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游北京中山公園

游北京中山公園

我總以為,人的一生應當有一定次數的外出旅行,而每一次的旅行,都應當是輕鬆愉快的。在旅行中,我們可以開拓眼界,欣賞美景,了解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放鬆心情。

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歷史和獨特的景觀,不同的景觀又有不同的看點,我以為,旅行中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我是不太喜歡到那些所謂的什麼九大奇蹟,十大景觀之類的地方,這種營銷式的語言對我而言毫無意義。有時,一街一巷,一亭一院,都足以令人觸摸歷史感悟人生,可以讓人心靈得到凈化,心情得到釋放,這樣也就足夠了。

比如很多人都去過北京的故宮,認為到了北京不看一下故宮,那可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卻往往忽略了與故宮僅一牆之隔的中山公園,在我看來,這反而是很可惜的了。

中山公園緊鄰故宮西側,有東、西、南三個門可進入中山公園,與故宮60元的門票相比,中山公園僅需3元,這個價格低的都讓我不好意思使用可以享受半價的機會,而這個價格在我看來,也是與他的歷史地位不相符的。

中國的古代先人無不對神靈頂禮膜拜。而在諸神當中,土地神似乎算是地位最低的了,然而先人們對土地神的敬奉卻最為普及,幾乎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會有專門的場所供奉土地神,只是規模不同而已。其中原因,大概是民以食為天,土地滋生五穀、生養萬物,實在是不能不供奉的了。

對於皇家帝王而言,尤為重視對土地神的祭祀。《太平御覽》稱「國以民,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明永樂18年,朱棣就將這個曾在遼、元兩代稱為興國寺的地方,闢建為社稷壇,用以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

到了民國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創意、主持下,將社稷壇闢為公園並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是當時北京城內第一座公共園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中山公園與故宮僅一牆之隔,與故宮一樣的硃紅色圍牆,黃琉璃瓦鋪頂,無不彰顯著皇家氣派。對於中國古代的工匠,我歷來是尊崇有加,始終懷著一顆無比敬仰的心,在他們身上,我一直能感覺到中華民族的那一種勤勞、堅韌、智慧的精神,而他們連半所大學也沒上過。

從中山公園正南門入園,穿過門廳,迎面的是一座高大的四柱三樓藍琉璃瓦頂的青石牌坊,上書」保衛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題寫。這塊石牌坊原先並不在此,而是建在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衚衕西口外大街上,修建的起因是在1900年6月,清軍恩海殺死了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據此,列強趁機向清政府進行威脅、訛詐。1901年,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有」為克林德建碑「的條款,1903年,清政府在克林德遇害處所,與街同寬建」克林德碑坊「。由此可見滿清帝國的衰落無能,與帝國主義的醜惡嘴臉。

好在時間不長,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協約國的提議下,將其移建至中央公園,改名」協約公理戰勝紀念坊「。碑坊的左右石匾分別刻有移建時間,西邊刻有公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東邊刻「中華民國八年三月十五日」。1952年,為紀念」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改名」保衛和平「坊,可謂意義深長。

穿過埤坊,兩側松柏蔥翠,在青石鋪就的道路正中,立著孫中山銅像,銅像高3.4米,重1.8噸。基座高1.6米,為黑色大理石貼面。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書寫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題字。

紀念銅像是1983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1986年11月12日舉行了落成揭幕式。銅像為孫中山站立姿勢,一手叉著腰,一雙睿智而憂鬱的眼神望著這個飽受磨難的大地,他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雖然他的理想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實現,他是帶著遺憾而去,然而他也應該欣慰地看到,如今的新中國早已煥然一新走向繁榮。正如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一棵棵上百年的蒼松翠柏一樣,雖然歷經多少風雨,卻依然挺拔著,永遠都不會倒下。

從孫中山銅像往東走不遠處,有一塊巨大的太湖石--「青雲片」。石高九尺,長一丈,圍二丈一尺。這塊石頭造型奇特,它可是大有來頭,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別有洞天」景區內時賞齋前的遺物。

此處的「青雲片」和頤和園的「青芝岫」原都是明萬曆年進士、書畫家米萬鐘的愛物。米萬鍾是大書法家米芾的孫子,家中十分闊綽。米萬鍾喜歡畫石,也喜歡到處尋找奇石。「青雲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窩山中,米萬鍾原想將它們移至勺園,後因家財耗盡而棄於房山良鄉山野中。難以想像,在那樣的時代搬運如此沉重的巨石,要耗費多大的人力財力,竟然讓一代巨賈也落得個家財耗盡。

