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江融:攝影是否失去了發展方向?

江融:攝影是否失去了發展方向?

本文內容轉載自瀚圖影像

________

攝影家正處在一個十分焦慮的時代,面對每天不斷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泛濫的影像,以及日益更新的媒體和技術,他們在不斷思考應當如何創作出真正具有創意的影像作品。世界各地的攝影家,目前所面臨的最大任務便是如何在觀念上進行突破。

他們或許應當思考是否可以從最新的攝影技術與最古老的攝影方式尋找到匯合點?是否能結合東西方的審美觀念來創造出一種新的攝影藝術語言?攝影媒介是否能夠與繪畫、雕塑和裝置等藝術形式結合來突破攝影媒介的疆界?攝影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什麼關係?攝影到底在當代藝術里有何地位? 這些問題的回答或許能為攝影的繼續發展找到新的方向。

作者簡介

________

江融

聯合國攝影協會主席

著名評論家、攝影家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碩士,曾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進修。1989年至今在聯合國大會和會議管理部翻譯司中文處工作。現任聯合國工作人員文娛理事會攝影協會主席。曾創作《我聯合國人民》、《鏡像-我中國人民》和《我土著人民》肖像攝影作品,並在聯合國總部、紐約皇后藝術博物館、上海世博會、平遙國際攝影節、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大連美術館,以及大河攝影畫廊等地展出。2009年獲「中國攝影金像獎」。

攝影是否失去了發展方向?從2015年AIPAD看攝影的趨勢

________

1979年,近30家畫廊在紐約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經銷攝影作品的機構,名為「國際攝影藝術經銷商協會」(AIPAD),並決定1980年舉辦首屆紐約攝影博覽會。該博覽會後來成為了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攝影博覽會。

今年,第35屆紐約攝影博覽會(AIPAD)於4月16日至19日在公園大道軍械庫舉行。來自全世界89家重要畫廊參加了此次盛會。

由於受到後來在1991年成立的洛杉磯攝影博覽會(Photo LA)和1997年開始舉辦的巴黎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的激烈競爭,紐約攝影博覽會在過去幾年裡不斷從原本主要經銷老照片的較為保守博覽會,發展成為一個更具多樣性的攝影藝術博覽會,展銷從攝影術發明之初的各種傳統工藝的作品,到20世紀初發端的現代主義攝影作品,一直到當下流行的3-D影像作品和靜態影像與動態影像結合的視頻作品。

每年參觀紐約攝影博覽會,不僅都能看到許多已經載入攝影史的精彩攝影原作,而且還能發現不少是藏家競相收藏的罕見珍品,以及一些具有新的觀念、新的手法或新發現攝影家的作品。從各家畫廊展出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入口處的幾家重要畫廊的展品,往往能看出攝影總的走向。

現代主義攝影作品當道

今年,在軍械庫展廳入口處仍然集中了幾家專門經營攝影作品的老字號畫廊。正中間位置是紐約的霍華德·格林伯格畫廊(Howard Greenberg Gallery), 這家具有30多年歷史的畫廊以經銷美國攝影家作品著稱。該畫廊在本屆博覽會中將美國著名攝影家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1964年拍攝的作品放在其展廳正中間。

這位在上世紀50年代創作了幾部具有開創性攝影作品的攝影家今年已年屆87歲,那麼,該畫廊為何今年會主打這位攝影家的作品?的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穆罕默德·阿里+班迪尼,攝在拳王阿里擊敗利斯頓之後,1964年/後加油彩,攝影:威廉·克萊因。 William Klein

克萊因先是以在紐約街頭近距離抓拍各種人物的粗顆粒影像出名,後來,他轉向製作紀錄片,並曾將其拍攝的幾幅連續畫面的黑白底片放大成接觸印相,之後,用彩色畫筆在放大的照片上打叉或留下其他標記,彷彿是攝影家在編輯照片小樣時所作的記號,又像似電影膠片的連續畫面。

實際上,克萊因通過這種手法增強了他的照片視覺效果,並將攝影、繪畫和電影不同媒介結合在一起。

克萊因最近幾年從他定居的巴黎多次返回紐約,拍攝了一組反映紐約布魯克林不同社區居民生活現狀的作品。儘管我們仍然可以從這組作品看出他當年的風格,但難以期待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夠創新。

