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科考時揣著36個饅頭,饅頭吃完題沒答完,康熙卻賜他頭名狀元

此人科考時揣著36個饅頭,饅頭吃完題沒答完,康熙卻賜他頭名狀元

每年的六月份都有著堪比過年的熱鬧,在中考和高考的強力威懾下,不僅是莘莘學子,連家長都要跟著一起緊張。高考制度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延伸,一想到現代人跟古代人生活也有了一絲交際,是不是有些小激動呢?其實,古代人的科舉考試恐怕要比現代累得多。在沒有便捷交通的情況下,古代人要經過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重重關卡,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可以在本地考試,而是要四處奔波,直到在京城為皇帝選中。許多家裡窮的,可能會受制於路費而放棄對功名的追逐。

李蟠雕塑

高考跟古代科舉之間最大的不同,還體現在考試時間和考試內容上。比如說會試吧,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因此,為了給考生提供考試場所,政府都會特意設置單間考場,就比如說保存較完整的南京夫子廟,曾經就是科舉考試的場所。這裡面用於考試就坐的單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考生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寫出一篇篇妙筆生花的文章,也著實令人佩服。

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角,他並非是唐寅唐伯虎這樣可以一揮而就的大才子,事實上令他在科舉考試中出風頭的,是他驚人的食量。這位大胃王名叫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間狀元,江蘇徐州(銅山)人。李蟠出身於書香門第,詩禮世家,天資聰敏,28歲入泮為博士弟子;36歲中舉,43歲(康熙三十六年)欽點狀元,是徐州明清兩朝唯一一位文狀元。大才子出身也只能在43歲等到勝利的那一天,可見這科舉考試的難度。

李蟠當年考試時幹了什麼這麼出名呢?當時,步入考場的考生們都是空手而入,頂多帶一葫蘆水來補充一下。李蟠不一樣,他在懷裡整整揣了36個饅頭。李蟠是這樣想的,自己答題的速度要遠遠落後於人,可是身材高大的他有特別容易餓,這要是考試的時候餓的沒體力了,那這場考試也就結束了。因此,這饅頭的存在就是給他補充體力的,避免飢餓的。問題就是,別人幾個饅頭可能就吃飽了,你李蟠36個饅頭,你到底是來考試的還是來表演的?

很快,李蟠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邊吃便答題,本來龜速的李蟠更加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考卷。收卷的時候,考官估計早就受不了李蟠這樣的考生了,他心裡大概想著,這樣的還能夠高中?馬上收卷!李蟠可著急了,我還沒寫完呢!求你了,別收卷啊!李蟠聲淚俱下地讓考官再給他些時間,考官可能真的感動了,還真就允許李蟠繼續寫下去。

於是,李蟠終於就著饅頭答完了考卷,康熙帝檢閱完畢,再接上他吃饅頭的光輝事迹,笑著便欽點其為一甲進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這也就是李蟠「餑餑狀元」之名的由來。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李蟠的答卷可以看出,他對軍政、吏治、河防靖條答對貼切,符合事理,且見解獨到。康熙也不是個喜歡嘩眾取寵的人,這還是要看真本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划出百萬國土只為百年安寧,帝王的心思果然不是我等平民能理解的
孝庄臨死前說:「我只有一個要求」,但康熙一直到死都沒能解!
瓷器工藝的巔峰時期:康熙的官窯器鑒賞(一)
康熙是如何死的?是不是被毒死的?
她與妹妹同侍一夫--康熙帝,妹妹卻成清代最高妃寢主人!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