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札記一之鏡

《論語》札記一之鏡

圖片音樂來自網路

據說人間的第一面鏡子是女媧在用補天時收羅到一種黑曜石打磨而成。

也有傳說第一面鏡子是由軒轅帝的次妃嫫母發明。古書《物原》有載「軒轅作鏡」。《軒轅內傳》也說:「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述異》也說:「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且不管鏡子這東西是軒轅的老媽發明,還是他老婆發明。咱今天要說的重點不在這裡,而在於鏡子這什物的作用。當然,在現代的生活中,這東西的功用大家是不言而喻的了。是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器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些子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之鏡,又可謂之心鏡,只有用心才能體會其奇妙之處。

依稀記得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有沒有鏡可以明得失」史鏡,只有用憂國憂民的心才能從中看到興替的規律,才能知過者之可諫,來者之可追。

而今在《論語》中,我們也可找到三面關於做人的鏡子,這三面鏡子就是曾子曰的三句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六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說這三面鏡子之前,先嘮叨下曾子其人。曾子,名參,少夫子四十六歲。個性魯,魯並非魯莽,而是說曾子為人老實不太說話。曾子正直不欺是鮮有的。

記得中學時看過《韓非子》里有一則古文,說的是曾子殺豬的事。曰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這則故事說:曾夫人去趕集,她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夫人哄她兒子說:「你回家,等我趕集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看到曾子正想捕殺豬,曾夫人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哄哄小孩子而已,何必當真。」曾子說:「不能和小孩子開玩笑。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從父母這學習,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所以不能這樣教育孩子。」於是,曾子就煮了豬給孩子吃。由此可知,曾子的為人處世之道:以誠待人,憑良心做人。而這從他用以自省的三面鏡子可知:

第一面鏡子:為人謀而不忠乎?意為替人做事,是否忠實?而古代之「忠」與今日之「忠」解釋略有不同。古人之忠謂: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即對每一件事都要盡心儘力去做好,這就叫「忠」。如果答應了別人的事卻忘了,或沒有做好,則視為不忠,因為誤了別人的事。而單從字面上解釋則可看為,心在中間,堅定不移。

第二面鏡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為與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許下的諾言是否兌現?從這句話就可知曾子是一個很講誠信的人。也印證了曾子殺彘的故事。

第三面鏡子:傳不習乎?說的是:夫子教我們為人處事之道,是不是真正去實踐了?

這三面鏡子看似簡單,道理也很明顯,但真能做到恐怕很難。曾子的這幾句話明擺著不是文學而是學問。而這學問的難處就在於只有真真正正為過人處過事的人才能體會到。

但不管怎樣,一個人要想自己個人的修養能有境界,就要常常以這三鏡自照。當然學問不能局限於個人,而只講個人的修養也不好,必須把它擴而充之,把它放到社會政治的高度。而這就涉及到了學問的內涵與外用的的問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靈島主的塗鴉 的精彩文章:

論語》札記一之孝悌
《論語》札記一:學而
《論語》的讀書札記之絮語

TAG:海靈島主的塗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