那麼,現在展示他在上世紀中期創作的作品,除了是向這位已經載入世界攝影史的大師致敬之外,是否還暗示這位大師早在上世紀便看出攝影媒介的局限性,並採用跨媒介的形式來超越這種局限性?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推出數碼攝影技術之後,世界各地的攝影家主要朝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是回到攝影的原點,採用攝影術發明之後早期攝影的各種傳統方法,包括能捕捉豐富細節的大畫幅攝影和暗房中製作物影攝影等;另一方面是走向攝影的未來,利用最新的數碼相機和數碼技術進行實驗,如在明室利用數碼軟體進行後期拼貼和修改畫面來重新創作,或是從網際網路上下載現成的圖像進行再創作。

那麼,從今年博覽會的現場來看,是否能看出當下攝影正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以下我們可以從今年博覽會的不同方面來加以觀察。

今年各家畫廊仍然是以展示20世紀攝影大師作品為主。其中最為搶眼的莫過於美國幾位現代主義巨匠,尤其是韋斯頓(Edward Weston)、亞當斯(Ansel Adams)、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卡拉漢(Harry Callahan)和懷特(Minor White)等。

這些攝影家注重攝影作品的形式感和超越現實世界經驗的美感,特別適合畫廊的銷售。在攝影作品相對於其他媒介作品來說價格仍然不高的情況下,藏家爭相收藏他們的作品,尤其是一些罕見的老照片(vintage print)。

特別引起觀眾注意的是,舊金山的斯科特·尼科爾斯畫廊(Scott Nichols Gallery)展出12幅亞當斯1941年拍攝的《月升》作品的樣片,可以看出每幅作品均有細微差異,可能是亞當斯當年在暗房中使用過的樣片,每幅樣片均蓋上「作廢」字樣,而且有幾幅破損。但標價18000美元,仍然有收藏價值,可以用來研究亞當斯放大這幅名作的過程。

上世紀歐洲現代主義名家阿傑(Eugène Atget)、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杜瓦諾(Robert Doisneau)和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黑白攝影作品也一直深受藏家的青睞。

今年紐約亥伯龍出版社畫廊(Hyperion Press)展示了一批杜瓦諾1960年應《財富》雜誌邀請來美國拍攝加州棕櫚泉度假勝地的彩色作品,這組作品不僅能看出杜瓦諾對幽默細節獨具慧眼,而且將歐洲攝影家嘗試彩色攝影的年代又往前推進。

棕櫚泉,1960年,攝影:羅伯特·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無獨有偶,亞特蘭大傑克遜藝術畫廊(Jackson Fine Art)也展出美國已故著名黑人攝影家帕克斯(Gordon Parks)在1956年受《生活》雜誌委託到美國南部用彩色攝影報道種族隔離的狀況。

這位攝影家以黑白照片反映美國黑人受歧視和爭取民權故事聞名,然而,帕克斯在這次用彩色照片報道中,不僅反映了黑人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生活狀況,而且還真實報道了黑人穿著盛裝到教堂做禮拜和參加葬禮等日常生活的畫面,表明黑人與白人一樣也希望過著平等和有尊嚴的生活。

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百貨店,1956年,攝影:戈登·帕克斯。 Gordon Parks

雖然這兩位歐美攝影家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末受雜誌委託嘗試彩色攝影,但直到七十年代初歐美攝影家才真正有意識地將彩色攝影作為藝術攝影創作。

近年來,各家畫廊紛紛推出「新彩色攝影」重要人物艾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肖爾(Stephen Shore)和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的作品。同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嶄露頭角的阿勃絲(Diane Arbus)、維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和弗里德蘭德(Lee Friedlander)這三位「新紀實」攝影代表人物的作品也深受藏家的歡迎。這兩個攝影流派作品的價格均不斷上升。

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新地形」攝影流派代表人物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和去年剛去世的劉易斯·巴爾茲(Lewis Baltz)的攝影作品也越來越搶手。同樣,畫廊也不斷推出杜塞爾多夫學派創始人貝歇夫婦用類型學的方式將工業建築拍攝得如同無名雕塑般的作品。

但是,貝歇夫婦所培養出的一批弟子早已成名,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 Struth)和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等人的早期作品大多進入二級市場。