之後,二石被乾隆發現,將「青芝岫」運到了頤和園,如果去過頤和園的朋友都會知道,那一塊巨石被後人稱為「敗家石」,由此可見,搬運這樣的巨石要耗去多少的錢財。而「青雲片」運到了圓明園時賞齋。乾隆對「青雲片」十分喜愛,曾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親自為「青雲片」題寫名字並做御詩八首。詩中云:「當門湖石秀屏橫,坐喜松陰滿砌清。時賞試言應為好,樹姿花意盼春晴。」

然而更讓國人感到恥辱的是,圓明園因遭八國聯軍焚,這塊巨石也被荒廢在了一片廢墟之中,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一園林瑰寶,「青雲片」石1925年由圓明園移至中央公園內。一塊奇石,從默默無聞深居山林,到進入皇家園林,直到荒廢,曾經享受過至尊的榮耀,也經歷了屈辱的荒涼,命運竟是如此多舛。

在孫中山銅像西側,建有一座小巧的六角小亭,稱為「習禮亭」。習禮亭位於社稷壇中軸線上,為單檐攢尖,黃琉璃瓦頂,建在兩層台基上,上層台基為石質,下層台基為磚砌。亭為朱欞門窗,面北一方為隔扇門,其餘為檻窗。

習禮亭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陽門內兵部街鴻臚寺衙門內,是明、清兩朝專為初次來京的文武官員、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貢使等演習朝覲皇帝禮儀之用,故名習禮亭,亦稱演禮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鴻臚寺被焚,此亭倖免。不久英軍強佔鴻臚寺做操場,清政府被迫將習禮亭遷至戶部街禮部衙門院中。清末,禮部改為典禮院。1912年典禮院為鹽務署占駐,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園。

沿著習禮亭一路往西,就來到了唐花塢。唐花塢始建於1915年,當時為磚木結構,建房14間,整體為飛燕展翅形式。1936年、1964年先後多次修繕,1970年因園內重點工程拆除了其前面的山石,1992年5月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後的唐花塢保持了原有的飛燕展翅造型,兩翼屋面加高,方便採光,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

整組建築具有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屋面脊吻、蹲獸皆全,下飾紅柱、紅門窗,盝頂中間和重檐之間鑲彩色玻璃。南面為正門,懸掛著董壽平手書「唐花塢」匾額。門內中央有一涵水石1座,產自易縣西陵山中,石上長有綠苔非常可愛。涵水石後有一座似橋狀廊子,紅漆門樓,門樓上懸掛一塊「玉堂富貴」匾額。東、西兩側各建8間花房,為半壁式,兩端均有門。

取名唐花塢的原由是:「唐」與「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即是在暖房裡培育的花,亦叫「堂花」。《燕台口號一百首》有句云:「最是唐花偏爛漫,卻烘地窖借春開」。唐花塢是公園內常年展覽花卉的地方,多年來公園運用花期控制技術,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臘月同時開放,成為京城花事一景。

唐花塢西側為蘭亭八柱亭。亭內有一塊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寬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晉永和九年《蘭亭修褉圖》及《題記》,陰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詩,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中的一個景點,1917年從圓明園購買運來。為保護文物,添置景觀,在壇外仿圓明園「蘭亭」之形建造。

在「文革」初期,石碑險遭「紅衛兵」拆除,想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中國的很多文物不曾毀於侵略與戰爭中,卻往往被無知愚昧的人所毀滅。幸好,當時的公園管理處為保護文物,用三合板木罩護住碑體,木罩外塗漆做成毛主席語錄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園恢復景觀,將在「社左門」內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貴文物「蘭亭八柱」清理出來,與碑一起重建蘭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連接長廊的西端,攢尖重檐,孔雀蘭琉璃瓦屋面,上有黃色寶頂,斗拱為上檐7踩,下檐為3踩,檐柱為八棱水泥柱,金柱為原石柱,亭中樹碑屏。亭子南額方之上懸清高宗御題「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

「蘭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國曆朝書法大家柳公權、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馮承素及乾隆帝臨摹的《蘭亭集序》帖。2009年公園加玻璃罩予以保護。

