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盛宴還是良莠不齊?——七大展覽實地評測

藝術盛宴還是良莠不齊?——七大展覽實地評測

GIF/1211K

編者按

距今秋的重大藝術盛事「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在北京七大美術館的開幕日期已將近一周,在開幕之前便飽受期待的「德國8」的真實水準和面貌究竟若何?七個美術館展覽各有什麼特性?在現場看到大師原作又有哪些特別感受?

《庫藝術》多位編輯走進「德國8」七大美術館, 為你帶來各大展覽實地評測及來自各自視角的觀感。

攝影的語言——杜塞爾多夫學院

展覽地址: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9.16—10.22

觀展感受關鍵詞

專業系統 / 大師原作 / 布展脈絡不清晰

民生展覽現場

在「德國8」的七個展覽當中,「 攝影的語言」的參觀人數可能不是最多的,但卻可能是吸引了最多的專業攝影師的展覽,展廳中稀稀拉拉的觀眾當中,十有八九都背著單反。

的確,能夠在國內一次性、系統化地看到這麼多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大師的原作,機會相當難得,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攝影藝術家,無論是在專業領域還是商業上都成就非凡,另外一些則是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攝影的語言」則帶來了他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

民生展覽現場安德里亞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作品

令人詫異的是,整個展覽似乎不是以時間為序的,因為年代最早,輩分也最大的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以廢舊工業建築為題材的經典黑白照片被放在了左側展廳的底部;更不是以風格排序的,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的戲劇性強烈的作品與坎迪達·赫費爾(Candida H?fer) 莊嚴肅穆的圖書館攝影在一室之內並置;策展人和館方似乎僅僅考慮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空間,而完全忽略了藝術家之間的師承關係以及他們作品中潛在的相互影響,對於不太了解德國攝影歷史的人來說,這樣的布展方式無疑喪失了一次全面深刻地認識「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契機。

民生展覽現場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作品

當然,所有的攝影作品本身還是非常打動人的,並不需要多麼深厚的專業知識就會被震撼到,原作巨幅的尺寸和清晰度也加強了這種直觀的感受,德國人特有的理性和哲思的氣質貫穿在整個展覽當中,並未因藝術家個體和題材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民生展覽現場 卡塔琳娜·西維爾丁(KatharinaSieverding)作品

以貝歇夫婦為首的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六位藝術家的作品佔據了三個展廳中大部分空間,雖然各自關注的主題不太相同,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顯示出了攝影「類型學」的鮮明特點——理性的立場,宏觀的角度,驚人的細節。以「上帝視角」著稱、並曾創下世界攝影作品拍賣記錄的安德里亞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帶來了他最經典的部分作品,包括「平壤」系列和「F1進站」系列;坎迪達·赫費爾(Candida H?fer)參展的公共空間攝影中的一幅是她曾經獲得「世界上最美的書」的攝影集的封面作品;被認為受老師影響最小的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除了他最富盛名的巨幅人像,還展示了幾幅他購於歐洲南部天文台,原本用於科研又後期處理過的「星空」……

民生展覽現場 伯恩和希拉·貝歇(Berndand Hilla Becher)作品

除了最早時期的貝歇夫婦,幾乎所有參展藝術家都選擇了大尺寸的表現方式,也許正如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所言,攝影曾一度被看作是二級藝術,是超大的尺寸賦予了它與繪畫同等的地位。

民生展覽現場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Mühe)作品

此外,儘管離二戰結束已經七十多年,但德國似乎還未完全走出戰爭的陰影,難以置信的是,在最年輕的安德里亞斯·穆埃(生於1979年)身上依然看得到這樣的頹喪和絕望,此時你也許會有一種錯覺,也許對於這個民族來說,戰爭的瘡疤一直會刻在他們的血液里,世代交替。

民生展覽現場 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Mühe)為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拍攝的個人照

藝術之規——德國當代藝術

展覽地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9.16—10.29

觀展感受關鍵詞

作品豐富/ 布局合理 / 展廳光線不合理

央美展覽現場

進入展廳第一眼望到的是弗朗茨·阿克曼強烈的色彩,走進觀看則注意到畫面之上物質材料的拼貼,旁邊是卡塔琳娜·弗里茨的雕塑《男人與鼠》,一隻黑色大老鼠與阿克曼的色彩置於同一空間,總用一種強烈的衝擊,但又莫名的和諧。