另一家紐約老牌攝影畫廊埃德溫·豪克畫廊(Edwynn Houk Gallery)展出一幅杜塞爾多夫學派的傳人加拿大攝影家羅伯特·波利多里(Robert Polidori)在盧浮宮拍攝的新作。

這位擅長以大畫幅相機客觀拍攝大型建築內部景觀的攝影家,將建築作為暗喻和記憶的容器,其作品細節豐富十分耐看。然而,並非所有模仿杜塞爾多夫學派的攝影家均能成功。紐約尤西·米洛畫廊(Yossi Milo Gallery)推出的德國年輕攝影家馬庫斯·布魯內蒂(Markus Brunetti)在歐洲各地採用類型學的方法正面取景拍攝教堂外觀的作品,儘管畫幅巨大,細節豐富,但缺乏新意和深度,停留在建築物的表面。

聖瑪利亞比薩大教堂,2014年,選自《外觀》系列,攝影:馬庫斯·布魯內蒂。 Markus Brunetti

尋找具有新意的攝影作品

那麼,今年博覽會有哪些具有新意的攝影家作品?來自美國中西部的溫斯坦畫廊(Weinstein Gallery)展出了亞歷克·索思(Alec Soth)2014年剛發表的新作《歌曲集》(Songbook)作品。

這部作品是這位繼承了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開創的美國「詩意紀實攝影(lyric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傳統的年輕攝影家,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次出發的結果。

大衛和崔西,科羅拉多州丹佛市, 2013年,選自《歌曲集》系列,攝影:亞歷克·索思。 Alec Soth

但是,這一次,索思要打破自己原先創作幾個項目的模式,沒有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彩色照片,而是採用數碼相機拍攝,而且,他像維基(Weegee)一樣使用閃光燈抓拍黑白照片。這些照片看上去像新聞照片,實際上,它們屬於索思與他的作家創作夥伴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多次開車到美國各地尋找虛擬社交媒介時代人們嚮往實際交往的社會生活項目。

他們走訪了許多小城鎮的集會、舞會和節慶,彷彿是地方小報的記者,拍攝能反映人們在不同社區交往的生活場景、人物肖像和自然景觀三大類作品,並將它們編成一部畫冊。但是,這些照片每一幅均能單獨成立,它們已脫離新聞攝影的範疇而成為藝術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既幽默又傷感,而且略帶神秘和巧合。

溫斯坦畫廊這次展出該項目的一幅作品是一名男子正在床上親吻另一位女子,但他們倆均背對觀眾的畫面。索思在一次採訪中指出,他是受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的名作《移徙母親》中兩個女兒將面部掩埋在母親懷裡的畫面啟發。他認為,有時背對觀眾的畫面更耐人尋味。

同樣,另一家來自美國中西部李·馬克斯美術畫廊(Lee Marks Fine Art)展出近年來嶄露頭角的美國女攝影家珍·戴維斯(Jen Davis)的一幅自拍作品,面部也是背向觀眾。戴維斯的作品也是詩意地反映自己作為肥胖症患者的生活紀實寫照。

無題,第56號,2014年,攝影:珍·戴維斯。 Jen Davis

溫斯坦畫廊今年還專門推出美國新生代攝影家卡斯·博德(Cass Bird)的作品。這位70後年輕女攝影家以女性主義視角拍攝身邊帶有中性性格女子的照片。她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夏天帶著一批年輕女子到美國田納西州郊外拍攝了一組作品,並將它們彙編成一本題為《再次狂野》(Rewilding)畫冊,引起評論家的關注。這些照片反映了當下年輕一代的女性兼具男性特徵和性格的特點,來探討新一代人對性別問題的看法。

與男孩一道出去玩,2012年,攝影:卡斯·博德。 Cass Bird

來自洛杉磯的費伊 / 克萊因畫廊(Fahey / Klein Gallery)展出了攝影家湯姆·比安奇(Tom Bianchi)於1975年至1983年期間在紐約火焰島拍攝的男同性戀夥伴的作品。這組用寶麗來相機近距離拍攝具有陽剛身材的男同性戀群體的照片,直到2013年才公開發表。這批珍貴照片不僅記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同性戀尚未得到社會認可之前的生活狀態,而且將人體轉變成非常具有強烈雕塑形式感的作品。

