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就是心臟支架!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下心臟支架(Stent),又稱之為冠狀動脈支架,是常見的心臟介入手術醫療器材,可以有效的疏通動脈血管。
心臟支架最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金屬支架,鍍膜支架、可溶性支架的開發研製歷程,其主要的材料為不鏽鋼、鈷鉻合金或者鎳鈦合金。
支架實物圖
支架實物圖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支架植入的過程
1:消毒,局部進行麻醉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的路徑大多是選擇在右手的橈動脈,所以手術前需要對手臂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然後鋪巾,確保收入太檯面處於無菌狀態。
對應位置注入適量的麻醉劑,從而開始局部的麻醉過程。
2、穿刺
找到準確的穿刺位置,首先用破皮刀切開一個合適的小口,然後用穿刺針穿刺進去。
見針內回血,示為穿刺成功,送入穿刺導絲,
3:建立通道
取出穿刺針,順著穿刺導絲,植入鞘管,之後再拔出穿刺導絲及內鞘,把外鞘留在血管中,方便後續導絲及導管的進入建立通道之便。
4:開始造影
把造影導管及造影導絲一起通過外鞘送進血管內。注意:這裡的導絲可不是一般的金屬絲,而是可以直接由醫生操作進行靈活的彎曲和轉向的導絲,穿過複雜的血管路徑,從橈動脈逆行到大血管中。過程需要非常非常的細心,一點馬虎不得!
當造影血管到達冠脈口的時候,連接上造影導管及三聯三通,然後三聯三通分別連接壓力感測器、造影劑及肝素鹽水。
然後使用環柄注射器推進造影劑,通過X光透視可以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血管形狀,很直觀。
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醫生會通過X光透視來掌握情況。通過導管導入造影劑,從而找到閉塞病變部位,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導致血管堵塞的血管段。
5:球囊擴張
造影結束後,確定好病發血管,抽出造影導絲及造影導管,送入導引導管及導引導絲,方便球囊及支架的進入。
z呵呵在哪個圖片展示的是剛拆封的球囊還沒有張開,中間是空的,需要順著導引導絲進入病變血管的位置。
球囊到達了指定的位置後,醫生開始使用壓力泵替球囊增壓。
右邊這張圖顯示的是加壓後的球囊,充盈。左邊的圖是使用後,從血管裡面撤出來的球囊。
以上展示的過程,對於醫生的經驗及操作手法有非常高的要求,必須要確保球囊撐開的恰到好處才行。
6:植入支架
先通過導引導絲將球囊及支架送入,到達指定位置後,醫生會用壓力泵加壓,撐開支架。
被加壓後的氣囊撐開的支架,形狀呈現為網狀。
這三張圖片,左邊的展現了球囊進入到支架指定位置,中間展示加壓後的球囊擴張,直接被撐開,右邊是撤出來球囊跟導絲之後,支架單獨留存在血管內。
這張是電腦截圖,紅色的圈內區域是血管放入支架後變粗了,血液可以正常的流通了
7:切口包紮
擦拭乾凈手臂周圍的血跡
放置止血用的壓迫器,
固定結束
上面的內容就是冠狀動脈支架植入的大體過程,雖然說看上去不是很複雜,甚至於比傳統的外科手術來講更簡單。目前全國大多醫院在逐步的開展這項支架植入收入,使得大量的心肌梗患者贏取收入時間,為冠心病患者減少了痛苦。這項收入的開展有利於我國醫療方面更加接近平民,走進生活。
關於心臟冠脈支架,還有以下問題
適應症:
經檢查證實有顯著心肌缺血的高危患者;心絞痛(中到重度穩定性心絞痛或不穩定性心絞痛藥物不理想者);心肌梗塞患者(冠脈介入術是非常有效的重建冠狀動脈灌注的手段,適合9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一般而言,只要病人沒有出血性疾病,能夠平躺在手術台上,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支架手術。
手術風險:
心臟支架手術一般是經橈動脈(本例)或股動脈等通路,穿刺後先造影,根據造影結果判斷是否需要做介入治療,並且會考慮病人以及家屬的意見,家屬同意後就會開始準備做介入治療。手術中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可能出現小概率的造影劑過敏,另一方面可能有心包積液和心包填塞的風險,這種概率都很小,一旦出現後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關於複查:
冠脈支架術後患者都會服用抗血栓、調脂、擴血管及治療併發症的藥物,鞏固治療效果,出院後複查是為了進一步檢驗手術療效、調整藥物劑量及早發現、早處理新發病症。建議術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十二個月時複查,檢查項目包括血壓、心率、血糖、血脂、血常規等。原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管病的患者,更要重視原發病的治療和定期檢查。
注意事項:
患者應堅持服藥,注意自我觀察。有的需要服用多種類藥物,如果發生皮膚或者胃腸道出血、疲乏無力等癥狀,應儘快就診。支架病人接受其他治療,需要停用所服用藥物時,應諮詢心內科醫生並遵醫囑執行。
今天的小知識點小編就分享到這裡了,各位看官如果看的還算滿意,幫忙轉發收藏分享給身邊的好朋友,也期待大家多多提出更好的建議,感謝各位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