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話《劉邦論得天下之道》

話《劉邦論得天下之道》

《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這麼一段: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什麼意思呢?

劉邦(陳道明飾)

就是在劉邦召開慶功宴的時候問群臣一個問題:「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高起 、王陵兩個很有眼色的人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嫉恨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於是有了下面這段流傳千古的裝逼名句「談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草,保持糧道通暢無阻,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中英傑,而我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信任使用他,這便是項羽被我打敗的原因。」

韓信(焦恩俊飾)

劉邦南宮論三傑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失敗的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必須有人才,尤其是傑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戰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人才質量的高低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漢高祖的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

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須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漢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國帝王中的典範。他對張良敬之如師,自始至終保持著這種特殊關係;他對韓信,以軍權王爵相付,穩住了韓信,保證了對項戰爭的進行;他對蕭何,推心置腹,從不懷疑。漢高祖與三傑的如此關係,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邦 的精彩文章:

劉邦背信棄義,亂殺功臣 為何卻造就405年基業?
漢武帝的曾祖母,一個普通女工到太皇太后的上位史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江蘇人,為何劉邦遭那麼多人鄙視
中國歷史第二出名的皇帝:你不懂我的心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