央美展覽現場 卡塔琳娜·弗里茨 (Katharina Fritsch)作品

在丹尼爾·里希特的作品前停留了大量觀眾,單是里希特的名字就足以吸引人群,加上精彩的畫面總令人忍不住多看幾眼,他的大幅作品《菲諾克斯》前更是圍滿了拍照者,強烈的色彩,詭異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里希特風格」,看到這些黃色、綠色、紫色……各種顏色並且變形的人物形象之後,你竟不覺得奇怪,而是覺得理應如此。

央美展覽現場 丹尼爾·里希特(Daniel Richter)作品《菲諾克斯》局部

亞伯拉罕·大衛·克里斯蒂安的青銅雕塑幾乎霸佔了一個獨立的展覽空間,靜穆,莊嚴,整齊劃一的陳列著,有一種宗教的儀式感,同時,作品用玻璃與外界隔開,似乎與觀眾有一種疏離,畢竟他們與玻璃外的豪放筆觸有所不同……

央美展覽現場 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作品

再往裡移一步則又是一個精神世界,這便是 「藝術之規——德國當代藝術」展覽的獨特之處,參展的17位藝術家是17個獨立的精神個體,總有一個靈魂可以吸引你,近90組作品之中,總會有令你欣喜振奮的一件。整個展覽也確能令人感受到德國當代藝術中的自由氣氛,這種自由不僅體現在色彩的豐富性,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之中,最為重要的是精神自由。無論是上世紀60、70、80年代的作品,還是21世紀的作品,都內含藝術家自身想要表達、創造的事物,似乎年代並沒有給德國藝術家帶來太多精神上的限制。

央美展覽現場 漢納·道波溫(Hanne Darboven)作品

或熾熱,或冷靜,或詼諧,或嚴肅的17個獨立精神個體放置於同一展覽之中,竟不會令人產生不和諧之感,或許這來源於個體精神背後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他們通過各自的形式達到精神自由之境,同時也共同構建了民族精神和獨特的民族氣質。

央美展覽現場 休伯特·齊科爾(Hubert Kiecol)作品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

展覽地址:今日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9.17—11.12

觀展感受關鍵詞

經典 / 保守/ 輔助資料不足

今日展覽現場

展覽被布置在了今日美術館的二層,一上樓就聞到了一股濃重刺鼻的油漆味,剛裝修過的味道瀰漫於所有展廳,一直伴隨著整個參觀過程,倒是和「新媒體」的主題暗暗相合。

展出的作品內容和布展方式並沒有太大的新鮮感。在來到現場之前,「德國新媒體藝術」幾個字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這個展覽呈現的是德國當下最前沿的藝術媒介,譬如嗅覺藝術什麼的,但實際上,這裡的「新媒體藝術」概念應該來自於它最早的定義,即區別於繪畫、雕塑等傳統形式,凡是以錄像、視頻、電腦等媒介進行創作的種類都算在其內。因此,光從字面上來講,「新媒體藝術」似乎翻譯的不夠準確,更確切地說,這基本是一個有關「媒體藝術」的展覽,與「新」的關係並不大。

今日展覽現場 朱利葉斯·波普(Julius Popp)作品

也許是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了解到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今天的的德國媒體藝術發展的軌跡,策展人特地在牆上用圖示標註了參展的七位藝術家的作品從早到晚的順序,最早的是創作於1995年哈倫·法倫基(Harun Farocki)的《110年間離開工廠的工人》, 最晚的是馬塞爾·奧登巴赫(MarcelOdenbach)去年創作的《無物可證》。幾乎所有作品的觀念性都很強, 題材也比較沉重,七個藝術家的作品當中,就有一小半的內容是與德國歷史有關的,但這類傾嚮應該是策展人有意為之,而不是當前德國媒體藝術家的主要特性。

策展人似乎是想通過不同時代的幾位代表性媒體藝術家的作品來階段性地梳理一下德國媒體藝術的歷史,但對於一個以精準科技和前衛實驗著稱,並曾創立世界上第一個以互動藝術媒體中心ZKM的國家來說,「凝固的時間」只能算是一個及格線之上的展覽,遠遠算不上驚艷。

今日展覽現場 馬塞爾·奧登巴赫(Marcel Odenbach)作品

一進門處朱利葉斯·波普(Julius Popp)的字母水滴裝置倒是會讓人眼前一亮,不過也僅止於此;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則自帶一種相當詭異的幽默感,需要絞盡腦汁去理解,但其中腦洞大開的創意和與眾不同的呈現方式還是吸引了不少眼球。

