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雙一流」建設不應該論文獨大 | 教育觀察

「雙一流」建設不應該論文獨大 | 教育觀察






撰文 |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博士)



 

 




「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中國高校的質量與水平,作為高校,第一任務還是培養人,因此,無論「雙一流」如何建設,不能忽視教學等基本育人能力與水平的提高。目前「雙一流」建設上,普遍出現了論文指標獨大的現象是應該引起我們警醒和重視的。科研論文不應該成為「雙一流」評價的核心依據。



毫無疑問,對於「雙一流」的評價是最複雜也最有爭議的。坦率地講,「雙一流」掀起了兩個現象,第一就是人才大戰,第二,就是更在意重視能拿到論文的學科的建設,比如,很多高校在收縮其他學科的同時,紛紛擴展生物、化學、醫學類學科建設。根據本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以擁有一流學科的大學數目來計,排名前三甲的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

(30所)

,化學

(25所)

,生物

(16所)

,藥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專業總計22所。這些現象背後,其實都有以論文論英雄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高校以及廣大科研機構習慣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評價、激勵科研人員,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以論文為核心的激勵,職稱晉陞等,比如對發表SCI論文的獎勵,至今仍然廣泛存在。SCI在非互聯網時代尤其具有積極重要的價值,但時至今日,其基本價值意義已經大幅縮水,我們仍然圍著SCI轉是比較可笑的。論文不等於人才,論文不等於國家治理,論文不等於技術,技術也不等於產業。科研成果只有轉化後才能體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論文數量和引用數量都不是生產力。




對人,對學校的評價,應該是一個複雜的評價過程,原則上講,定性與定量結合評價會更適合。在定性評價上,受制於文化原因,我們有很多難題有待克服,即便是在定量的評價上,也就是在數據的採用上,毫無疑問,應該更為全面,包括充分利用互聯網開發數據,以全面反映學校教學與科研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數科研論文。在大數據時代,或者說人工智慧時代,一些關聯的間接數據,往往可以給我們描繪出一個相對真實的全景,非常值得考慮。



即便是對科研論文,我們也不宜過度迷信,需要破除一些誤解。很多高校領導在這方面甚至欠缺一些常識,過度放大了一些科研論文與排名,我這裡舉一個例子。




近年大家都比較迷信ESI的排名,也經常作為學校科研成就廣泛介紹。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

是基於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

(ISI)

早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 ISI公司資產重組後,ESI成為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公司

(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

的一部分。




科睿唯安公司基於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對資料庫中近10年多的數據進行統計,按照其劃分的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給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的排名等,是衡量研究機構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



在這個指標上,中國高校近年進步很大。截止2016年12月31日,我國至少有一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的高校數量為200所,總數比2015年底增加27所。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量為812個,比2015年底增加了141個;在ESI全部22個學科中,高校有21個學科進入前1%,空間科學未有高校進入。




獲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不錯,但是和發達國家的一些著名大學差距還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1%並不是指你是前100個,在很多學科上,1%都有上千所學校與機構,在臨床醫學學科,則超過4000家。取得1%很不錯,但距離真正成為一流,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點擊閱讀作者的上一篇文章:《十問「雙一流」》)






製版編輯:艾略特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非虛構寫作

|馬丁之死|蘭花進化謎團

|天問專欄


青蒿素

|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

|博士後

|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張鋒

|

楊振寧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劉若川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購買課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立享限時特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三位引力波獵手,獲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雙一流」對普通高校意味著什麼?| 教育觀察
陳十一: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生難求的機會 | 人物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