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淡墨探花」自風流

「淡墨探花」自風流

王文治行書七言聯

2017年 9月24日《信息時報》「 藝術周刊 」 專欄文章

「字如其人」,這話一點不假。清代乾隆年間的書法家王文治,30歲考取進士,名列「探花,風流倜儻。乾隆皇帝南巡時,看到他寫的《錢塘僧寺碑》,大為欣賞,非常喜歡。宮廷中有人傳話給他,說皇帝想召見他,他竟然一笑置之。這更加使得他的書名迅速提高,名滿天下。就連大清使臣全魁、周煌出使琉球國時,因仰慕他的書法,也特邀他同往。素好書法的琉球人,得知中國書法名家來到,紛紛出重金求書,視為珍寶。當時,梁同書、梁巘、梁同治,都是全國的書法名家,號稱「三梁」。但從此以後,人們便說:「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

梁同書行書七言聯

然而,這位鎮江丹徒的風流才子卻出身貧寒,小時候的生活是「寒愁衣履穿,飢畏糠覆少。」但他努力學習書法,達到了 「忘寒暑,窮晝夜」 的地步。王文治師法「二王」、禇遂良、李邕、顏真卿、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又受到笪重光、張即之等名家的影響,博採眾長,自成一家。

笪重光行書扇面

初看起來,他的書法很像明代董其昌的字,且倆人確有許多相同之處:

倆人晚年都是信佛修禪;都精於詩書畫樂;都是長於行草,字形結構皆取法顏真卿《多寶塔碑》,筆畫清勁,字形秀麗,結構均勻;都是精於用墨,重視墨色秀潤,蒼潤兼施,忌諱穠肥。

董其昌行書帖

但仔細比較,兩者書法實同中有異:

先看楷書:王文治從小就勤奮習書,20歲就已成為書法名家,而董其昌17歲才認真臨池;從現存的書跡看,王文治的楷書功力勝於董其昌;王書以工巧勝,而董書以樸拙勝。

再看行草書:王文治的筆畫比董書更為清勁,加之受張即之的影響,用筆也比董書更加靈秀飛動;字的轉折處,董書多是提筆暗轉,圓潤秀逸;而王書則以方折為多,乾淨洒脫,剛勁有力。

從書法的境界上來看:董書天真平淡,不加人工矯飾之力,自然而然,已達清虛超脫的禪定境界;而王書雖然清爽雅淡,但尚未脫盡俗,鋒穎毫端的弄巧之筆透露著文士風流。

王文治楷書帖

這種風流是從王文治骨子裡透露出來的。在科考中博得「探花」美名的王文治,生性豪浪。在雲南臨安知府任上僅僅三年,他並沒有盡心履職,竟對臨安管轄的熠峨知縣顧銓貪污府庫一事,絲毫未察。顧銓被人檢舉揭發後,他也因此被革職,告病還鄉。回到江南後,雅好音樂戲曲的王文治越發風流起來,築「夢樓」,買僮養妓,親教樂曲,縱情聲色,行無遠近,必以歌伶相隨。當時,海內外許多人來向他索求墨寶,都要有所饋贈,他卻將這些財物全部用於聲伎。他家中有樂師30多位,另外,還有素雲、寶雲、輕雲、綠雲、鮮雲等5位名姝藝妓,垂髫纖足,能歌善舞。其中素雲、寶雲還是男扮女裝。每有貴客臨門,王文治總要留飯聽戲。眾人散去之後,他便「默然禪定」。他就是這樣日日書畫詩酒,年年鶯歌燕舞,直到73歲去世。

王文治行書七言聯

這種風流自任的生活方式,當然會影響到王文治的書法風格。儘管他取法晉唐元明大家,書法追求秀逸天成、風流瀟洒的風神,人稱「淡墨探花」,但是,晚年他得到宋代書法家張即之墨跡後,喜歡上了張即之書法那種飛動張揚的筆姿,刻摹學習,結果墜入輕佻一路,盡顯柔弱姿媚習氣,一副秋娘粉黛模樣,因此遭人詬病。這與他自滇罷官回鄉後的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有很大關係。他曾有詩言:「故友饋金勞致問,門生載酒數相過。閑來自製銷魂曲,笑遣紅兒月下歌。」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使他的書法沾染上一些脂粉氣呢?可見,「書如其人」,此言不虛。書法家的生活方式與他的書法風格也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如此,王文治仍然是一代書法大家。

尊敬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公山人 的精彩文章:

【書法非常道】尹佚魚書
一部別樣的書法史——評王世國《書法非常道》

TAG:八公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