻硯。而王鏞這批硯銘創作,是唱獨角戲。從古硯的收藏、考據、著錄、銘文撰寫、書丹、刻石到古硯拓片題跋,所有工序均是一人完成。其工作量之大、藝術水準之高、學術研究之嚴謹,令人驚嘆佩服。

名士雅趣——談王鏞硯銘藝術

王鏞先生書房一角

1、銘文創作

王鏞古文功底深厚,每畫山水,即興賦詩。但這批硯銘創作並非匆忙上陣,一蹴而就。撰寫之前,對硯銘發展歷史淵源、創作特點做了大量的考證研究。兩年多時間,陸陸續續閱讀了高鳳翰《硯史》,《硯銘遺記》、《西清研譜》、《閱微草堂硯譜》、《冬心斎硯譜》、《沈氏硯林》、《端溪硯譜》等相關史料。對古代硯銘創作方式、風格特點有深度理解:硯銘和詩有一定區別,有自身特殊要求,不僅語句精鍊,聯想豐富,並和載體相聯繫。如《大載禮記》西周太公金匱硯銘就屬經典:「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毋得污白」。銘文字不多,緊扣主題,寓意深刻。

宋代蘇軾,明代董其昌,清代高鳳翰、金農、吳昌碩、沈石友均為硯銘編寫高手,留下不少意趣橫生、文采飛揚的精彩硯銘。王鏞縱覽千年古賢名跡,吸其精華。結合自己藏品特點撰寫了百多條硯銘,銘文構思借鑒了先秦比興手法,每段銘文各具特色,頗有古意。內容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比德。題晉壁硯銘:「維此范士,閱歲以千,風日盪摩,古色彌鮮,非玉而潤,匪石同堅,使濡不律,思齊晉賢」。石大夫硯銘:「石大夫,登廟堂,黛色古,玉澤揚,宜君子兮文采彰」。

審美取向。題母華硯:「其貌朴,其質古,與其華飾,吾寧取汝」。

與專業相關。文始硯銘:「文明紀,自硯始,一畫開天利萬世,辟去不祥宜君子。」; 石窩硯:「既文既朴,亦人亦天,懿矣茲石,肇書畫源」; 承露硯銘:「香荷葉,承露囊,一磨磨破珠玉光,助我翰藻生馨芳,興之所致無鐘王」; 雲錦硯銘「溫燦若,質瑩然,文質相生,與爾同參書畫禪」。

發揮想像。涵文硯銘:「不正不方,具混沌之象,涵大塊文章」;作者最心愛的寸耕硯,中間刻有水牛耕硯,其硯銘:「烏犍烏犍,一見生憐。文角花蹄,無求無怨,伴我晨昏,以耕心田」。格調古雅,想像豐富不輸前賢。

擬人。美眉硯銘:「聚以凹,守以黑(音赫,hè)。美眉揚,文心樂。胡為乎不侍君子之側。」藏秀硯銘:「腹藏秀,眼高懸。幽懷有寄,與無墨者勿周旋。」

這些銘文根據古硯質地、器形、雕刻紋飾特點,緊扣主題,發揮想像。銘文數量雖大,很少雷同。文筆清新,寓意豐富。宜慢慢品味賞析。

2、刻硯方法

傳統刻硯方式多由工匠依樣雙鉤摹刻,效果板滯而無神采。王鏞最初按刻章方式,強行硬刻。由於硯石堅硬,未刻完一硯,雙手起泡。後偶翻陳巨來《安持精舍人物瑣憶》,見一刻硯經驗雜談,頓受啟發。隨即採用民間碑刻方式,直接用手鐵鎚敲打鑿字,刀法變得輕鬆易控,且不跑刀滑邊,效率大為提高。經過逐步探索實踐,練就了一套獨特的刻硯技巧。

王鏞硯刻多取吳昌碩齊白石篆刻技法,單刀直入,氣勢貫通。一般不起手稿,以刀代筆,刀法自由,圓轉靈動,乾淨利落,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特殊效果。布局注重整體氣象,不拘細節。字體行間疏密有致,險中求穩。其章法構成如元人山水,逸筆草草,古樸蒼勁。

硯銘正文以篆隸為主,以求古雅。落款適當用行書,以求變化。銘文位置安排根據器形靈活掌握,如遇前人銘文,相互揖讓,配合巧妙。

3、拓片題跋

展覽二部分是硯銘拓片題跋。拓片題跋是硯銘實物展補充。全面、完整地體現了作者研究過程以及創作成果,以一種優美的藝術形式展示給觀眾,圖文並茂,視覺效果更佳。讀者可從精緻的畫面設計中,輕鬆獲得大量信息。