選自《火焰島》系列,1975年至1983年,攝影:湯姆·比安奇 Tom Bianchi

紐約丹齊格畫廊(Danziger Gallery)展出了曾在日本定居的英國物影攝影家蘇珊·德爵斯(Susan Derges)的新作。受過繪畫訓練和日本審美觀影響的這位藝術家對「相機總是將被攝物與觀眾隔絕」的不滿,直接將相紙置放河床上,借月光和閃光燈的照射,以及聲音的波動,將水紋、植物、月亮、星空和橋樑等影像捕捉在相紙上。她的作品是大自然與藝術家內心感受的契合結晶,看上去像繪畫,卻是繪畫難以達到的真實效果。她借用19世紀傳統工藝製作出具有創意的當代藝術品。

星空與小橋,2013年,攝影:蘇珊·德爵斯 Susan Derges

來自倫敦的哈克布利藝術畫廊(Hackelbury Fine Art)展出了英國藝術家加里·法比安·米勒(Garry Fabian Miller)利用已經停產的反轉直印相紙(cibachrome)創作的《極樂世界》(Bliss)系列作品。他是將光線透過裝有水的彩色玻璃容器加上一些幾何圖形的剪紙直接照射到這種相紙上長時間曝光來創作。這批作品不僅是將光線作為創作媒介和被攝主題,而且所產生的物影照片如同抽象表現主義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流派作品。

中間地帶,2012年,攝影:加里·法比安·米勒 Garry Fabian Miller

該畫廊還展出美國孿生兄弟藝術家道格與麥克·斯塔恩(Doug & Mike Starn)的新作。這對兄弟組合自1987年惠特尼雙年展開始受到國際關注以來,一直以不同材質混合運用於攝影、雕塑和裝置作品創作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們於2010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頂層展覽的「竹林展」裝置系列。斯塔恩兄弟延續「竹林展」作品中的精神與能量,創作了「無心無想無事」攝影系列作品。他們採用19世紀彩色碳化印刷過程來將混亂的樹木影像分層印在日本宣紙上,彷彿是一幅水墨畫與當代抽象畫結合的作品,同時又蘊含著禪宗的哲理。

選自《無心無想無事》系列,2014年,道格與麥克·斯塔恩(Doug & Mike Starn)

各國攝影家爭奇鬥豔

除了上述歐美攝影家作品之外,本屆博覽會還展出了來自南非、秘魯、阿根廷、古巴、伊朗和越南等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攝影家的作品,以及前蘇聯無名氏拍攝的照片。

來自日本東京的塔卡石井畫廊(Taka Ishii Gallery)展示了細江英公、東松照明、森山大道等日本現代主義攝影的代表人物作品,並展出日本渡邊克己(Katsumi Watanabe)於1960年末至1970年代初在日本新宿區拍攝的黑幫、妓女和同性戀等社會邊緣人物的肖像攝影作品,以及高梨豐(Yutaka Takanashi)於同時期在東京拍攝的紀實攝影作品。美國波特蘭的查爾斯·哈特曼藝術畫廊(Charles A. Hartman Fine Art)也展示須田一政(Issei Suda)拍攝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攝影作品及畫冊。這位同屬於戰後的日本攝影家並不執著於一味模仿西方攝影家的表現手法,而是通過攝影作品尋求專屬於日本的美學趣味。

今年來自中國的三家畫廊不約而同地展出了近十年來國內年輕攝影家回溯到中國傳統美學尋找靈感的攝影作品,的確給紐約攝影博覽會觀眾帶來了清新的印象。百年印象畫廊展出了姚璐《新山水》系列中一幅巨大的作品,這幅作品從遠處觀看像似一幅中國傳統的「青綠山水」畫,但仔細觀看才發現是藝術家通過數據技術將建築工地堆積的泥土及其覆蓋的綠色塑料布照片精心製作的作品。這種錯覺能使觀眾在審美之餘對當下環境問題尤其是中國大興土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問題進行思考。

