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歸變海待?為何中國人海外留學變成了高投入低回報的尷尬之舉?

海歸變海待?為何中國人海外留學變成了高投入低回報的尷尬之舉?

出國留學過去一向是很高大上的事,數年前「海歸」一詞代表的就是筆挺的西服、優雅的談吐、體面的工作還有永不褪色的金飯碗。近年來,許多曾經頂著光環回國的海歸們,卻漸漸褪去了光芒,甚至成了海外歸來的待業青年,由此產生了一個新名詞叫「海待」。「海待」的出現,讓留學變得有點尷尬,就像圍牆,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至於箇中滋味,冷暖自知。

據統計,全球目前有超過500萬學生在其祖國以外的國家接受教育(即留學人員),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67%,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人數增長較為明顯。目前中國在海外留學的人員超過150萬人(僅2016年中國就有56萬人出國留學),約佔世界留學生總數的30%,這意味著每三名國際留學生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

現在,中國既是美、加、英、澳等英語國家的最大留學生生源國,也是日、韓、新等大中華文化圈國家的最大留學生來源國。並且已經連續7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近五年,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數量也增長迅速,留美就讀初高中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增長近三倍,最小的僅有10 歲。

經過多年來「海歸」、「海待」們傳遞的經驗,中國留學生現在對專業的選擇已經逐漸趨於理性化,參考「適當的專業」進行院校選擇,從去年的43%上升至46%,成為第一因素,而「學校排名」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考慮因素,數值降至41%,高達77%的學生表示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留學專業。根據2017留學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留學專業的選擇已從扎堆的商科轉向就業前景更廣的專業,理工科、設計、計算機、傳媒,選擇這幾類專業的比例不斷提高。學習設計類專業如平面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等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想要在出國留學的時候「任性」地選擇學校與專業,一切都是要靠家庭經濟條件來決定的。以美國為例,絕大多數的中國留學生都是自費在美國學習,美國大學對每名留學生每年收取的學費(含住宿費)為3-5 萬美元(人民幣約為20-33 萬)之間。2015/2016 學年,美國僅留學生學費就為美國經濟貢獻了近360 億美元的相關營收,其中120 億美元來自中國留學生。其他國家的情況也是各有不同,英國是學費和生活費最高的國家,加拿大生活成本最低。而英國學費昂貴與其學制有關,例如以授課為主的研究生課程,12個月就可完成所有學業。

雖然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學費,但留學人數仍然每年都在增長。為了讓子女享受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生活環境,把子女送往高等教育水平發達的國家已成為中產家庭的共同選擇,當然這一部分人群中也不乏為了面子,而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孤注一擲將孩子的學業當投資的成份。以近日去澳洲留學6年回國底薪兩千的事引發熱議的小林為例,為了去國外讀書,小林的父母賣掉了唯一的房子,賣了150萬,其中120萬給小林做留學基金。最終在澳洲六年留學,一共花了180萬,掏光了家底。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海歸」的薪金標價普遍不高,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千元到1萬元的佔比71%,有超過四成海歸月薪不足5千元,只有15%的海歸收入超過萬元。不說「海歸」可以就此飛黃騰達,就連距離賺回留學花費都是遙遙無期。「海歸」遭遇嚴重貶值的現象,也已成為當前不少普通百姓特別是有意向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普遍關注。

「海歸」變成「海待」也是最近十年左右才出現的情況,而這十年正是中國各方面都取得飛速發展的十年。或許在這裡可以用這十年作為分水嶺來分析「海歸」貶值成為「海待」的原因。

首先,以前出去的留學生,很多都是由單位公派的優秀人才,為了彌補國內相對落後的情況而派出去學習,這些人在國外增長了見識,其掌握的新思路、新方法在面對國內陳舊的模式時,顯得游忍有餘,也顯現出其異於常人的能力。

而現在出去的人,很多雖然也是優秀人才自費出國留學,但由於回國後缺乏相應經驗,同時國內外差距減小,留學人員的競爭力有時反而遜色於在體制內一步步走上台前的「土包子」;其次,有些公派出去的優秀人才,因為足夠優秀而被國外機構挽留而滯留不歸,單位對履約歸國人員也會加倍讚賞而委以重任。而現在出去的人,很多都是以「鍍金」混文憑為目的,並沒有具體指導目標,回國後面對激烈的競爭顯現不出其優勢所在甚至不知所措;第三,前期出國的人員面對的科學技術要比國內先進,留學人員學成回來,馬上就可對原有的技術填補空白,得到重用是理所當然的。

而現在出去的人,有的沒有經過細緻的比對,選擇的專業技術早已被國內所超越,回國後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自我定位高不成低不就,成為待業青年也是正常不過的事。

當然,「海歸」大規模變成「海待」並不代表著出國留學就是錯誤的選擇,「海歸」中的優秀人才依然會成為用人單位爭搶的對象,並受到重視和重用。只不過因為現在的留學人員基數已經是以前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加上各種原因在與國內高校畢業生的競爭中沒有優勢,就映襯出「海歸」變成「海待」的現象多了,讓人產生「海歸」整體失敗的錯覺。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不斷交融,國內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地改革完善,諸多高校在提升教育質量方面也各有創新,諸如與國外高校聯辦「**班」或許組織海外「遊學團」都是加強與國外高校交流學習的方式方法。與海外院校交流多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國內教育理念和高校教育質量。國內高校學生具有熟悉國內體制的認識優勢,通過加強對企業運營模式的理解加上先進的專業技能理念,綜合能力並不會遜色於就讀於國外普通高校的留學生。如果不是遇上世界排名前列的名校留學生或者特別優秀的歸國留學生,國內高校畢業生在與「海歸」人士競爭工作崗位時,還是具有一定的「主場」優勢的。

歸根結底,「海歸」變「海待」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海歸」群體自身素質的分化,其待遇與預期也與此前形成明顯的落差。隨著出國留學人員從「精英」逐步走向「大眾」,也意味著「海歸」已不再會是上岸就能捧上「金飯碗」的「特權者」,而是應該像普通人一樣「排隊取號」。

面對如此嚴峻的「海歸回潮」就業情況,廣大的家長們在考慮將孩子送出去深造的同時,也是要量力而行的。假如傾家蕩產、緊衣縮食地準備培養「海龜」,最終卻長成「海帶」,甚至因為心裡的不平衡,「海帶」變成「啃老族」,當年揚眉如氣地送孩子出去留學的喜悅,在轉化為歸國後家徒四壁的苦惱後,喜劇變成悲劇就真的悲劇了。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閃光,不過想要成為金子還是要靠個人對自我素質的不斷提煉,花巨資換來的一紙文憑並不能變成「飛毯」帶著人一飛衝天。這是一個靠真本事吃飯的年代,不論是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還是國內高校畢業的學生,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不斷的努力,一步一個台階才能真正踏上職場金字塔的頂端。

作者:小邪

篇幅有限,可以看看老蔣推薦的更多好文:

掃一掃,關注蔣校長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校長 的精彩文章:

人民幣瓦解美元結算霸權,中國數千億物資不再白送美國
回顧九一八事變:東北軍40萬人,卻只有他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韓國經濟的噩夢開始了,虧損11億,又一韓國企業全線撤出中國
從章瑩穎失蹤案看美國人權

TAG:蔣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