古人云:「遠觀取其勢,近看取其質」。整體看,拓片題跋象一幅半抽象繪畫。首先進入眼帘是大塊黑色硯台拓片。拓片源於實物,但和實物相比別有一番風味。如《雲擁皓月硯》、《戲珠硯》拓片,圖形裝飾若隱若現,邊緣線條模糊朦朧。但虛中有實,圖中拓片銘文黑白分明,清晰展現了篆刻刀法軌跡,藝術效果極為強烈。如老子所云: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一張拓片僅用黑白兩色,表現了豐富的形式美。

拓片題跋文字對畫面形式有補充陪襯作用。優美的書法與實物拓片形成具象與抽象、線與面的對比。題跋構成形式吸收傳統繪畫章法,虛實相生、線面結合。每組文字排列緊湊、疏密有致。字形大小略有變化,字體排列橫豎相間。標題多用古篆,正文以篆隸為主兼用行、草書。字體有大小篆、鳥蟲篆、隸書、行書、磚文。整個畫面組合多樣而有序,變化中求統一,與古硯文靜、典雅,穩建風格相符。

王鏞印章是一大看點,印章在題跋上佔據位置不大,但分量不輕。是整體畫面不可缺少的環節。拓片印章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形狀大小不一,種類繁多。有方形,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以及不規則的隨形印。每張拓片鈐印至少四五方,多達十多方。鈐印位置十分考究,注意畫面構圖均衡、聚散關係。黑白拓片上幾枚形態各異的硃砂印,特別提神、醒目。王先生印章既是畫面陪襯,又具獨立審美價值。單個細看,方寸之間不乏精巧的構思布局、質樸真率的刀法、婉轉靈動的線條。許多精彩細節。值得玩味。

拓片題跋形式美觀,內涵亦豐,承載不少史料信息。如《虯雲硯》題跋,既有古代硯銘作者詳細的生平考據,亦有硯石質地、色澤、圖案紋樣,雕刻工藝特點的品評介紹,拓片上部還引用《周易》《廣雅》中一條有關虯雲論述。相關史料極為詳盡,穿插不少歷史文化典故。

王鏞拓片題跋文辭優美,書法篆刻亦精彩絕倫,堪稱三絕。既蘊含眾多古典元素,又不乏現代平面設計意識,集觀賞性與學術性一體。閱讀這些圖文跋語,可盡情地分享王鏞先生收藏研究成果,領略先生審美意趣和華章文采。

三、結語

硯銘是集詩文、書法、篆刻一體的綜合藝術,歷史源遠流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獨特審美情趣,闡釋了儒家「格物致知」的哲學思想。硯銘是對文玩器物的玩賞、探究而衍生的藝術。這門藝術雖然不十分普及,但技術含量高。與當下流行藝術不一樣,硯銘是一門冷僻藝術,充滿學究氣,不宜雅俗共賞,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市場效應。從事這門藝術研究需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執著精神。

王鏞先生由好硯、懂硯、痴硯、進而著文刻石,完全出於興趣愛好,以及對傳統文化獨特審美視角。他對古代文化遺迹極為珍視,善於發現其獨特之美,並加以吸收,為我所用。他能從一片殘簡文字、瓦當圖形,發現古人行筆的率真,領悟線條之古雅。由於廣采博取,他的書畫篆刻始終高人一籌。

數年前,王鏞完成了一批瓦當題跋。從著錄考證,釋文,品評、書寫題跋,所有工作同樣是一人完成。出版發行後,受到行內人士高度讚賞。本次硯銘題跋展,比上次瓦當題跋工程更為宏大。工序更為複雜。展出效果將更為震撼。這批古硯多為傳世精品,其器型樣式、材質選料,雕刻工藝均為上乘。配上王鏞銘文堪稱珠聯璧合。

王鏞先生這次展覽不僅僅是對文房四寶的摯愛,還出於對傳統藝術的品質逐漸退化消失的擔憂。幾十年來,由於審美教育缺失,造成國民人文素質急劇下降。人們變得急功近利,缺乏理想、缺乏對傳統藝術美的認識。尤其近現代,由於書寫工具的改變,人們對筆墨紙硯文房四寶逐漸疏遠,硯銘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養在深閨人未識」。王鏞旨在通過這種藝術展覽,增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激發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崇敬之心。感謝王鏞先生,以藝術家的良知和責任,以近「從心所欲」之年,不辭辛苦,為我們提供如此巨大的藝術盛宴。

譚述樂

北京建築大學藝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米芾最精緻的小楷書法
石開: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文房藏珍|老墨專場
明 · 黃道周 行書《九疑》七言詩
名家寫齋號|齊白石 篆書《康壽堂》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