今日展覽現場 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作品

哪怕在參觀完所有作品之後,展覽名稱「凝固的時間」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這一點在介紹性前言中也沒有任何提示。如果你想要在展覽中找尋創意和趣味,它真的不是一個好的展覽,但對於想要了解德國媒體藝術歷史或對其中某個藝術家作品感興趣的人,「凝固的時間」或許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日展覽現場 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作品

未來一代——德國當代青年藝術

展覽地址:白盒子藝術館

展覽時間:2017.9.15—10.31

觀展感受關鍵詞

青年/作品不成熟/展廳效果弱

白盒子展覽現場 朱莉德·福格特(Jorinde Voigt)作品

白盒子藝術館展覽主題是「未來一代——德國當代青年藝術」,展出六位德國當代青年藝術家的繪畫、裝置、觀念等作品,意在呈現最新的德國精神面貌,並與中國青年藝術家進行比較,但不知為何,當我走進展廳之後全然沒有這種感覺。

沒有什麼感覺?沒有感受到精神面貌的呈現!

德國當代藝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當代藝術也深受其影響,所以對於德國青年藝術家我們也一直抱有更高的期待和崇敬的眼光,筆者亦懷著這種心態走進白盒子藝術館,但觀看過後卻不盡人意。

首先放眼牆面之上的油畫作品,一看望去,色彩和圖案確實吸引人,但稍微走進觀看就會失去耐心,因為這與中國學院內的學生作品並無太多區別,所謂通過生活材料反映內心世界的繪畫目的並沒有在作品中達到,起碼筆者認為並未到達。

白盒子展覽現場 阿麗佳·柯維德(Alicja Kwade)作品

展廳入口左側是馬蒂亞斯·維斯切爾的《無題》,作品描繪的是一個立方體空間內,中間矗立一根灰色圓柱,柱子左側是一個身著藍色上衣,綠色褲子的女人背影,人物設色與畫面整體色調搭配的十分和諧、舒適。但對於精神性呢?這幅創作於2016年的油畫作品所要表達的是自身生命狀態,還是一種群體精神狀態?無論是那種表達都顯得過於混沌不清,無法令觀眾產生強烈共鳴,或許這也是作品命名為無題的原因之一吧。

在空曠的展廳之中還放置有裝置作品,白盒子藝術館可以算是798藝術區較大的藝術館之一,也只有在這樣的場館中,這類大型裝置作品才有足夠的空間得以呈現,但這些裝置,或也可稱之為觀念藝術的作品,無論是其本身還是在展廳中的呈現效果都顯得過於簡單化。

白盒子展覽現場 邁克爾·塞爾斯托夫(Michael Sailstorfer)作品

展廳中央是邁克爾·塞爾斯托夫《火爐》,鋼、木頭材料與塗料的結合,營造出完美的機械效果,或許這就是德國機械製造業這一時代熔爐的產物,不過置於展廳之中則顯得格格不入,周圍既無相關主題的呼應,又無燈光效果的配合,與其旁邊大衛·施奈爾的油畫作品《瀉湖》完全是兩種視覺效果。

或許很多青年藝術家在作品技法和創作觀念上都還在探索過程中,或因筆者剛剛從央美「藝術之規」轉戰至「未來一代」,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與已享有盛名的藝術家之作相比,確實存在很大的落差。

肥沃的土壤應不會長出發育不良的莊稼,德國青年藝術為何如此不盡人意?是事實如此?還是本次展覽的選擇問題?

白盒子展覽現場 阿麗佳·柯維德(Alicja Kwade)作品

展覽評測下篇明日繼續, 敬請期待

如果你有不同觀點,歡迎留言,與我們一起分享你的見解。

《庫藝術》十年抽象研究文獻圖書現正火熱發售中

十年積累,涵蓋批評家與藝術家抽象文獻內容

300多頁特種紙全彩印刷,帶來極佳閱讀感受

內頁含影像內容,通過掃碼觀看藝術家現場訪談

購買可得「以抽象的名義」青年藝術家作品畫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梅清——黃山十九景圖冊
何桂彥:「後抽象」——抽象藝術的一種新的可能性
「浮世山水行」之尹朝陽
將色彩的靈魂與命運引領永恆——尼古拉斯德斯塔埃爾
布日固德:一筆然矣

TAG: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