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園長的「繡花」功夫

園長的「繡花」功夫

句容有座瓦屋山,人稱「江南小九寨溝」。而山腳下的句容市袁巷中心幼兒園悄然成為「小九寨溝」里的一道新風景,吸引了各地幼教專家、同行前來學習考察。

一所位置偏僻、遠離城區的農村幼兒園,為何能成為人們爭相目睹的「明星園」呢?園長喻興艷不僅是一位高明的「設計師」,而且是一位不畏艱苦、勇於挑戰的「追夢者」,執著地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帶娃如繡花,全靠細功夫

到過袁巷中心幼兒園的人們,都不會忘記園裡獨具特色的幼兒笑臉牆:一張張純樸可愛的笑臉照,鑲嵌在一隻只竹圈中,讓人看了感到格外溫馨和諧。

「每天到園後,孩子第一眼看到自己的笑臉,就會感覺幼兒園也是自己的家,袁幼就是他們組成的。」談起設計笑臉牆的初衷,喻興艷娓娓道來。

「帶娃如繡花,全靠細功夫。」喻興艷不時地提醒自己,把工作做細做實。全園246個孩子,她都能一口叫出他們的乳名;孩子喜歡吃什麼,喜歡玩什麼,她了如指掌……家長們稱讚說:「她愛每個孩子,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

去年3月26日,喻興艷剛打開微信朋友圈,一段尋找失蹤兒童的視頻讓她緊張起來。視頻里的中年婦女跪在地上,發瘋似地抓地、拍胸……她一眼就覺得像是中(2)班小朋友鑫鑫的外婆。

得知確是鑫鑫和外婆趕櫻花園節走丟了,她心急如焚。片刻間,她就讓自己冷靜下來,聯絡家長,撥打110求助;通知鑫鑫的兩位老師,讓她們立刻趕到櫻花園找孩子。由於遊客太多,去櫻花園的路在一公里以外就已堵車,她和老師只能把車停在路邊,沖櫻花園跑過去。在多方努力下,鑫鑫終於被找到了。當她在派出所見到孩子時,兩條腿累得一步也邁不動了……

潤物細無聲,接受德育熏陶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喻興艷認為,孩子年齡小,也要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

喻興艷發現孩子對家鄉知之甚少,就把對家鄉的認知作為德育的一個內容。她利用春遊、秋遊,帶領孩子領略袁巷的山山水水。孩子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家鄉真美啊!」她又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利用廢舊紙板進行繪畫、裁剪、裝飾,繪製了別具一格的「家鄉風情展板」,10張展板10個風景,濃縮了孩子們心中最美的家鄉。

前年,一個孩子問喻興艷:「趙爺爺每天做什麼,這麼辛苦,他為我們做了什麼?」孩子嘴裡的趙爺爺,就是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的趙亞夫,此時,媒體正在集中宣傳他把致富百姓作為畢生追求的先進事迹。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給了喻興艷靈感:趙亞夫深受百姓愛戴,這不正是幼兒園最好的德育內容嗎?

「園內要有『亞夫果園』,讓孩子追隨趙爺爺的腳步!」說干就干,喻興艷在教學樓後的一塊空地開闢了「亞夫果園」,找來了趙亞夫在試驗田裡研製的多種果樹品種,種上了油桃、獼猴桃等果樹。

孩子們每天在果園裡學著趙爺爺的樣子觀察果樹的生長和變化,感受種植果樹的艱辛,品嘗果實收穫的喜悅。趙亞夫聽聞此事,欣然為幼兒園題字:「袁幼人,有德人!」

從細處入手,辦本真鄉村教育

2014年8月,袁巷幼兒園搬進了嶄新的教學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喻興艷參加江蘇省召開的首次課程遊戲化培訓會,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確立了「竹文化遊戲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這年11月,園裡以「竹文化遊戲課程建設」為內容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第一批課程遊戲化建設項目園,堅定了她辦最本真的鄉村學前教育的夢想。她依託當地資源開展遊戲化課程研究,在園內精心開闢「香樟園」「百花園」「百果園」「小竹園」等6個園子,讓幼兒園的一草一木都變成鮮活的課程;開發了一系列與竹有關的遊戲活動,汲取竹子的精神,培養幼兒「正直、有節、虛心、向上」的品質。

孩子們在「神奇的烏飯」的製作過程中,對大米為什麼會變顏色很好奇。製作烏飯是當地的一個習俗,用烏樹葉和大米浸泡後,再將大米煮成米飯即為深紫色,故稱烏飯。但烏樹在瓦屋山裡才能找到,她帶著兩名老師進山尋樹。

從早上找到傍晚,才找到兩棵外形較小的烏樹,卻又迷路了。幾番折騰,才將烏樹帶回栽到園裡。正是憑著「瓦屋探險」的勇敢和執著,使園裡的課程遊戲化更加貼近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有關專家不約而同地說:「最鄉村的幼兒園激發出最本真的學前教育。」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十多年來,被孩子們稱為「漂亮老師」的喻興艷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答卷」。去年,她獲得江蘇省「2016最美幼兒教師」提名獎;今年5、6月間,她又先後贏得了句容市名校長、鎮江市骨幹教師等殊榮,讓園裡的幼教風景更加亮麗。(特約通訊員 唐守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4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遊戲」緩解新生入園焦慮
從教育人類學視角看戶外環創
31省區市聯合成立軌道交通職教集團
學前教育呼喚創新型幼兒教師
在評價的基礎上靈活實施課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