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這幾位將領為何發電報狀告陳毅,建議由粟裕負責華野軍事指揮
張鼎丞鄧子恢陳士榘
蘇北戰役陳毅決策失誤,導致兩淮失守,戰局被動,雖然陳毅曾表示「當尊粟等建議」,但不久,陳毅與粟裕之間又產生了第三次爭論,不打算按原計劃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準備單獨率山東野戰軍返回山東。他致電毛澤東、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須迅速回魯」,要「華野派隊接替淮海區」。
1946年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給毛澤東發密電,說「這完全是由於陳毅對用兵開玩笑所致」,「對陳毅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毅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他們也提到讓粟裕負責合併後的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即後來的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指揮問題,說:「陳、粟、譚應會合一起,不宜分開,使粟能助陳下決心,並便統一山野指揮。」
值得指出的是,山東的張雲逸、黎玉等人在這場爭論中,也支持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的觀點。他們後在10月16日致電毛澤東、陳毅,認為山野還是留在淮海與華中野戰軍集中殲敵有利,而單獨返回山東不利。
鑒於陳毅與粟裕爭論後,兩人截然不同的戰果以及華東戰區不利的形勢,10月14日,毛澤東致電陳毅,給予了嚴厲的批評,提醒他對各方利害反思後向中央彙報電文:「現在因感渡運(河)向西作戰困難,而主張全軍入魯,假如入魯後仍感作戰困難,打不好仗,而蘇北各城盡失,那時結果將如何?且渡運作戰是你自己曾經同意之方案。此次你與張、鄧、曾會商,亦以渡運作戰列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電又不相同?如按元亥電實行,你與張,鄧、粟,譚諸同志間關係是否將生影響?請對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最高統帥動怒,陳毅被迫同意留在淮北,決心首先在淮海地區打幾個好仗。毛澤東一則深感欣慰,一則尚有疑慮。他於10月15日複電陳毅,在徐向前不能前來山東的情況下,明令粟裕負責兩軍的戰役指揮。毛澤東說:「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散)殲滅東進之敵,然後全軍西渡收復運西,於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並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聖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兩個月後,在粟裕的戰役指揮下,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於12月18日在淮海地區取得了兩軍會合後的第一個大捷宿北大捷,實現了粟裕「在全軍入魯以前,應當在淮海地區打一個好仗」的設想,成為華東戰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
揭秘:為何說杜聿明把蔣介石的家敗完了,因為他太聽蔣介石的話
揭秘:華野成立後陳毅和粟裕為何事第一次發生爭執
朱德是他上級,周恩來是他老師,林彪是他部下,還有個身份嚇死你
揭秘:淮海戰役 為何說杜聿明的謹慎親手葬送黃伯韜
揭秘:粟裕為什麼能打贏淮海戰役,原來是何應欽顧祝同幫的忙!
點擊展開全文


※朱德是他上級,周恩來是他老師,林彪是他部下,還有個身份嚇死你
※揭秘:組建新四軍,周恩來用何人讓蔣介石打錯算盤
※揭秘:1947年劉伯承為何說不是華野幫忙,中野就會打光了
※七十二年前老照片記錄日本投降,現在看來依然激動
※揭秘:他是蔣介石的頭號幕僚,因何事不願侍奉蔣介石而非要干記者
TAG:軍人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