M97畫廊帶來了阿斗、韓磊、邵文歡、王寧德、董文勝和黃曉亮等攝影家作品。其中,阿斗的新作《草葉集》利用泥土、樹枝和植物等自然元素與墨水的混合,產生了中國傳統水墨畫和書法的抽象表現主義效果。韓磊的《螺旋》作品是使用光柵板創作的立體圖像,觀眾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山和水這兩個主要的元素。邵文歡的《霉綠》系列是在暗房中將拍攝的假山石照片顯影在手工製作的亞麻布明膠銀鹽畫布上並塗繪礦物顏料的作品。該作品同樣能讓觀眾聯想到中國傳統繪畫。

今年剛參加紐約攝影博覽會的See+畫廊展出了魏壁結合攝影和書法創作的《夢溪》系列作品。這位身體力行歸隱到故鄉農村的藝術家通過拍攝農民、農具和自然景觀的黑白攝影作品,並將自己拍攝時的感受用毛筆字書寫在照片上,來抒發自己對逐步消失的鄉村生活的眷戀。盧彥鵬的《空·氣》系列作品也是通過拍攝中國的山峰、廟宇和亭台樓閣等照片,並在暗房製作的過程中加上手繪等效果,來反映他對這些地方的記憶。曾憶城的《一時一地》系列作品是通過他在各地遊歷時拍攝的一些看似小品卻具有禪機的空靈影像製作而成,如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

這三家中國畫廊這次所展示的大部分藝術家作品,都包含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和精神,其中有幾位攝影家作品將參加明年初由紐約美華協進會舉辦的《山的藝術》攝影展。這次博覽會的展示可以說是該展覽的預覽,讓觀眾了解到中國有一批年輕攝影家回到傳統的美學吸取養分,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他們對當下中國急速的城市化所產生嚴峻後果的態度。

結語

從今年紐約攝影博覽會的展品中,我們能感覺到各國攝影藝術家都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當下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態度,以及如何應對數碼技術對模擬攝影技術的衝擊,以便能夠不斷創造出具有新意的攝影作品。然而,今年博覽會雖然能看到一些這類作品,但筆者仍感覺到攝影似乎暫時失去了發展方向。當下的攝影有幾個現象值得關註:

首先,世界各國的攝影家可以通過自己網站、社交媒體或畫冊來傳播自己的作品。他們不需要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樣,藝術家需要通過相互的支持來形成一種流派,因此,有人認為,美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圖片的一代」運動是最後一個藝術家運動。現在的攝影藝術家作品愈發缺乏一個整體的思潮,攝影正朝著多元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

其次,在瓦爾特·本雅明、羅蘭·巴特、馬歇爾·麥克盧漢、蘇珊·桑塔格、讓·鮑德里亞等理論家之後,在上世紀末還曾出現過一些後現代理論背景的評論家對攝影發表的文章,但是尚未出現能對當下的攝影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理論家。結果,目前攝影理論滯後,而數碼攝影技術似乎正引領著藝術家向前發展。

另外,世界各地尤其是歐美博物館尚未出現一位像約翰·薩考斯基這樣的著名策展人,能夠通過策展和撰文來引導攝影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新任攝影部主任來自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上任兩年後仍未策划出具有指向性的展覽,該博物館已失去當年對攝影藝術的「評判席」地位。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首席策展人今年年初突然辭職,目前正在尋找一位能夠既了解攝影史又熟悉當下攝影技術發展趨勢的策展人。不過,一個新的現象是,紐約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以及美華協進會均搬到曼哈頓下城,它們正在通過重新建立新館來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和尋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

顯然,攝影家正處在一個十分焦慮的時代,面對每天不斷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泛濫的影像,以及日益更新的媒體和技術,他們在不斷思考應當如何創作出真正具有創意的影像作品。

世界各地的攝影家目前所面臨的最大任務便是如何在觀念上進行突破。

他們或許應當思考是否可以從最新的攝影技術與最古老的攝影方式尋找到匯合點?是否能結合東西方的審美觀念來創造出一種新的攝影藝術語言?攝影媒介是否能夠與繪畫、雕塑和裝置等藝術形式結合來突破攝影媒介的疆界?攝影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什麼關係?攝影到底在當代藝術里有何地位? 這些問題的回答或許能為攝影的繼續發展找到新的方向。

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名師 的精彩文章:

他的畫曾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轉發,紅極一時
主次得當,構圖均衡;逐步深入塑造對象的體積感
畫畫在不在狀態?看看大師們的畫畫的樣子

TAG:美術名師 |