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聽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談和紙,發現尋常中的隱微之美

豆瓣日記:聽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談和紙,發現尋常中的隱微之美

本文作者「華文天下」,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發現尋常中的隱微之美

1889年3月21日,為後世推崇為「日本民藝之父」的柳宗悅誕生於東京一名海軍之家。柳宗悅的父親堪稱文武雙全,除了少將身分之外,他嗜讀和歌,胃口也是出了名的挑剔:母親則是釀酒名家之女。或許是成長環境使然,柳宗悅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哲學科,隨即廣泛地接觸其他如宗教、美術與文學等領域。

柳宗悅題字

1914年柳宗悅偶然邂逅朝鮮李朝陶瓷器,從此深深著迷於無名匠人手制的日常工藝品之美,一旦發現相似的美麗事物便不顧一切地一頭栽入。他開始搜集佛像雕刻師木喰上人的木喰佛、京都朝市販賣的古著和下手物粗貨,甚至為了考察手制工藝品的種種而踏上朝鮮和日本各地進行田野調查。

在朝鮮舉辦工藝美術展的柳宗悅

在深掘庶民日常手藝品之美感的歷程中,柳宗悅和陶藝家友人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等於1925年將「民眾的工藝」濃縮精鍊,新創「民藝」一詞,並於來年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從此揭開了長達半世紀之久的民藝運動序幕。為了普及民藝思想,他在各地開辦座談並企畫各式民藝品展覽會,1931年更創辦《工藝》雜誌,除了內容之外,每一期從裝幀、封面設計到和紙的選擇,都是民藝思想的展現。

日本民藝館

1936年,柳宗悅在東京駒場開設日本民藝館並擔任館長,而作為民藝運動的延長線,他將民藝館的一側建築改造為個人住所,將民藝思想貫徹至生活態度與風格之中。1957年,柳宗悅獲得天皇親自授予的「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1961年於日本民藝館自宅逝世,享壽七十二歲。

柳宗悅談和紙

「紙」的日文發音與「神」(kami) 相同,將紙推崇為至高無上的存在。2014年「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並成功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無形文化遺產。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為和紙四處走訪,並作《和紙之美》一書——《和紙之美》、《和紙之訓》、《和紙十年》,三篇長文除了《和紙之美》寫於1933年,另兩篇成文於1942年。字裡行間在在流露出對和紙傳統的驚嘆及愛惜之心,娓娓描述和紙「用之美」,也表現他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尊重致敬及延續創新的渴求。

手抄和紙總是充滿魅力,凝望著、輕撫著,我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滿足。越美麗的和紙,越是不敢草率使用,如非美字美畫,只是玷污了紙。

潔白的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美紙招來美夢。我思量著紙的天性,揣測它的命運。

自然以未經掩飾的風貌,展示在人們眼前。一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任何紙張皆美。這就是手抄之美的道理。

好紙惹人憐愛。惜紙加深人們對自然的敬念,以及對美的愛憐。和紙使日本更為美麗。身處於日本,我們更不能忘記和紙。

從日常用紙可以看出國民的素養。不重視和紙的人,也不會重視美感。

就品格、天賦及威信來說,雁皮之美,無可比擬,其生命永遠不滅。剛柔並濟、虛實並存。舉世之間,再也尋找不到比它更高尚的紙張。楮皮是護衛國家的男性,纖維粗曠強韌,扛得起粗活。

柳宗悅在《和紙之訓》中提到的《紙漉重寶記》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紙漉重寶記》

在《紙漉重寶記》繪本的結尾,有一幅令人難忘的插圖:一張紙隨著輕風飛向遠方,有人追過去撿拾的圖。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紙張的尊貴,每一張紙都被人們視如珍寶。這幅畫的畫工並不是特別精巧,但畫中人物的惜紙之心卻讓它更加動人,令人難以忘懷。畫里充滿對紙張的愛惜之情。

《紙漉重寶記》插圖:一張紙隨著輕風飛向遠方,有人追過去撿拾

手工抄紙的魅力

你曾觀察過紙張的毛細孔嗎?好奇紙紋絲路的形態貌嗎?手工紙多是以纖維長的韌皮部為主要原料,再加上其他短纖維混合抄制而成。由於原料和成分比例的差異,使紙產生千面樣貌。

看似單薄的一張紙,彷若具有生命,各有性格、各展情懷。

原色褚皮紙

原色楮皮紙的纖維長,自古以來經常用於書畫創作,也因其纖維長而堅韌的特點,適用於作品的保存,當我們修護古籍、圖像時,常利用到這個紙張的特性作為修護質材。

原色雁皮紙

雁樹皮纖維的特性很光滑及透明。雁皮紙大部分用於書畫、拓印邊款、製作印譜,或圖稿用途,此種紙張久置會形成似礬非礬半礬的效果,書畫時正面的水分、顏色不易透到紙背。

雙層宣紙

雙層紙大部分用於顏色和水分較多或大型字體的創作,根據創作者對於紙張厚度或承受水分及色彩飽和度的要求,紙張會作三層或更多層的重疊。在使用相同厚度的單張紙或雙層紙時,會有明顯不同的墨韻效果,這是纖維結構的影響。