漫步在南壇門外,行走在一棵棵古柏中,漫天的枝葉縱橫交錯,聆聽著老樹們的低緩的呢喃聲,沉重的心靈在清風中飄搖。這兒的古樹名木以柏樹為主,大約有600多株,大多為明代初修建社稷壇時種植,縱橫排列,井然有序。南壇門外的粗壯古柏為遼代興國寺的遺物,歷經千年,故稱「遼柏」。中山遼柏是北京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柏樹。

中山公園的古柏間,又建有廊廳相環繞,走累了,隨性地坐下來聊天,不遠處的的長條上一對年邁的老人,並肩而坐,靜靜享受著這一份安寧,這就是人間無處不在的溫情,只是又有多少人能一直相扶到老,能真正享受到這樣的溫情呢。

南壇門。門外的這對石獅是1918年河北大明鎮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捐獻。兩個石獅重8800餘斤,為蹲坐式,昂首挺立,雄俊有神。西側石獅基座地上部分高47厘米,寬63.3厘米,長93厘米;石獅高199.5厘米,背寬72厘米。東側石獅基座地上部分高49厘米,寬64厘米,長95厘米;石獅高205厘米,背寬79厘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公園職工為了保護石獅,就地挖坑掩埋,直到1971年才挖出來,安置在南壇門外,供遊客觀賞。

中山音樂堂。

穿過南壇門,就來到了社稷壇祭壇。祭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於內壇核心區,正方形、三層,高0.96米,上層周長15.95米,中層周長16.9米,下層周長17.85米,四面各設四步台階,青白石砌築。上層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五色壇土,俗稱「五色土」,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稱「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銳處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與土平。

皇帝把「社稷」看作為國家的象徵,並認為受命於天,為了祈禱豐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來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害等也要到此祈禱舉行儀式。壇台四周建有矮牆,也稱壝垣。壝垣總周長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時是用磚砌牆,後塗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將壝垣改為用四色琉璃磚、瓦砌成,與壇台相呼應。壝垣四面各有一個欞星門,白石築成,門洞高2.8米,寬2.55米,門柱高5.45米,門檻高0.18米,每門原有欞星式朱漆門兩扇,今日已無存。

拜殿(中山堂)位於祭壇北,是社稷壇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拜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黃琉璃瓦屋面,飾金龍合璽彩畫。台基高0.87米,建築面積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風雨行禮的地方,據載明代以前歷代社稷壇均不設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覺得這樣有失帝王威儀,便下旨興建拜殿。這可能是北京現存明代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

正殿。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裡先後召開過四屆、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現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舉行孫中山誕辰和忌辰活動。

北壇門。與南壇門遙相呼應,四周圍牆高立,形成一個封閉的祭祀場所。

在北壇門外,立著一座格言亭,全亭為白石築成,直徑6.6米,高約8米,亭外四周有欄杆圍繞。欄杆是以12個球型石墩分4組,每組3個,中間用鐵管相連,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內側原先刻有先人格言一則,分別摘抄如下:

東側二柱:朱子之言曰: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孟子之言曰: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西側二柱:子思之言曰: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陽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南側二柱: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武穆之言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北側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些格言寓意多為治病救人,故又稱葯言亭或藥石亭。此亭為1915年朱啟鈐的好友、時任總統咨議雍濤,出於既可規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觀之由,捐資興建,是全園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門內,後因建「公理戰勝」石坊,1918年移至此處。1955年8月因認為這些格言不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公園奉令將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跡全部磨掉。

中山公園,就像是一個雜貨鋪,又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類發展史。在這裡,既能感受遙遠的封建帝王對大地的敬仰,又能深切地看到晚清帝國的衰落,以及帝國主義侵略者帶給我們的永遠的屈辱,更能瞻仰和緬懷偉大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歷史就這樣立體地層層展現在眼前,無不令人感慨不已。閑庭信步於園中,感受著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腳步,撫摸著衰朽的老樹,清風徐來,又是何等的愜意。

從中山公園出來,眼前寬闊的廣場上人流攢動,頭上是一片澄澈如海的藍天,遙想著昔日多少的帝王將相,而如今卻都化為雲煙,回頭望去,那雄壯的紫金城,威武的石獅,高聳的華表依然挺立,見證著這片蒼茫的中國大地上,人民一代又一代地熱烈又樂觀,深沉又執著地生存和開拓著,新中國在新的時代中一步步地走向強盛與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城古建 的精彩文章:

TAG:陽城古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