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連英真的是一個很低調的人

李連英真的是一個很低調的人

李連英

史上最著名的太監大概是李連英。一般寫作李蓮英,那是錯的。

連英,字靈傑,平舒(今河北大城縣)人,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於宣統三年(1911)。其父李玉,母曹氏,育有六子二女,連英是次子,小名「機靈」。七歲,連英隨父母至北京,父親在珠市口大街一家皮貨店幹活。後人有稱連英為「皮硝李」者,說的就是其父的職業。而王先謙參劾李連英的奏摺,則稱「太監篦小李之名,傾動中外」,有人說這是「皮硝」與「篦小」的一音之轉,也有人說這是因為連英最開始在宮中的梳頭房學習,而梳頭用篦子,故稱「篦小李」雲。

連英八歲那年,太監沈蘭玉遊說李玉,讓他入宮做徒弟。貧家無奈,只好應允。九歲,連英入宮。咸豐十年(185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皇帝避難至熱河,明年,駕崩。兩宮太后旋與恭親王聯手,對顧命八大臣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史稱「辛酉政變」。據說,連英在太后與恭王之間傳遞情報,為政變成功做出了貢獻,此後,他在宮中的升遷極為迅速,至三十九歲,獲賞二品頂戴(享受副部級待遇),所謂「開國以來,未有若是之光榮者也」。不僅宮中,在宮外,連英也是聲名顯赫,尤應以光緒十二年(1886)四月隨醇親王赴旅順、煙台檢閱北洋水師最為光輝奪目。不過,本應光輝奪目的出巡,表現出來的卻是黯淡無光的低調。

以艦艇噸位序次,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排名第一的海軍部隊,隸於總理海軍事務衙門。醇王奕譞任總理大臣(相當于海軍司令),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會辦大臣,相當于海軍副司令,負責日常指揮。清代有「祖制」,不許宦官干政,而連英作為與軍事毫無關係的內務府總管太監,卻隨海軍總司令下部隊視察工作,真是體制上空前的創新。百官中自然有人聯想到唐代宦官監軍的故事,不由深為憂慮。

御史朱一新上奏,質問朝廷,說,如此隆重嚴肅的閱軍大典,竟讓李連英這個「刑餘之輩」廁乎其間,將來還怎麼「詰戎兵,崇禮制」?難道太后這麼做,真有「匪外廷所能喻」的「不得已苦衷」嗎?慈禧讀了摺子,大怒,反問一新,你說「苦衷」是啥意思,難道還意存譏諷不成?一新頓首答,豈敢豈敢,小臣的意思,是以為太后或是擔心親王遠行,路途辛苦,特派內侍隨行,以示體恤,以昭慎重。不過,在您看來,這是曲近人情之禮,在小臣看來,卻是於禮無征之舉。言外之意,即太后盡有「苦衷」,情有可原,其實則混淆了內廷外廷的界限,破壞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慈禧聞言,沉吟不語,擺擺手,示意一新退下。然而,回過神來,還是「下詔切責」,批評一新不該造次。

慈禧扮觀音,李連英扮善財童子

連英並未受到這場風波的影響,順利完成了檢閱任務,回京還受到嘉獎。一新貢獻忠言,卻受到批評,失望以極,遂請歸養,不數年,卒。

此事既為創舉,當然有「苦衷」,只是並非一新說的那分苦衷。除了宦官不許干政,清代還有親王、后妃不許干政的「祖制」。慈禧垂簾聽政,是違背「祖制」,搞政變,更是顛覆了「祖制」。不過,依只許州官放火之義,對於其他人違背「祖制」,她是零容忍的。前此,她就根據「祖制」修理了恭王,將他趕出軍機處,剝奪參政議政的權利。更早的時候,她也根據「祖制」,將在外招搖的太監安德海,砍了腦袋。

有了這些覆轍,醇王奕譞越發小心。他是光緒帝的生父,也是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盟友,這種身份很敏感,一是怕被太后誤會爭奪對皇帝的控制,一則眼看兩位盟友不是暴斃(慈安太后)就是斥退(恭王),而自己也極具「動輒得咎」的潛力,不免狐悲。及至出任總理大臣,命他去檢閱海軍,更是謹小慎微,生怕惹動慈禧的嫌猜。他「力請派李連英偕往」,以便由連英監視自己的言行,向太后報告,讓領導放心。慈禧聞請,遂允了此事。可憐朱一新,何能知道這個「苦衷」,當然,即算知道,他也不敢講出來——如此微妙隱秘的情事,公開場合多講一句都是犯了大忌。而他竟講出來了,可見他真不知道。

慈禧本非派連英去監軍,而是派去看著小叔子(醇王為慈禧亡夫即清文宗之弟)有沒有亂說亂動,故亦不在乎臣下的諫議。連英深明此行的真意,在軍中待了一月,表現十分低調。凡醇王出見將吏,他皆侍立於後(其實完全有資格看座的),替王爺拎著「長桿煙筒」與「皮煙荷包」,默無一語,若無會見,則隨王爺貓在房裡,不見一客。當時直隸、山東一干大吏,本想趁這機會親近李總管,表示一點「意思」,那知道連人都不常見到,更別說抒發「向慕之忱」了。

李連英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風雅一丈屏
朱元璋親寫《大誥》警告官員和百姓:愛民如己與懼民如虎
西夏党項族融入漢族案例:「唐兀公碑」為例並論獨例不成書
秦始皇、隋文帝被朱元璋開除,他為啥不祭奠他們卻高看元世祖
1840年英軍突襲天津,教書先生左宗棠出計一絕二奇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