白玉手工紙

白玉手工紙適用於流暢字體的書寫及繪畫,紙質柔軟、結構結實,此一有骨有肉的特點,來自於製作過程中減至最少的填充劑與其中不同纖維特性的組合。

黃金紙

黃金紙的光澤內斂,上礬之後運用於印譜、工筆畫、版畫或小楷的書寫,都有很理想的表現。其光澤是由於打槳過程中,珍珠粉包裹纖維,因此呈現出溫潤的效果。

惜福紙

惜福紙足以韌皮與木質槳作底材,再加入筊白筍的外殼纖維抄制而成,筊白筍殼蒸煮後,並不另外漂白,所以惜福紙呈現淡黃色澤,且具有很香的青草味。

和 紙 之 美

和紙的材料極為單純,仔細賞玩,卻令人望之入迷,手抄和紙總是充滿魅力,凝望著、輕撫著,我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滿足。越美麗的和紙,越是不敢草率使用,如非美字美畫,只是玷污了紙。潔白的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真是不可思議,明明只是一張書寫用紙,光裸無瑕的紙面,卻蘊含另一種美感。美紙招來美夢。我思量著紙的天性,揣測它的命運。

我總是不停地思索,它的美來自何處。我得到一個結論,優質的紙孕育出美感,這想法應該沒錯吧。質量絕佳的原料經由手抄的過程發揮它的優點,轉生為上好的紙張,至於質量又是什麼?是與生俱來的恩澤。唯有展露恩澤,才能呈現事物美好的一面。如此一來,謎底總算解開了。

手抄紙為何溫潤?明明是天然的顏色,經過日光烘曬後,為何散發迷人的韻味?曬板好在哪裡?冬天的水為何能保護紙質?為何毛邊能添加風情?我想真理不證自明。因為,在這些情況下,能呈現最溫潤的自然恩澤。自然以未經掩飾的風貌,展示在人們眼前。一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任何紙張皆美。這就是手抄之美的道理。

紙沒有私慾。它並未憎恨世上某個特定的對象。於是,紙張有股親切的特性。不仔細觀察的人,也許漠不關心;親近紙張的人,則會感到一股難以割捨的緣分。每當我展示心愛的紙張時,見者無不為之傾倒。見紙之人,均有所體認。好紙惹人憐愛。惜紙加深人們對自然的敬念,以及對美的愛憐。

同時,我們也能感受認識日本的喜悅。放眼各國,都不曾見過如此風情萬種的紙張。和紙使日本更為美麗。身處於日本,我們更不能忘記和紙。

人類使用多少紙張?我們可以藉此來推測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然而,這只是量的估算。我們更應該注重人們使用的紙張質量,從中去估算他們的心靈富足程度。劣紙能帶來美好的文化嗎?尤其是日常使用的信箋、書籍讀物,人們選了什麼樣的紙張呢?從日常用紙可以看出國民的素養。不重視和紙的人,也不會重視美感。

如今,我們總是看輕粗劣的紙,看重美麗的紙。從選紙可以看出持有者的個性。持有者與所有物密不可分。人們永遠都應該挑選好東西。

現代人對待紙張輕忽怠慢,原因出於人們製造出許多可以輕慢對待的紙張,亦有一說是人們已經失去追求正統紙張的心意。然而,輕慢對待紙張的生活,稱得上幸福嗎?人們不應該抱著隨意處置物品的心態,無論是道德方面還是美感方面,這都不是一種好態度。隨意處置物品,將會失去感恩的心。

民藝之父柳宗悅

為何現代總會發生這麼多不幸的事件呢?也許是因為和紙的式微吧。西方紙張取代和紙,宛如野火,日漸蔓延。在採用純日式手抄法的紙張中,絕對找不到任何一張不堪入目的紙張。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已是過時的產品,急著加以改良。以結果而論,這個想法已經對和紙的質量造成重大的傷害。現在紙品之所以差,就是因為它悖離長年的傳統,人們汲汲營利的心,毫不猶豫地捨棄美感。為什麼不能利用自己的歷史來開發新事物呢?再也沒有比傳統更安泰的基礎,倘若人們能活用傳統,在造紙方面,日本應該無人能敵。

舉凡和紙皆美,也許有人質疑這話言過其實,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過往的和紙中,找不到醜陋的作品,因為它們都是以保證美麗的手抄法製作而成。即使是當今的手抄紙,遵循傳統做法還是較為可靠,遵循古法製成的和紙絕對不會差,因為古法容不下一點造假。背負歷史傳統的手抄和紙,絕對不會出錯,我們僅能比較其美麗程度。

雁皮、楮皮與三椏,三者可說是紙料的王公貴族。此三者的纖維,交織成各式各樣的和紙。

雁皮紙居上,楮紙其次,三椏紙再次。就品格、天賦及威信來說,雁皮之美,無可比擬,其生命永遠不滅。剛柔並濟、虛實並存,舉世之間,再也尋找不到比它更高尚的紙張。楮皮是護衛國家的男性,纖維粗獷強韌,扛得起粗活。拜楮紙耐用之故,和紙才能發展至今,少了楮皮,世界不知將失去多少力量。相較之下,三椏則是使紙界更為柔和的女性,再也沒有比它優雅的紙張了,其肌理細緻,觸感柔和,個性溫穩。少了三椏紙,和紙勢必會失去幾分風情。

雁皮、楮皮與結香,三者互相扶持,守護並孕育和紙的生命。使用時,只要視喜好挑選即可。無論選擇哪一種,都能見識和紙之美。

現今流傳的抄紙法,分為溜漉及流漉兩種。古代只有單一製法,隨著時代演進,發展為兩種。如今,我們可以從「細川紙」看到這段歷史。溜漉法等待靜止,流漉法則全靠動作。一動一靜,攜手孕育和紙的世界。前者靜待纖維沉積,追求厚度,水迅速往下垂落,只留下紙層。越前的「鳥子紙」即以此法聞名。

然而,日本的製紙法可不只有溜漉,手抄和紙還有一個驚人的手法——不停擺動的流漉法。將簾模放進木槽里,使紙漿在上面流動。纖維隨著手擺動的方向,排列、纏繞、交疊在一起,達到所需的厚度時,再以華麗的手勢將水甩干即成,所有動作皆靠奇蹟手技。沒有這等好手藝,就無法完成流漉。這種做法更像是手抄的根源。「仙花紙」5、「書院紙」、「石州紙」6,以及其他知名的和紙,都是採用這種方式製作。

在流漉法中,有件物品發揮了不可思議的作用——黃蜀葵。少了它,流漉法就無法成立。不曉得是誰發現了黃蜀葵根部會分泌黏性強的透明液體,這是把紙漿化為紙的媒介。這種不可思議的黏液,可以使纖維飄浮在水中,在抄紙的時候,減緩紙漿流動的速度,加強纖維纏繞的程度,也能在甩水時順便帶走灰塵,離開竹簾後,便能將原本疊在一起的紙張分開。流漉法的製程中加入黃蜀葵後,能使製作者的手自由擺動,使紙張兼具美麗與強勁。此處亦可窺見自然的奧妙,令人驚嘆。唯有人們在獲得神助的情況下製成的紙張,才夠格稱之為紙。

眾人皆知過去的紙質精美,無須多言。如今,除了日本之外,世界上還有手抄造紙的國家嗎?儘管日本的造紙業已經沒落,世界上還找得到像日本這樣保留手抄造紙技術的國家嗎?未來,日本肯定能創造出更優秀的紙張吧,造紙還有發展的餘地,希望這個想法能為我們帶來勇氣。從昭和的這一年起7,未來肯定能有一番作為吧,只要人們傳承古法,將古法發揚光大,絕非不可能。有志者,必能轉動眼前的歷史,我對此堅信不疑。

但願人們能發揚和紙的日本精神。

[名家推薦]

今日,這本《和紙之美》在台翻譯出版,正好提供你我感受柳宗悅來台前夕對民藝的所思所想的一道窗口。

——林承緯 民藝、民俗學者,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美紙招來美夢」,希望已經習慣在虛擬世界中生活的人群中,還有些迷戀實存的讀者。

——巫佩蓉 台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

什麼是生活里的美學?柳宗悅的思索,帶你認識和紙工藝的精神底蘊,以及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價值。

——陳韋聿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自然界的四季交替、日晒雨淋,吸取大地精華的長纖植物,人們用它來造紙。造紙工匠以真誠的心、細緻手法,成就了深具觸感、溫潤及令人無法言喻的質樸韻味。它的美「渾然天成」,叫我如何不珍惜呢?

——陳瑞惠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純粹何以感動人?從和紙傳統工藝實作、到生活美學的實踐,跟著柳宗悅惜物之美的哲學,在樸實的紙張間,看見和紙謙遜的厚度。

——劉悅德 設計師、第二十二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

和紙之美

9.1

作者:[日] 柳宗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類型:日本/工藝/好書,值得一讀/柳宗悅/設計/和紙/我想讀這本書/藝術/漂亮/朋友推薦,很想讀一下=

(全文完)

本文作者「華文天下」,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6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華文天下」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喵嗚畫報 NO.2-橘桃,毛桃中的黃金桃!
豆瓣日記:三星堆博物館參觀紀實
豆瓣日記:大足石刻:凈土十六觀
豆瓣日記:有老友記陪伴的十年
豆瓣日記:京都的街道,是沒有嘴巴的怪物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